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曲劍華,申玉琦
痤瘡診治驗案
4則
病例一
囊腫型痤瘡
某女,23歲。面部起疹伴癢痛4個月余。查:面部多發(fā)粟粒大紅丘疹及蠶豆大囊腫結(jié)節(jié),皮下亦可觸及數(shù)個蠶豆大囊腫結(jié)節(jié),部分丘疹上可見膿頭。有口干,無口苦,大便干,2~3日一行,舌紅、苔白,脈滑數(shù)。
辨證:太陽陽明合病+濕蘊化熱(實熱)。
處方:越婢加術(shù)湯合升降散加減。
麻黃10g 生石膏40g 炙甘草10g 生姜10g
大棗10g 生白術(shù)60g 知母20g 大黃10g
片姜黃25g 炒僵蠶30g 蟬蛻30g
分析:以越婢加術(shù)湯祛在表之濕熱;石膏配知母以清陽明之熱,以升降散清熱、通腑逐瘀。
服藥后1周復(fù)診:患者面部皮疹有所減輕,紅色丘疹顏色減輕,部分消退,囊腫結(jié)節(jié)有縮小,大便干好轉(zhuǎn),日一行。繼予原方加夏枯草30g、山慈菇30g以增解毒散結(jié)之力,黃芩10g以增清熱解郁之力。服用1個月后,患者紅丘疹完全消退,囊腫結(jié)節(jié)消退,觸之皮下亦無結(jié)節(jié),現(xiàn)面部留有印痕,囑患者可逐漸自行恢復(fù)。
病例二
①尋常型痤瘡②閉合性粉刺
某女,22歲。面部起疹伴癢痛1年余。查:面部多發(fā)粟粒大紅丘疹及閉合性粉刺。手足涼甚,大便稀,舌淡、苔薄白,脈沉細(xì)弱。
辨證:少陰、太陰、陽明合?。ㄌ摕幔?。
處方:二加龍牡湯+金銀花、菊花。
桂枝15g 白芍15g 炙甘草10g 生姜10g
大棗10g 生龍牡各30g 白薇15g 附子20g
炒白術(shù)30g 菊花20g 金銀花30g
分析:以二加龍牡湯助陽解表,調(diào)其營衛(wèi),并斂上越之浮陽,加入炒白術(shù)以治太陰;以金銀花解毒,以菊花解郁清熱。
服藥后1周復(fù)診:患者手足涼有減輕,面部皮疹有減輕,紅色丘疹顏色減輕,部分消退,大便好轉(zhuǎn),日一行。繼予原方加黃芩10g以增解郁清熱之力,附子改為30g以增溫陽之力。服用2周后,患者手足涼完全好轉(zhuǎn),紅丘疹消退,面部留少許印痕,囑其自行恢復(fù)。
病例三
尋常型痤瘡
某女,32歲。面部起疹伴癢痛3個月余。查:面部多發(fā)粟粒大紅丘疹,伴頭部脂溢性皮炎,口苦、口干、大便秘結(jié),舌紅、苔黃略膩,脈弦滑。
辨證:少陽陽明合病。
處方:小柴胡湯合升降散(實熱)。
柴胡24g 半夏15g 黨參10g 炙甘草10g
黃芩10g 生姜10g 大棗10g 大黃10g
片姜黃25g 炒僵蠶30g 蟬蛻30g
分析:口苦為邪熱入半表半里,以小柴胡湯解半表半里之邪,合升降散泄熱、通腑逐瘀。
服藥后1周復(fù)診:患者口苦減輕,面部皮疹有減輕,紅色丘疹顏色減輕,部分消退,大便好轉(zhuǎn),日一行。繼予原方服用1個月后,患者口苦完全好轉(zhuǎn),紅丘疹消退,面部留少許印痕,囑其自行恢復(fù)。
病例四
尋常型痤瘡
某女,42歲。面部起疹伴癢痛2年余。查:面部多發(fā)粟粒大黯紅丘疹及結(jié)節(jié),伴口苦、口干,頭汗出,手足涼,怕冷,眠差,易生氣,胸脅脹滿,胃脘不適,便溏,舌淡黯、苔白,脈弦細(xì)。
辨證:厥陰病。
處方:柴桂姜湯+金銀花、夏枯草。
柴胡24g 桂枝12g 干姜10g 黃芩10g
炙甘草10g 天花粉30g 生牡蠣30g 金銀花30g
夏枯草30g
分析:素體陽虛,邪結(jié)半表半里呈陰性,為厥陰病,以柴桂姜湯治之,合金銀花、夏枯草以解毒散結(jié)。
服藥后1周復(fù)診:患者口苦減輕,胸脅脹滿減輕,面部皮疹有減輕,睡眠好轉(zhuǎn),大便好轉(zhuǎn),日一行。繼予原方生牡蠣加至60g,虎杖30g,百部30g(患者服藥后胃脘疼痛,考慮牡蠣咸寒所致,遂改為牡蠣30g、山慈菇30g以增散結(jié)之力,患者無不適),服用1個月后,患者口苦完全好轉(zhuǎn),無手足涼,怕冷好轉(zhuǎn),已無胸脅脹滿,丘疹結(jié)節(jié)消退,面部留少許印痕,囑其自行恢復(fù)。
治療體會:
臨床中我還應(yīng)用六經(jīng)理論治療其他皮膚病,只要根據(jù)六經(jīng)準(zhǔn)確辨證,根據(jù)病位病性合理用藥,都會有非常好的療效。
如蕁麻疹、濕疹、過敏性紫癜、掌跖膿皰病、銀屑病等,也都有非常好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