本文理論依據(jù):《中醫(yī)基礎(chǔ)理論》、《中醫(yī)藏象生理學》、《中醫(yī)針灸學》
論岐黃之道,謀蒼生之福,歡迎各位讀者。我是中醫(yī)人,文君然。
就在昨天,家中犬子不知道從哪里學來一個詞兒,叫做“打通任督二脈”。他估摸著,可能和醫(yī)學有關(guān)系吧。于是,他就問問我這個當爸的:“人通了任督二脈會怎樣啊?什么樣的人任督二脈不通呢”?
這一問,還真讓我一時語塞。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有些難度。
是啊,什么是任督二脈不通呢?
首先說,“打通任督二脈”,應該是我國傳統(tǒng)氣功里面的說法。氣功的發(fā)展和理論基礎(chǔ),有著大量的中醫(yī)傳統(tǒng)理論的影子。因此,也只有真正把氣功修煉到一定程度的人,才會體會到“打通任督二脈”時的感覺。咱們普通人,沒有經(jīng)過修煉,應該是體會不到的。
如果拋開氣功這一層含義,回到中醫(yī)臨床的角度來說,我認為,只要我們的身體是正常的、健康的,那么任督二脈就是“通暢”的,就是可以正常發(fā)揮功能的。
我們的督脈在哪?。吭诤蟊痴虚g線上。它起始于胞中,然后下出會陰,然后向后,經(jīng)長強穴向上行,沿著脊柱上行到項后的風府穴,在進入顱內(nèi)。督脈總督一身的陽氣,是陽氣之海。正常情況下,人體多余的陽氣就儲存在督脈。哪里缺少陽氣了,督脈就分配一部分陽氣到哪里。督脈和手足三陽經(jīng)交會于大椎穴,和足太陽交匯于百會穴、腦戶穴,和陽維脈交會于風府穴和啞門穴。
我們的任脈在哪里???在身體前面,胸腹正中部位。它調(diào)節(jié)一身陰經(jīng)的氣血,和足三陰經(jīng)交匯于中極穴和關(guān)元穴,和陰維脈交匯于廉泉穴和天突穴,和手太陰交匯于上脘穴,和足太陰交匯于下脘穴,和足厥陰交匯于曲骨穴。
可以說,在我們軀干前后繞了一圈的任脈和督脈,是我們一身陰陽二氣的總司、代表。所以,一個正常的人,健康的人,陰陽平衡的人,它的任督二脈就一定是正常,各項機能也是如常發(fā)揮的。
那么,有沒有任督二脈不通,或者功能不好的情況呢?也有。除了結(jié)合不同的病癥之外,我們普通人容易理解的,就是一個人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彎腰駝背,就是說,腰挺不直了(先天羅鍋的除外)。
為什么這么說???你不要小看人“把腰挺直”這件事情。它需要兩個條件,第一,處于身后的督脈向上這么一拉,第二,處于身體前面的任脈向上這么一頂,這一拉和一頂,我們的腰才挺起來,我們的胸脯才挺起來。相反,如果督脈陽氣虧虛,一身陰血不足,拉不起來也頂不起來,我們上身就直不起來。
也許有人會說了,文君然,你這話說得是不是有些牽強,甚至有些唯心主義呢?絕對不是。不信,你可以觀察一下我們身邊踽踽獨行的彎腰老人,你去觀察,你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往往有陽虛、血虛的癥候,比如說四肢乏力,畏寒怕冷,耳鳴耳聾,唇甲淡白,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等。陰陽二氣,在他們身上,呈現(xiàn)衰敗的跡象。
其實我們?nèi)税?,和自然界的植物有相通之處。比如說一顆莊稼。它在壯盛的時候,往往直立在風中的,堅韌而筆直。等到最后,它要枯萎了,就變彎了。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水分和養(yǎng)料不能供養(yǎng)全身了。同樣道理,我們?nèi)?,在年輕的時候,可以英姿挺拔。等到了晚年,就彎腰了,那是因為任督二脈的氣血供應不上了。人和世間萬物,其實就是這樣息息相通的。
故而,我可以告訴你,怎么看一個人任督二脈通不通啊?就看他的腰背,是否挺得直。只要一個人的腰背完了,那它的任督二脈就虧虛了,就不暢了。
那么,我們?nèi)绾蝸砀淖冞@個狀態(tài)呢?因為無論是任脈還是督脈,其經(jīng)氣都源于腎。故而,通過益腎的辦法,可以起到緩解作用。在這里,我建議您艾灸腎俞穴和氣海穴。腎俞穴可以補益腎氣,強健腰膝。氣海穴作為任脈的腧穴,可以補腎氣、益腎元。兩者配合,可以很好地補益腎氣。這兩個穴位,每個穴位每天艾灸20分鐘即可。舌淡苔白,脈象細弱,腰背彎曲不直,渾身乏力,面色淡白,伴隨小便清長、月尿頻多的人,適合這樣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