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是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則是每個城市共同的習俗。而在東莞,不同的餡料和不同的制作方法,成就了二十種風格迥異的粽子,成為了東莞的城市特色。
在荔枝樹下享受最新鮮的第一口桂味清香,等待著珠江口水下完成最后一次脫殼的青蟹,嫩白腐皮在清晨第一縷陽光中被輕輕牽起。深秋的臘味,被陽光和北風馴服的耙齒蘿卜,咸甜裹蒸粽中溢滿油脂芬芳的五花腩肉...
紀錄片《尋味東莞》再次讓人們實現(xiàn)了對幾公里到幾百公里外的美食的想象。彼時遠方的美食和美景,成為了此時手中米飯最為美好的陪伴。
01
食物中的天地與江湖
《尋味東莞》第一集《得天獨厚》的命名,直指一方水土孕育獨特食物的宗旨,不僅實現(xiàn)了這一季對東莞美食的城市歸屬,也傳達了當?shù)匾蜓瓡r節(jié)、適時而食的淳樸民風。將天時的賜予凝聚于美味之中,歷來就是人們對于新鮮的無限追求。時令美食見證了物候流轉、時令更迭,而人們也遵循著自然規(guī)律,依賴著一方風土的精細締造,享受著獨得天時的機緣巧合,這正是美食中的自然天地。
也許是巧合,又或許是出于特意的安排。第一集中的時令美食之一即是即將到來的端午節(jié)常客——粽子。包裹著植物清香的蕉葉粽,脫皮綠豆、咸蛋黃和五花腩肉搭配而成的裹蒸粽,端午吃粽子是各地的共同習俗,而不同餡料和制作方法成就的二十種風格迥異的粽子則成為了東莞的端午特色。
解說詞配合畫面的轉場,讓視覺轉向珠江口在盛夏中醞釀的美味螃蟹。畫面呈現(xiàn)的是水下的雌性青蟹正在用盡全力完成最后一次脫殼,而讓人不由想到的卻是冬春的奄仔蟹、夏秋的膏蟹等各季節(jié)各具千秋的蟹肉和風味。經由最熱的六月到八月點化而成的黃油蟹,其黃澄澄的蟹膏是得天獨厚的風味,也是人們等候的味覺刺激與享受。
食物的一面裝著晝夜季節(jié)的自然天地,另一面承載的則是煙火彌漫的江湖。人們一邊享受著自然孕育的美味,一邊又根據(jù)食物的屬性、自我的喜好對食物進行馴服與改造。
從豆子到豆?jié){再到第一縷陽光曬制的腐竹,豆?jié){表面嫩白的腐皮經過人們的改造成為了腐竹糖水、腐竹燒魚、腐竹燉羊肉等各種菜肴;借助陽光和北風,室外晾曬和室內陰干成就的陰菜,見證的即是耙齒蘿卜的馴化過程;冬瓜干的制作體現(xiàn)了自農業(yè)革命以來就延續(xù)著的食物保存歷史;經過繁復工藝腌制而成的“金銀潤”,其名字本身就烙印上了人類的希冀。食物顏色、形狀和配菜的變化,不僅是光陰歲月的流變,也是人類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體現(xiàn),這正是《尋味東莞》想展現(xiàn)的食物中的人文江湖。
02
食物文化的十字路口
影片一開始借助解說詞和畫面,完成了從高樓、大橋、鐵軌、人行道到土地、街巷、山川的場景過渡,表明了影片所定位的并不是現(xiàn)代都市化的東莞城市,更多的是聚焦于這座城市的另一個面向,即這座城市與這里的人們“因循時節(jié),用淳樸的民風把天時的賜予凝聚在餐桌之上,美味之中”。
于是,在紀錄片《尋味東莞》中,我們看見了蕩漾在深夜和豆?jié){表面上的薄薄腐皮經過傳承下來的手藝變成了透過清晨第一縷陽光的腐竹;也看見了在泥土里桀驁生長的耙齒蘿卜在雙手改造中演變成滿足眾多口味的陰菜。
影片呈現(xiàn)了誕生于傳統(tǒng)手工作坊無意卻又必然之中的美味,同時也展現(xiàn)了藏匿于邊緣的幽幽街巷和傳統(tǒng)的地方建筑。城市樓宇在不斷垂直發(fā)展的過程中,傳統(tǒng)村落式建筑卻在不斷壓縮的環(huán)境中奮力保留和締造著自己的風味與故事。
雖然影片更多展現(xiàn)的是一種傳統(tǒng)手工制作下的精細美味。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只有現(xiàn)代化工廠中的流水線食品制作才能滿足更大規(guī)模的人口需求。傳統(tǒng)工藝中的極致美味與現(xiàn)代化工廠中的食物加工似乎成了當下較為明顯的矛盾。但由于人們的食欲固存,傳統(tǒng)工藝與現(xiàn)代生產的食物制作似乎又達成了某種程度上的平衡。
人們一邊滿足于溫飽,又在溫飽的基礎上對極致美味進行無限地探索與追求。因而,在美食文化的十字路口,向左可能是機械化、大規(guī)?;脑仙a與食物加工,而向右則為傳統(tǒng)手工下的美味體驗與珍饈尋求。
與此同時,也是在這個美食文化的十字路口,如果向后是對神明先祖的過往緬懷,向前則是對美好未來的期許與希望。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往往都有祭奠祖先的習俗,食物則成為了架構現(xiàn)在與過去的橋梁?!秾の稏|莞》正是在呈現(xiàn)這一以食物為中介的習俗中建構情感維系與情愫寄托。
比如,端午節(jié)每一個家庭都用時令美食禮拜神明、祭奠祖先;家家戶戶在冬至這天以豐盛的食物慶祝豐收,并在祖先和神明的排位前再一次擺上豐盛的食物,追溯過往,又祈禱來年。美食既成為一個寄托情感的符號,又成為一個釋放情緒的缺口。
此外,食物也是儀式的構建要素。影片中,家宴成為了一次具有代表性和標志性的儀式。質樸的菜肴搭配主人的精心裝扮,加之鑄入其中的時間,成為對賓客最為誠心的禮遇,也代表著對家庭新成員的接納。一句問候,一段寒暄,總抵不過壓軸的臘味煲仔飯來得實際與自然。對祖先的感恩、自然的敬畏,與對情感的寄托、團聚的愉悅全都凝聚在食物之中,從而成為了一方風土與時代習俗。
03
從城市性格到個人記憶
《尋味東莞》中的“尋味”并不止于對地方風味的探尋。越是一個地方的獨屬美味,越有可能蘊含著不同的底蘊與故事。食物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性格,食物的流變見證著城市的變化與地域文化的發(fā)展,地方珍饈與地域故事從來就不是兩個獨立的詞組。
紀錄片對東莞美食的探尋,所欲于展現(xiàn)的就是一個不為多數(shù)人知的東莞城市。如果你只看到東莞發(fā)達的制作業(yè)、對城市的現(xiàn)代化裝點工程,那這部紀錄片更多想要呈現(xiàn)的是一個擁有獨特氣候、多樣地貌、發(fā)達水系、豐饒物產的具有兩千年底蘊的城市,以及包容了現(xiàn)代化與淳樸民風的城市性格。
如此得天獨厚的城市性格中又養(yǎng)育著一方具有獨特性格的地方人。桂味、臘味和獨有的林旁粽中的稻谷芬芳融入血液,成為東莞人的標識。或許美食、城市性格和地方人氣質三者之間的因果關系并不是那么明晰,更多的是在歲月歷經之中彼此相互成就,凝結成為每一種獨特的生活智慧與文化傳承。
同時,食物也是人們的味蕾記憶與情感觸點。被東莞人稱為“龍舟水”的端午前后的大雨,作為東莞人年節(jié)彩頭的臘豬頭皮,被編織成各種形象寓意吉祥美好的林旁,都成為東莞人的共同記憶符號。
當蘊意冬日團圓的冬團融化于口中,裹蒸粽成為留存于體內的咸與甜,這種味覺上的享受便會成為情緒的觸發(fā)點,記憶符號在生物性“解碼”中刺激著個人的情感與情緒。
嘴里的冬團消解為糯米,組合成來回搓揉的雙手和前后晃動的身體;胃里的粽子分散為綠豆、蛋黃和五香粉,又拼合成將原料一一包裹進林旁葉的雙手和坐在家門口包粽子的背影。無論那個身體是誰,那個背影是誰,都是每一段私人影像中最為珍貴的畫面和記憶。因此,食物是大眾的快樂共享,風味也是私人化的記憶追尋。
影像給美食打上了標簽
產生了期待,有時也會帶來失望
但紀錄片不完全是一個美食鑒賞寶典
也許其更大的價值在于
鼓勵著人們對于美食的自我探尋
并在探尋中找到個人化的珍貴經歷與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