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好 人 生 之 路
人活百年,轉瞬即逝。要真正的走好人生之路,關鍵是取決于一個人的本心,得境隨心造;處在喧囂的塵世中,需靜守心靈,把住心舵。
禪語說得好,人生,有三步。
第一步叫 “人是人”,第二步是“人亦鬼”,第三步亦叫“人亦人”。這三步路,即人們通常說的人生三境界。
第一步很容易走,“人之初,性本善”,人來到這個世界上,天真無邪,真摯善良,童心物佳,一切歸于原本,無忌的走完這并不長久人生的第一步。人處落冠,春華自盛,在好奇執(zhí)著而又不知所云中走上第二步。這卻是一段人生最漫長的路,一段最為艱難、最為辛勞、最讓人苦苦思索的路。在這段路上,幾度陌生,幾多彷徨。人心不一,世相各異??瓷恫幌笊?,是啥不是啥;人亦鬼,鬼亦人;白的說成了黑,黑的變成白;狡猾釋成聰明,誠實善良視為愚蠢無能;色情幻化為愛情,迷信識作神話;把殘酷、荒唐,當做嚴肅、正確。在這步路上絕大多數(shù)人總以為這就是人間正道,迷戀不肯知返??嗫嘧非?,不肯放棄;死死尋覓,不肯走出。最終沒來得急走上人生第三步,享受人生快樂,達到人生最美的境地,就告別了這美麗的,充滿誘惑的世界。理應“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更多的卻是三十無以立,四十已有惑,五十便蹉跎,“終乃與草木同朽”,延續(xù)亙古不變的宿命,空悲切;想想確實是人生的遺憾!
初看到這句禪語時,真讓我百思不解,困惑了好多時日。
當我看到文懷沙老人的故事后,心中有了些領悟。漸近中年的我,春華漸褪,秋思微成,委實能夠“認識自己,從而作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秉承安時處順的老莊哲學,透視瑣事,忘卻不幸,自謀心境的平達;藐視挫折,心靈釋荷,尋求精神上的慰藉。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個佛學的故事。
說的是唐朝會昌年間,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李翱數(shù)次派人請藥山惟儼禪師進城供養(yǎng),均被禪師拒絕。一日,李翱親自登門造訪。藥山坐在蒲團上,手拿經(jīng)卷故意不理睬他,李翱憤然道:“見面不如聞名!”說完拂袖而出。這時,藥山冷冷地對他說道:“太守怎么能貴耳賤目呢!”這一句話使得李翱為之所動,遂轉身禮拜,并問道:“什么是道?”藥山禪師伸出手指,指上指下,然后問:“懂嗎?”李翱道:“不懂?!彼幧浇忉屨f:“云在青天,水在瓶!”原來真理就在青天的云上,瓶里的水中。道在一草一木,道在一山一谷,道在宇宙間一切事物之中。他當即提筆寫了一首詩:“證得身形是鶴形,千株松下兩函經(jīng)。我來問道無余話,云在青天水在瓶!”
如今,有些人,欲望根深蒂固地生長在內(nèi)心,像雜草一樣無法自拔。這種人是無法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人們更多的時候是一起醉酒,紅暈沖腮,風光似無限;抱著懷舊的心態(tài)侃大山,躊躇滿志,暢想著理想;整日的忙忙碌碌,奴隸哲學像鐵鏈似的緊緊捆住自我,認不出自己 ;理想像黑暗中的煙頭慢慢化成灰燼,卻自命非凡;利用神圣的愛情彼此誘惑,忘卻圣潔,各自漁利;在缺乏激情與哲理的樂曲聲中放縱的高談闊論,視若崇高;逐臭追利的蚱蜢舟,時兒觸礁,時兒擱淺;或忘記了“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權為民所用”的公仆思想,為蠅頭小利鋌而走險;或整日圍著碟子、圍著裙子、圍著上司的“簾子臉”像陀螺一樣不停旋轉,傲下媚上;泯沒人性,喪失人格的商賈,只是腦滿腸肥;沉溺于聲色之娛,感官之樂,縱欲享樂,到頭來能有幾人好報?!此時,身心疲憊,已到天命,萬事已蹉跎。
人生短短幾十年,不要給自己留下了什么遺憾!醒醒吧,人們。想想吧,人們!
我們學習的東西太多了,需要活得灑脫而輕松、自由而愜意。何必在“人不是人,人亦鬼”的路上繼續(xù)走呢?應該趕快向前行,踏上“人亦人,鬼亦鬼”,真言善行的快樂人生之路;除去偽善的面具,去掉言不由衷的話;讓“說真話,干實事”成為全社會率行與吁求的人格品質(zhì),享受人生的最美的境地。正如“云在青天水在瓶”,領悟其中道理,方能“行往坐臥,無非是道;縱橫自在,無非是法”。突破自身生活的惰性,設定生活氣息充盈的坐標,過簡單明白忠實地生活,正當?shù)膴^斗,愛那需要愛的,恨那摧殘愛的。這樣,你就不會懼怕腳下的淤泥,你會靜靜體味正義感動,如在涅磐;你會天天享受人生快樂,神清氣朗;你的心空也會時時感受陽光燦爛,春風如意。定然會抵達“君子無入而不自得”之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