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朱棣與千古大才子解縉推杯換盞,談笑風(fēng)生,當(dāng)聊到他的孫子朱瞻基,解縉笑呵呵的只說了三個字:好圣孫。
朱棣聽罷,龍顏大悅,形色稍是得意,他確確實實非常鐘愛這個孫子,自幼聰慧,天賦異稟,頗有帝王之家的不凡風(fēng)范。
朱瞻基,大明王朝的第五位皇帝,二十六歲登基,三十六歲逝世,在位十年間,國泰民安,河清海晏,史稱仁宣之治,它堪比文景之治、貞觀之治。
當(dāng)朱元璋把皇位傳給孫子朱允炆,身為皇子的朱棣,自問文韜武略,哪一點比不上這個侄子?他心中的憤慨,隱隱要暴發(fā)。
夜里,朱棣發(fā)了一個夢,夢里父皇朱元璋傳給他一個大圭,并且說,傳世之孫,永世其昌。夢醒之時,下人來稟報,有孫子出世,朱棣歡喜不已,速速去看望。
朱棣注視著襁褓中的孫子,他面容像極了自己。反思著夢境,朱棣決定起兵篡位,從燕京出發(fā),直逼南京,用三年光陰,他成功奪得皇位。
因為朱瞻基的出世,使得朱棣起兵的決定更為堅定,這讓朱棣成功登基之后,對朱瞻基的寵愛,超過其他皇子皇孫。
朱棣讓最好的翰林學(xué)士給朱瞻基教授功課。朱瞻基對經(jīng)典過目不忘,倒背如流,年紀(jì)雖然輕輕,博學(xué)的程度,不亞于他父親朱高熾。
對于舞刀弄槍,他本身骨骼驚奇,加上有名師指點,武功的造詣也爐火純青。每當(dāng)征戰(zhàn)蒙古,朱棣將朱瞻基帶在身旁,教他如何統(tǒng)領(lǐng)將士,如何排兵布陣,這種邊疆軍旅生活,成就了他的軍事才華。
懂軍事,亦要懂民間生活,否則不是個好君王。朱棣對朱瞻基的培養(yǎng),事無巨細(xì),甚至帶他到村野,讓他體會農(nóng)家的點點滴滴。
既有廟堂之大氣,又有江湖之遠(yuǎn)的接地氣,朱瞻基的光芒,極其閃耀,甚至招惹來他叔叔朱高煦、朱高燧的妒忌。
二、病父有虎子,朱瞻基幫助父親朱高熾登基。
朱高熾是朱棣的長子,但他向來好文不好武,身體過于胖胖導(dǎo)致百病纏身,這讓英勇善戰(zhàn)的朱棣極其鄙視,因為上前陣打仗之事,他基本不能參與,毫無軍功可言。
相比之下,他的兄弟朱高煦、朱高燧武藝超群,常能伴隨朱棣上陣殺敵,軍功顯赫,很得朱棣的喜愛。
所以,朱高煦、朱高燧看不起大哥朱高熾,覺得他僅是書生一個,還隨時命若懸絲的樣子,著實不中用。
但是,朱高熾學(xué)識淵博,寬厚待人,深得群臣愛戴,雖然不能馳騁沙場,可是治國經(jīng)驗豐富,這是他的優(yōu)勢。
重要的是朱高熾有個非凡的兒子朱瞻基,這個兒子的光輝,足以照亮他的前程,因為朱瞻基實在優(yōu)秀,優(yōu)秀得朱高煦、朱高燧對朱高熾無從下手。
太子之爭中,朱高熾受到的誹謗鋪天蓋地,特別是他的兩個兄弟,憑借著能陪伴朱棣去作戰(zhàn),常常極盡污蔑之詞,這使得擔(dān)任監(jiān)國之職的朱高熾,非常受傷。
關(guān)鍵時刻,朱瞻基亦利用常能陪伴朱棣去作戰(zhàn)的契機,替父親開解,舌戰(zhàn)兩位叔叔,曉以事實,常駁斥得兩位叔叔啞口無言。
朱瞻基的優(yōu)秀,讓朱棣堅定決心,加上傳統(tǒng)禮制,皇位傳給長子,雖然他不怎么喜歡朱高熾,可是有朱瞻基輔助,相信江山能安好,于是病重之時,立詔朱高熾繼位。
三、長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
朱高熾登基,他的兩個兄弟朱高煦、朱高燧居功自傲,非常不安分,他倆認(rèn)為朱高熾是暗中篡改詔書,自立為帝。
甚至,二人不愿意去就藩,就地起兵作亂,朱高熾性情仁慈,重視兄弟感情,將二人收服之后,只苦苦相勸就放掉。
奈何二人不知悔改,依然我行我素,興風(fēng)作浪攪動朝局。朱高熾因為身體病重,只在位不足十個月即謝世,朱瞻基遠(yuǎn)在南京,準(zhǔn)備回燕京繼位。
回燕京的半途,受到朱高燧派來的殺手的刺殺,朱瞻基早有準(zhǔn)備躲過一劫。他順利繼位之后,先是如他父皇般寬容,并沒有誅殺朱高煦、朱高燧。
但這位兩位叔叔著實過份,明目張膽起兵造反,朱瞻基深諳兵法,而且朝臣愛戴,將士齊心,輕易擒拿了兩位叔叔。
開始朱瞻基只將朱高煦關(guān)押,還沒有處死的想法,畢竟他是自己的叔叔,功勞也確實顯赫。直到有一次,他去探望朱高煦,傲慢的朱高煦故意伸出腳,將他絆倒于地。
孰可忍,孰不可忍,朱瞻基盛怒之下,命人造一個二百斤重的銅爐,將朱高煦扣在當(dāng)中,然后火燒銅爐,最后朱高煦尸骨無存,結(jié)束了他傲慢的一生。
接著朱高燧被貶,困擾著大明王朝開國以來的削藩問題,從此得到解決。
朱瞻基繼位后,國力不再消耗于削藩之事,這種客觀環(huán)境使國力得到長足發(fā)展。
四、朱瞻基在位十年,流荒千世。
朱高熾雖然只在位不足十個月,但他留給朱瞻基的'遺產(chǎn)'是豐富的,譬如心腹賢臣楊榮、楊士奇、楊溥。這些賢臣早年追隨朱高熾,后又力捧朱瞻基,重要的是他們治國有道,為政清明。
朱瞻基沒有執(zhí)行他父親生時想遷都南京的舉措,他認(rèn)為這是勞民傷財?shù)臒o益之舉,另一方面與他在燕京成長有關(guān),由此,燕京做為大明王朝的首都一直沿襲下來。
在邊疆上,他親自征戰(zhàn)胡人,大揚明朝國威,這種震懾作用,換得邊疆的安寧,為國內(nèi)的經(jīng)濟的繁榮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對于朱棣期間收復(fù)的安南,再次叛亂,他不再派兵去征戰(zhàn),認(rèn)為距離太遠(yuǎn),有耗國力,他采取冊封政策,封其為安南國王(如今的越南),自此后,其年年對大明朝貢。
相對朱棣的暴戾恣睢,朱瞻基受父親朱高熾宅心仁厚性格的影響,他施政的核心,以注重民生為主。他重視農(nóng)業(yè),開放海貿(mào),削減稅賦,使明朝國力空前強盛。
他一改朱棣重武之風(fēng),沿襲他父親的風(fēng)格,重視文人,所以內(nèi)閣的改制中,有著大量的賢臣參與。他完善體制,給大明向前發(fā)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實他在位期間,還有過史上少提到的'掃黃'運動。娼妓的興昌,無疑與大明慢慢開始繁華有關(guān),但朱瞻基深知其中的毒害,所以下令關(guān)閉民間的妓院,一掃縈繞于大明上下的污濁之風(fēng)。
于遠(yuǎn)洋方面,最為壯觀的是他派鄭和第七次遠(yuǎn)航,人數(shù)高達(dá)兩萬多人,訪問的國家有二十多個,這可謂是史無前例。鄭和下西洋,開辟了大明與世界多國之間的交流,對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五、朱瞻基英年早逝
朱瞻基是歷史上有名的蟋蟀天子,原因是他自小就喜歡玩蟋蟀,他的這個愛好飽受非議,特別是他繼位后,對斗蟋蟀更加沉迷,這致使民間興起斗蟋蟀之風(fēng)。
相傳他的死因與斗蟋蟀有關(guān),據(jù)《宣德鼎彝譜》中描述,他極愛蟋蟀,所以裝蟋蟀的容器非常講究,因此他命人用不同的材料來打造,當(dāng)中就有'倭源白水鉛'。
所以,后人猜測他可能是死于慢性鉛中毒,但也是猜測而已,事實如何,并無正史的記載。關(guān)于皇帝的駕崩,史書一向?qū)懙弥M莫如深,令人不得知真相。
在《大明風(fēng)華》里,朱瞻基是得知朱高煦、朱高燧謀害朱棣、朱高熾的真相后,變得失常,從此一蹶不振,最后百病纏身而離世。我相信歷史上,這種權(quán)謀的陰暗,對他身心的打擊確實是有的。
就像朱高煦逼他到極點,他內(nèi)心的憤恨與忍耐,頓時暴發(fā),活生生將其燒死。這種內(nèi)心的壓抑,對人身心的影響,若說沒有,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另一種可能,是與朱家基因遺傳有關(guān),明朝十六位皇帝中,長壽的少之又少,而夭折的皇子皇孫,若讀一讀史料,人數(shù)令人瞠目。
無論如何,朱瞻基一生短暫,但其成就足以流芳千古,他的仁宣之治,能比擬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試問歷史長河中的帝王們,能有幾位似他般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