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彝,又名朱鹥,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5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初六(公元1388年7月9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為伊王,建國于
洛陽。朱彝被封為伊王后胡作非為,殘害百姓。永樂十二年九月乙未(二十五)日(公元1414年10月8日),病死,獲惡謚厲,史稱伊厲王。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朱彝
別名
朱鹥
國籍
中國
出生日期
1388年7月9日
逝世日期
1414年10月8日
目錄1
人物介紹2
世表3
鷹城72營朱彝,又名朱鹥,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5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初六(公元1388年7月9日)。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為伊王,建國于洛陽。朱彝被封為伊王后胡作非為,殘害百姓。永樂十二年九月乙未(二十五)日(公元1414年10月8日),病死,獲惡謚厲,史稱伊厲王。
折疊編輯本段人物介紹
朱彝(1388年7月9日-1414年10月8日):本名作朱?,又名朱鹥,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25子,生母是葛麗妃。生于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初六(公元1388年7月9日)。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為伊王,建國于洛陽。
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于
河南府。
永樂十二年九月乙未(二十五)日(公元1414年10月8日),病死,謚厲,史稱伊厲王。
伊王朱?的后裔,以太祖所定的"颙勉諟吁典,褒珂采鳳琛,應疇頒胄選,昆玉冠泉金"等20字為本系派語。
在明代眾支藩系中,伊王一支排行第二十五。伊藩也是最差最劣的那一支。自開基第一代厲王朱?起,歷史上的伊王,大都是些不肖之徒。當年朱?做伊王后,便在洛陽城胡作非為,殘害百姓。他為人好武厭文,喜歡砍殺,經常挾彈帶劍到市效游獵,遇到躲避不及的人,動輒斬劈,弄得血濺一身,而他竟喜歡濺血的衣。又大庭廣眾之下男女裸體雜混取樂,生活荒淫無恥。他死之后,明朝禮臣還上奏請剝去他的爵號。他的繼任者們,也頗像其祖。再傳到第六任伊王朱典楧時,更將這種惡的傳統(tǒng)發(fā)展至頂峰。史稱
朱典楧為人貪婪無厭、剛愎自用,他對下屬殘狠,又侮辱縉紳,笞打朝臣,侵奪學宮,強凌民女,強占民居。如某通判在洛陽時沒有討好朱典楧,朱便派人扯光了他的胡子頭發(fā)。他搶掠他人妻子400多人,強占民房3000多間,又選民女12歲以上者700多人,其他財富不計其數(shù),使得河南百姓怨聲載道。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終于在朝廷上下和洛陽百姓的同聲譴責下,被明世宗削去伊王爵位,廢為庶人,終身囚禁在河南開封。多行不義必自斃,明代的伊藩王國便這樣夭折了。他的旁支則仍有發(fā)展。
折疊編輯本段世表
折疊伊王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永樂六年(1409年)就藩河南河南府
伊厲王朱?,朱元璋庶二十五子。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初六生,母葛麗妃。洪武二十四年四月十三日封。永樂六年五月十一日就藩河南布政司河南府洛陽縣。永樂十二年九月二十五日薨,在位二十四年,壽二十七。葬洛陽魏山。妃劉氏,左軍都督劉貞之女。
伊簡王
朱颙炔,朱?庶一子。永樂二十二年襲封。天順六年薨,在位四十年,壽五十。
伊安王朱勉塣 ,朱颙炔庶一子。正統(tǒng)八年封洛陽王。天順八年薨。以子諟釩襲封,追封王,初謚曰悼 ,后改謚曰安。
伊悼王朱諟釩,朱勉塣嫡一子。成化二年襲封。成化十一年薨,在位十年,壽二十五。無子。
伊定王
朱諟鋝 ,朱勉塣嫡二子 。成化四年封郟城王,成化十三年進封。正德三年薨,在位三十三年,壽五十四。
伊莊王朱吁淵,朱諟鋝嫡一子。正德六年襲封。嘉靖五年薨,在位十六年,壽四十九。無子。
伊敬王朱吁淳,朱諟鋝庶二子。弘治八年封濟源王,嘉靖六年進封。嘉靖二十一年薨,在位十六年,壽六十三。
伊哀王
朱典楧,朱吁淳庶一子。嘉靖二十三年襲封。嘉靖四十三年,罪降庶人,發(fā)高墻,伊國除封,宗室由周府統(tǒng)理。隆武時復補謚。
折疊洛陽王
正統(tǒng)八年(1443年)五月封。
洛陽安惠王朱勉塣 ,朱颙炔庶一子。正統(tǒng)八年五月封。天順八年薨。兩年后其子伊悼王朱諟釩就任伊國國王,追封朱勉堡為伊王,初謚曰伊悼王,后改謚曰伊安王。
折疊光陽王
成化四年(1468年)封。
光陽榮靖王朱勉坍,朱颙炔庶二子。成化四年封。正德七年薨。無子,除。
折疊郟城王
成化四年(1468年)封。
郟城王朱諟鋝[1] ,朱勉塣嫡二子。成化四年封。十三年嗣伊封,郡爵例不襲。
折疊方城王
成化四年(1468年)封。
方城懷僖王朱諟谞,朱勉塣庶三子 。成化四年封。二十一年薨。
方城昭和王朱吁注,朱諟谞嫡一子。弘治二年襲封。嘉靖三年薨。
方城懷順王朱典榕,朱吁注嫡一子。正德二年封長子。嘉靖二年卒。以子褒熇襲封。追封謚懷順王。
方城溫僖王朱褒熇,朱典榕嫡一子,嘉靖九年襲封。三十六年薨。
方城恭惠王朱珂墦 ,朱褒熇庶一子。嘉靖四十年襲封。萬歷二十三年薨。
方城王朱采镅,朱珂墦庶一子。萬歷二十四年封長子。二十六年襲封,薨。
方城王朱鳳漱,朱采镅嫡一子。萬歷四十四年封長子,同年襲封。
折疊西鄂王
成化四年(1468年)封。
西鄂安僖王朱諟欽,朱勉塣庶四子 。成化四年封。十五年薨。
西鄂恭靖王朱吁漈,朱諟欽嫡一子。 弘治元年襲封。正德七年薨。無子,除。
附西鄂國宗理
西鄂府宗理朱吁潗,朱諟欽二子。初封鎮(zhèn)國將軍,嘉靖九年兼理宜川府事。薨。
以后不詳
西鄂國續(xù)封
西鄂王朱鳳?。不知何年襲封。國亡不知所終。
折疊濟源王
弘治八年(1495年)十一月封。
濟源王朱吁淳,朱諟鋝庶二子。弘治八年十一月封。嘉靖六年嗣伊封,郡爵例不襲。
折疊萬安王
嘉靖七年(1528年)封。別城永寧。
萬安康懿王朱典櫍。朱吁淳庶二子。嘉靖七年封。以奉伊府祀。隆慶四年薨。
萬安昭和王朱褒(火危),朱典櫍、嫡一子。萬歷二年襲封。二十六年薨。
萬安恭宣王朱珂堆 ,朱褒(火危)嫡一子。萬歷二十一年封長子。二十九年襲封。以就府營福藩,別城永寧,尋薨。
萬安王朱采訖,朱珂堆嫡一子。不知何年襲封。崇禎九年二月以盜熾,請加筑永寧城。十四年,闖賊破城,遇害。
萬安王朱疇(土孫)。不知何年襲封。崇禎十七年,清致北京。
折疊安樂王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封。
安樂王朱褒?,朱典楧庶五子。嘉靖二十九年封。三十二年革爵。四十三年卒。無子,除。
折疊編輯本段鷹城72營
追本溯源,查找鷹城"營"的來歷
在各個"營"走訪時,很多人都提到了72營盤之說。為了能找到更為準確的信息,筆者采訪了河南歷史學會理事、中原歷史文化專家潘民中。
潘民中給筆者講述了"營"的來歷:元朝末年,天下大亂,中原常遭兵禍,是受戰(zhàn)爭破壞比較嚴重的地區(qū)。元軍軍紀敗壞,每到一處,搶劫一空,戰(zhàn)亂中的農民遭到殘酷的壓迫和掠奪,死亡、災荒、逃亡……人口損失嚴重,大片的土地荒蕪。
明太祖朱元璋在農民起義的基礎上,推翻元朝的統(tǒng)治,在南京建立明朝。新的王朝建立后,開始步入穩(wěn)定發(fā)展時期,但剛剛結束戰(zhàn)亂的國家還面臨著國困民窘的局面,當務之急便是恢復生產。朱元璋在任命宋免為開封知府時說:"今喪亂之后,中原草莽,人民稀少。所謂田野辟,戶口增,此正中原今日之急務。"
為了減輕國家負擔,朱元璋命令除了守衛(wèi)邊疆的軍隊,其他軍隊都要去搞屯墾。同時,朱元璋又把自己的兒子分到各地為王,兒子們到一個地方后,不僅要有王府和為他們服務的人,還要供給他們生活和其他各個方面的花銷,將要建立的軍屯自然會成為供應之地。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朱元璋召見葛川,說是伊王明年就要到河南開府了,要其先行到
汝州去屯田,以備伊王到時之用。戰(zhàn)亂后的中原,赤地千里,不見人煙。汝州管轄之地,又有汝河、沙河,有地、有水、土地肥沃,成了屯墾的必選之地。
葛川在派人查看地形后,便在汝州管轄的襄城縣、魯山、汝州等地區(qū)布局20個"百戶"(百戶是明朝時期一個軍官的級別名稱,下設"營"),設立72個營盤。這些軍隊雖然是軍隊編制,但卻是來搞屯田的軍隊,而不是打仗的軍隊。
當時的72個營盤,不歸當?shù)乜h鄉(xiāng)管,而是直接歸
汝州衛(wèi)(明建國后實行
衛(wèi)所兵制,幾個府為一個防區(qū),設衛(wèi)。衛(wèi)以下設千戶所、
百戶所)管,收入直接繳到汝州衛(wèi)。
軍事性質的軍屯隨著時間的推移,軍事逐漸淡化。到了清朝時期,"衛(wèi)"消失,但管轄的營盤仍沒有歸到當?shù)乜h鄉(xiāng),仍屬汝州管轄,已無軍事色彩,也無軍屯性質,但所繳納的農業(yè)賦稅仍繳給汝州。
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汝州已不屬州,成了臨汝縣,建制歸臨汝縣管。分布在各縣"營"里面的人與當?shù)乜h鄉(xiāng)的人經常發(fā)生矛盾。民國二十三年(1933年),所有的營改變管理體制,歸屬所在縣鄉(xiāng)。而今,當時的72個營盤也只剩下了名字。
根據(jù)對以營為名的村的一些了解,潘民中把叫"營"的村莊大致分為八種類型:第一種類型是姓氏加官再加營字,如:梁官營、谷官營、趙官營等,多是根據(jù)領頭將領的姓氏來命名的;第二種類型是姓氏加旗加營字,如中旗營、周旗營、張旗營等,之所以帶個"旗"字,是因為這是軍事性質的,不免要打旗;第三種類型是以長官的職務名稱命名,如:
校尉營;第四種類型是只有姓氏,如徐營、王營、
吳營等;第五種類型是依據(jù)當?shù)氐臉酥疚锩模缡瘶驙I、雙河營、魔冢營等;第六種類型是依據(jù)營的大小和方位,如大營、
小營、前營、后營等;第七種類型是按兵額、畜牧數(shù)量命名,如千兵營、八牛營等;第八種類型是按所在軍隊的口音命名,如
蠻子營。
潘民中還告訴筆者,因營盤而取名為"營"的村不僅我市有,南陽、洛陽,豫東等地也有?,F(xiàn)在之所以叫"營"的村子比原有的72個營盤多,應該是因為一個村子可能會分成兩個、三個村,又分別起名字,但仍帶營字。
"'營'作為村莊的名稱,不僅包含了歷史上屯墾時的信息,說明了地名的成因和在制度以內的人口遷徙和流動,也包含著遷徙人口和當?shù)卦用竦臏贤ê腿诤?,它是我們平頂山豐富歷史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潘民中說。
井營:以
井姓而得名
12月10日下午,筆者無意中聽說新華區(qū)井營村有個叫孫興華的村民多年來一直搜集村名來歷,便立即趕到孫興華的家里。
從孫興華掌握的一些資料來看,井營的"井"字是以當時村民多是井姓而得名。為了證實這個分析,孫興華還把筆者帶到了村南"鱉蓋山"井家老祖墳。在這個低矮的土坡上,筆者一眼看到了一通方形的墓碑,墓碑雖然只剩下殘缺的一部分,但上面還能看到"井公"二字。墓碑上還有明朝嘉靖年間的字樣。
孫興華還告訴筆者,這里原來交錯著很多井家墳墓,多是明朝洪武至萬歷年間的。2000年我市開發(fā)新城區(qū),在白龜山水庫北東、西太平村,大營村等處,挖掘出幾處漢墓,從墓穴、墓磚等看,墓葬多是漢代時期的。從這也可以看出,早在明朝之前,這里已有人居住,在明朝時期以
井姓為多。
孫興華說,他在《明史》和存在的墓碑上所記載的文字中了解到,明太祖朱元璋有子25人,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伊王朱?出生,四年后封王。伊王分封
為什么自清朝以后井營村沒有一戶井姓人家,孫興華接著說,李自成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進入河南,攻克寶豐縣城,當?shù)毓倩隆⒏缓捞幽涞奶幽?,被殺的被殺,凡?營"的村莊皆屬軍旅編制,正是李自成義軍打擊的對象,所以井營村之井姓人是被義軍殺絕還是舉家外逃,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