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技可進乎道,藝可通乎神”
說某項技藝或技術(shù)在達到頂峰后,就會接近道的境界。
而道是什么?
道即本質(zhì)及規(guī)律,觸摸到這一層,就會產(chǎn)生質(zhì)變,表現(xiàn)出神乎其神的效果。
“技近乎道”如果用小說來劃分這就是超凡如圣的級別。
這句話是從我們中國古老的道家哲學中,總結(jié)出的規(guī)律。
技與道,有某種相通的地方。那么到底什么是技進乎道呢?
我給大家?guī)讉€“技近乎道”的高人,他們有些是傳說有些確實史料真實記載,而他們的記載來自史料最為嚴謹?shù)拇呵飸?zhàn)國時期,了解過中國史學文化的人都應(yīng)該知道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史家是出了名的考證黨和硬骨頭,所以這個時期的史料有很大程度代表了“真實”。
第一位:詹何
很多人對這詹何都很陌生,甚至聽都沒有聽過,我今天就給大家說一說他。
詹何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道家學派楊朱“為我”思想的繼承者,他最擅長“術(shù)”,這個“術(shù)”就是算。
除其之外他還有一項神技,那就是釣魚,如果說姜太公釣魚,實際上釣的是人,并不是純粹的釣魚。那么詹何就是代表純粹釣魚技術(shù)的巔峰了。
詹何憑著一根單股的釣魚線、如芒的細針彎曲而成釣魚鉤、楚地出產(chǎn)的一種細竹為釣魚竿,再用破成兩半的小米粒作釣餌,用不了多少時間,便從湍急的百丈深淵激流之中釣出裝滿一車的魚
回頭再看看他的釣具,釣魚線沒有斷、釣魚鉤也沒有直、甚至連釣魚竿也沒有彎。
楚王聽說了詹何竟有如此高超的釣技后,十分稱奇,便派人將他召進宮來,詢問其垂釣的訣竅。
詹何說:“我聽先大夫講過,蒲且子射箭,用弱弓細繳,借助風力把箭發(fā)射出去,一箭就射中青云邊上的兩只黃鶯。 這是由于他用心專一,用力均勻,不偏離目標。我仿照他射鳥的做法,學著釣魚,學了5年才徹底領(lǐng)悟了他的技術(shù)。當我到了河邊拿起釣竿釣魚時,心無雜念,一心只想著釣魚,把魚線拋出去,讓魚鉤沉入水中,手上用力均衡,不會忽輕忽重,外界任何事情都不能夠干擾我。魚看見我的魚餌,如同污泥泡沫,毫不懷疑地一口吞下。所以我能夠用弱小的魚具制服大魚,用輕的東西取得重的東西。”
第二位呂梁男子
這位沒有名字,只是相關(guān)記載出自《莊子》
孔子游玩于呂梁山,看見瀑布有幾十丈高,流水沖出去四十里遠,黿(巨龜) 鼉(鱷魚)魚鱉都無法游動。卻看見一個男子在瀑布之下游泳,夫子以為他是因痛苦而想自殺的人,便叫弟子順著水流而下去營救他。
可是這男子游出了幾百步又從急流中來到岸邊,披散著頭發(fā)在塘埂下邊走邊唱。
孔夫子趕上去問他說:“我還以為你是鬼呢,但仔細一看還是人。那么我請問你是否有道術(shù)秘訣?。?
那個男子說:“沒有,我沒有什么道術(shù)秘訣。我以水的流勢起步,順著水的波動而起伏,渾然不覺中也就成功了。我與漩渦一起進入水流的中心,與涌出的流水一起浮出水面,順從水的流動方向而不是順隨我自己的方向,這就是我游泳的方法?!?/p>
孔子問:“什么叫因勢而生,順勢而長,不覺而成呢?”
男子說:“我生在山區(qū)丘陵就安心生活在山上,這就是因勢而生;在水邊成長就安心住在水邊,這就是順勢而長;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會成功而我卻成功了,這就是不覺而成?!?/p>
第三位韓娥
韓娥是典故“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主人公,當然她也是最早一批的愛豆
韓娥春秋時期韓國女子,擅長唱歌。我們常說,說的比唱得好聽,實際上歌聲的感染力,要強過千言萬語。
華夏古人十分重視禮樂舞,并不是像很多網(wǎng)友說的漢人不善舞,漢人的舞樂近乎失傳,本來還保留了一些,但是在八國聯(lián)軍時期,保存在太常寺樂舞之譜都被小本子給搶走了,以至于現(xiàn)今很多音樂都要從小本子哪里找。
不過還好的是,現(xiàn)今文化覺醒了,文化也在跟著復蘇,遲早有一天我們都會拿回來的。
“先王舞云門以祀天,舞咸池以祭地,舞簫韶以祭四望,舞大夏以祭山川,舞大濩以亨先妣,舞大武以享先祖。黃帝、顓頊、帝譽、堯、舜,是謂五帝?!?/strong>
回到韓娥這個話題上面,有一次韓娥路過齊國,盤纏用盡,不得已用賣唱來籌集盤纏。她的歌婉轉(zhuǎn)悲涼,極具感染力,路人紛紛感動落淚,慷慨解囊。
在韓娥離開之后,人們依然沉浸在她的歌聲中,感覺余音繞梁,三日不絕,連飯都吃不下。后來有人追回韓娥,請她再唱一首歡快的歌曲,人們才忘記悲傷,轉(zhuǎn)悲為喜。此后當?shù)匾舱Q生了很多擅于唱歌之人。
第四位師文
師文是春秋時期鄭國人,擅彈奏音樂。曾拜在魯國著名樂師師襄門下。師文學了三年,卻始終不能彈奏完整的樂章。師襄覺得師文沒有天賦,要趕他走。師文說,我并非不能彈奏,只是我志在用音樂表達我的內(nèi)心。
在我不能準確把握自己內(nèi)心情感的情況下,不敢放手演奏,再給我三天時間。三天后,師文當眾撫琴。當他彈奏代表秋天的音符,忽然吹來一股涼風,草木紛紛結(jié)出果實,之后四季變化、風起云翔,皆隨音樂而動。
第五位偃師
周師時人,國籍不詳,擅長人偶術(shù)。當年周穆王西出昆侖,返回時半路碰到一個叫偃師的人。偃師制造了一具會跳舞的人偶,獻給周穆王。這個人偶外表與正常人無異,活靈活現(xiàn),舞蹈也跳得很好。
人偶一曲舞罷,周穆王忽然發(fā)現(xiàn)它朝著自己嬪妃眨眼,似乎挑逗。周穆王大怒,要殺了偃師,偃師趕忙謝罪,當場拆了人偶,展示給周穆王看。只見人偶五臟六腑,無一不備,皆是假物。再組裝起來,人偶又恢復靈動。
但是我個人感覺偃師并不是機關(guān)師,而是巫師
我為何會這樣推測,因為這個傀儡竟然會眨著眼睛去挑逗穆王身邊的妃嬪,而當時巫師巫術(shù)盛行
首先偃這個字在當時是和死亡有關(guān)
偃,僵也。——《說文》
與一人俱斃,偃,且射子鉏?!蹲髠鳌ざü四辍?/span>
在周朝能和死亡有關(guān)系的大概率就是巫師
而“采生折割”這個名詞最早是出自于古代巫術(shù):“以人祭鬼,求鬼于名利?!?/span>
《元典章》記載:“土人每遇閏歲,糾合兇愚,潛伏草莽,采取生人,非理屠戮。彩畫邪鬼,買覓師巫祭賽,名曰采生。”
所謂的“采”其實就是搜尋、找的意思,“生”指的便是材料
“登上弇山。在返回途中,還沒到達中國,路上碰上一個自愿奉獻技藝的工匠名叫偃師?!?/span>
弇山現(xiàn)在一直認為這是天水齊壽山,而天水一帶是伏羲一脈的起源,后來伏羲后代有一部分去了巴蜀之地建立了古巴國,而古巴國是巫文化極度盛行的一個國度
《山海經(jīng)》記載巴國人都是伏羲的子孫后代,由伏羲生咸鳥,咸鳥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之后又生廩君。廩君又叫務(wù)相
第六位庖丁
庖丁這位,大家都很熟,畢竟經(jīng)過了儒家道家甚至是史學家的宣傳。
庖丁戰(zhàn)國時期人,他的手接觸的地方,肩膀靠著的地方,腳踩著的地方,膝蓋頂住的地方,都嘩嘩地響,刀子刺進牛體,發(fā)出霍霍的聲音。
沒有哪一種聲音不合乎音律:既合乎《桑林》舞曲的節(jié)拍,又合乎《經(jīng)首》樂章的節(jié)奏。
當時文惠君問:“庖丁你的技術(shù)怎么高明到這種地步呢?”
庖丁答道:“我所喜好的是事物的規(guī)律,它比技術(shù)進一步了。我開始宰牛的時候,看到的無一不是整頭的牛;三年之后,就不曾再看到整頭的牛了;現(xiàn)在呢,我用精神去接觸牛,不再用眼睛看它,感官的知覺停止了,只憑精神在活動。
順著牛體天然的結(jié)構(gòu),擊入大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著牛體本來的組織進行解剖,脈絡(luò)相連、筋骨聚結(jié)的地方,都不曾用刀去碰過,何況那粗大的骨頭呢!好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割肉;一般的廚師,每月?lián)Q一把刀,因為他們用刀砍斷骨頭。
現(xiàn)在,我的這把刀用了十九年啦,它宰的牛有幾千頭了,可是刀口像剛從磨石上磨出來一樣。因為那牛體的骨節(jié)有空隙,刀口卻薄得像沒有厚度,把沒有厚度似的刀口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的,它對于刀的運轉(zhuǎn)必然是大有余地的了。
因此,它用了十九年,刀口卻像剛剛從磨石上磨出來一樣。雖說是這樣,每當遇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它難以處理,因此小心翼翼地警惕起來,目光因此集中到一點,動作因此放慢了,使刀非常輕,結(jié)果它霍地一聲剖開了,像泥土一樣散落在地上。
我提著刀站起來,為此我環(huán)顧四周,為此我悠然自得,心滿意足,把刀擦拭干凈,收藏起來?!?/p>
這就是“心流”,從心順道,是養(yǎng)生也是技藝的研習之路
第七位聶政
這位是刺客中武力最高的一位,他是單純的把武藝練到了極致
聶政本是一名屠夫,因為在老家殺了人,與母親和姐姐一起逃到齊國避禍。后來被一個濮陽人嚴仲子知道了,就經(jīng)常帶著酒菜到聶政家來,跟他喝酒聊天,還拿出很多金銀珠寶送給他母親。
聶政知道嚴仲子肯定是有事求自己,于是對他說:“因為我母親還在世,所以我不能隨便把自己的性命托付給別人?!眹乐僮釉偃埱笠矝]有用,仍然盡了賓主之禮才離開
公元前397年,聶政等到姐姐嫁人,母親也去世了,才去濮陽找到嚴仲子問:“您的仇人是誰?現(xiàn)在我可以去做事了。”
嚴仲子說:“我的仇人是韓國宰相俠累,他家人多勢眾,守衛(wèi)嚴密,我派了好幾撥人去刺殺他,都沒有成功。如果你要去,我多派些人手給你幫忙。”
聶政說:“這個事人多不便,萬一有人被抓住泄露了您的底細,整個韓國的人都不會放過你的,到時候您的麻煩就大了!”
于是,聶政單人獨劍,徑直從大門里走進去,直沖大堂,一劍將俠累刺死。然后與府中的衛(wèi)兵大戰(zhàn),又殺死幾十個人,為了不連累自己的姐姐,聶政劃破自己的面皮,挖掉眼睛,剖腹自盡而死。
事后,韓國查不出聶政的底細,于是將他曝尸于市,重金懸賞。他的姐姐聽說后,不顧殺身之禍來到韓國,將弟弟的姓名籍貫揚之于市,然后也悲傷而死。
我想如果聶政不是因為有姐姐這個弱點,他能殺更多的士兵,且還能輕松離去。
而且聶政手中只有一把劍,俠累是韓國宰相自然守衛(wèi)他的士兵也是精銳,至少是及戈劍盾甲都有,外加上他的門客也許多擅長擊技之人,卻擋不住聶政手中一柄短劍,可想而知聶政的武藝有多高了吧。
第八位養(yǎng)由基
養(yǎng)由基是楚國人,是百步穿楊、百發(fā)百中等詞語的主人公
射箭一直在古代軍事技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就連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夫子提倡的“六藝”之中都有列入。
養(yǎng)由基就是把射箭練到了近乎于道的境界
楚共王帶兵與晉厲公在鄢陵對峙,養(yǎng)由基和潘黨抓住開戰(zhàn)之前的空隙進行了一次比試。潘黨先射三箭,三箭皆中紅心。養(yǎng)由基以為不足為奇,當場表演了百步穿楊。潘黨將百步外楊樹的三片樹葉涂黑,并標上數(shù)字。養(yǎng)由基在百步之外按照順序射三片樹葉,依次而中,讓潘黨無話可說。然后兩人又較力,潘黨一箭射穿了七層堅甲。養(yǎng)由基更厲害,一箭將潘黨的箭剖開,再穿七層堅甲。
這個堅甲應(yīng)該是犀牛皮甲涂上大漆,這種甲,光一層都足夠抵擋普通弓箭射擊,更別說七層了,養(yǎng)由基一箭破開前面潘黨的箭再順勢穿透七甲,不神技乎?
曾經(jīng)養(yǎng)由基有一次看到一塊像兕(類似犀牛的一種動物)的石頭,于是一箭射中石頭,此箭力大無比,箭桿射進石頭中,只有箭羽露在外面。
還有一次,楚王在園林中游玩,有只白色的猿在那里。楚王命令擅長射箭的人射它。箭射出去好幾支,只見那白猿接住箭,嬉笑。楚王就命令養(yǎng)由基來射。養(yǎng)由基剛拿起弓,那猿就嚇得抱著樹木號哭起來。
第九位歐冶子
也許很多人會說歐冶子鍛造的劍現(xiàn)代技術(shù)就能輕易打造出來,但是請別忘了,歐冶子是生活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而且全靠人力,我想說在這方面歐冶子的鍛造技術(shù)已經(jīng)技近乎道了。
歐冶子是越國人,他當時的君主是勾踐,勾踐有一把劍被稱為“中華第一劍”
這把劍在零星的記載和傳聞中就是歐冶子所鍛造出來的
江陵出土的越王勾踐劍與《越絕書·寶劍篇》上的描述十分吻合,其堅韌鋒利足以證明《戰(zhàn)國策·趙策》對吳、越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的描述并非虛言
這把劍在地底下躺了兩千多年,竟然絲毫沒有生銹,依然寒光閃閃,而且還依然鋒利無比,吹毛斷發(fā),即便是20多層的復印紙,一劍下去也可輕松切斷。
這不是技術(shù)高超的表現(xiàn)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