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起輔食,很多朋友腦海里就會浮現出各種稀稀拉拉的泥糊,似乎把食材攪拌成泥就是輔食了。但輔食真真比你想象的要復雜的多,重要的多。輔食加得好不好,合適與否,是不是和寶寶成長階段相符,直接決定了寶寶身體發(fā)育的根基,和日后的飲食習慣。
如何添加輔食,是每一位新手媽媽都會面臨的問題。輔食喂養(yǎng)作為一門“學科”,理論性的知識一直在迭代更新,被奉為金科玉律的信條,很可能過段時間就會被摒棄。
我剛給喵姐添加輔食時,微博上很流行各種輔食添加原則。當時我特地找了一張非常精細的excel表,上面列明了每個月要開始添加的食材。比如哪些蔬菜7月份可以開始吃,哪些肉類8月份可以開始吃,還有各種過敏的規(guī)避,比如蛋黃要等7月份才能添加,蛋白要等1歲才能添加,諸如此類。那時為找到這么“細致入微”的“科學指導”感到很興奮,這兩年學習了不少新的科學喂養(yǎng)觀后,才發(fā)現滿6月齡可以添加輔食之后,并不需要刻意規(guī)避或推遲某種食材的添加。
有了給喵姐添加輔食的經驗,以及吸收了新的喂養(yǎng)理論,在喵小弟的輔食喂養(yǎng)路上就輕松多了,并且在喵小弟1歲以前,基本上所有種類的食材我都加過一遍。喵小弟的適應很好,幾乎沒有發(fā)生過食物過敏。某些新食材剛開始加時即使有輕微的濕疹,停了一段時間再添加時就不再發(fā)生了。喵小弟也比姐姐更熱愛食物,幾乎不挑食。喵媽也經常夸我,說我這爸爸當得也沒誰了。如果將來有機會再生一個,我相信還能做得更好:)
對于1歲以內的輔食該怎么添加,今天我想結合我給家里兩位小主做過的輔食食譜,和朋友們做個小結,分享下從一個理工科爸爸的角度,不同輔食添加階段的喂養(yǎng)要領。在分享之前,有一個小前提還是要說一下,每一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個體,科學喂養(yǎng)不是教條式的生搬硬套,而是結合孩子的生長發(fā)育情況,不斷的實踐和調整喂養(yǎng)的方式。要記住,最適合自家寶寶的喂養(yǎng)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何時添加?
在何時能開始為寶寶添加輔食這個問題上,我在之前的這篇文章“順應喂養(yǎng)和一日膳食安排”已經寫過,篇幅關系這里就不贅述了,簡單講就是寶寶符合添加輔食的幾個信號,就可以考慮添加輔食,最早不要早于4月齡,最晚不要晚于6月齡。
食物的性狀
在6~8月齡這一階段,輔食添加的最主要目的是讓寶寶在喝母乳(配方奶)之外,逐步適應吃輔食。這一時期的寶寶可以接受的食物形態(tài)以順滑、細膩的泥糊為主,有點類似略粘稠的酸奶。
第一階段(前期)輔食質地示例:
米糊(稀粥) | 胡蘿卜泥 |
青菜糊 | 香蕉泥 |
當你喂寶寶泥糊時,剛開始寶寶僅能通過閉嘴和舌頭前后運動的過程來吞咽食物。逐漸的,當寶寶熟悉了之后,可以通過舌頭的上下運動,將食物抵到上顎,通過擠壓將食物搗碎,然后咽下。這是一個不斷練習和熟練的過程,到了8月齡左右,基本上寶寶已經可以通過口腔運動,搗碎像嫩豆腐以及蒸得軟爛的南瓜這類柔軟的食物小塊了。
第一階段(后期)輔食質地示例:
米糊(稀粥) | ![]() 胡蘿卜泥 |
![]() 青菜糊 | ![]() 香蕉泥 |
一次吃多少?
第一階段,每天輔食喂養(yǎng)的次數在1天1~2頓。最開始添加的輔食以高鐵純米糊為主,頭幾天每天先喂一頓,一頓1勺,進入第3~4天增加到一頓2勺。然后隨著時間推移逐漸增加每頓喂養(yǎng)的勺數。剛開始的米粉要沖調得稀一些,等寶寶完全適應吞咽動作后,就可以逐漸減少米粉的加水量,做得像果醬一樣的粘稠狀。
第一階段除了讓寶寶適應吞咽食物外,還有一個重要目的是讓寶寶體驗不同食物的口感和味道。在適應了米糊后,就可以在輔食餐單里加入果泥、菜泥、肉泥,同樣的,剛開始一天加1勺,稠度和分量也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增加。
你可能會問,最開始可以加什么種類的蔬菜、水果和肉呢?答案是沒有限制。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的最新喂養(yǎng)理論,都不再把過敏作為阻止寶寶品嘗新食材的理由,只要是符合寶寶當前咀嚼能力的合理的食物質地和性狀,就可以放心大膽添加。當然,每種蔬菜、水果和肉都有不同的特點,在添加時也應當遵循一定的原則。比如蔬菜里面,南瓜、土豆、山藥、胡蘿卜等根莖類食物更容易做成泥糊狀,并且淀粉含量較多(小寶寶對甜味更容易接受),這類蔬菜就可以先添加。
每添加一種新的食材,觀察2~3天,如果寶寶適應良好就可以再引入新的食物。
當然,還有極其少數的食物,因為寶寶胃腸柔軟尚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以及處理其中的致病菌,比如蜂蜜、牛奶等,要至少寶寶一歲以后才能添加。除此以外,大部分的食材,甚至是被稱為易致敏的蛋白、魚蝦、貝類、堅果等,都無需刻意規(guī)避。刻意規(guī)避不僅不能預防食物過敏的發(fā)生,甚至可能適得其反,增加食物過敏的幾率。
摘自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
食物的性狀
到了9~10月齡這一階段,寶寶的口腔運動能力進一步加強,舌頭除了上下前后運動外,還能左右移動,將舌頭不能搗碎的食物推到口腔兩側,依靠牙齦的咬合來嚼碎食物。門牙長出后還可以借助門牙的力量咬斷較大的固體食物,例如香蕉段和蒸熟的胡蘿卜條。
這一時期食物的性狀粘稠度會更高,硬度和香蕉段接近,例如軟面、較稠的粥、含水量很少顆粒感較強的固態(tài)食物。這些食物,不但可以刺激口腔運動的發(fā)育,并且也有利于乳牙的萌出。
第二階段輔食質地示例:
![]() 粥(較稠) | ![]() 雞肉泥 |
![]() 青菜糊 | ![]() 魚肉泥 |
一次吃多少?
這個階段的寶寶,已經基本適應了輔食,可以嘗試一天3~4頓的量了。這一時期的輔食添加目的,除了繼續(xù)鞏固和加強寶寶的咀嚼吞咽能力外,還有從輔食當中補充足夠的營養(yǎng)。母乳的營養(yǎng)成分會隨著分娩后時間的推移而降低,鐵、鋅、維生素等必須通過輔食當中得到補充,才能確保寶寶有足夠的營養(yǎng)攝入。
核桃紅棗粥 | 三文魚肉松 | |
雜蔬玉米濃湯 | 銀耳雪梨羹 | 蔬菜蛋黃細面 |
堅果粉 | 奶白菜魚肉粥 | 酸奶小溶豆 |
從被動喂養(yǎng)到主動進食
到了11、12月齡左右,寶寶會經常試著用手去抓食物了,甚至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也就是我們俗稱的“手欲期”。這一時期寶寶通過手的觸感來“認識”各種食物,這種行為不應該被制止,因為這是寶寶從被動喂養(yǎng)到主動進食的角色轉換,適當的鼓勵和放手可以讓寶寶對食物的興趣進一步加深,幫助小家伙向自主進食邁出重要一步。
食物的性狀
如果寶寶在這之前就已經表現出很強烈的要自己手抓食物的欲望,那么恭喜你,可以提前來做這一階段的準備了。我們可以給寶寶準備各種手指食物,來供寶寶探索。這里的手指食物并不是非要做成長條的形狀,只要是方便寶寶抓握的,例如水果塊、軟飯團、小肉餅、意大利面條等等都可以。不過要注意的是,只有寶寶到了這一階段,才能較好的處理這些固體食物。
第三階段輔食質地示例:
![]() 軟米飯 | ![]() 胡蘿卜片 |
![]() 青菜碎 | ![]() 魚肉丁 |
歐美現在比較流行的自主進食法(BLW),推薦從一開始就給寶寶添加手指食物,對于這點我持較保守的態(tài)度,除了營養(yǎng)攝入上的考慮外,還有安全上的擔心。畢竟咀嚼吞咽能力尚不發(fā)達的小寶寶,如果一開始添加輔食就嘗試手指食物,很容易發(fā)生嗆到的危險。對于BLW,和手指食物的相關內容,我之前也分別寫過兩篇文章進行過介紹,感興趣的可以點擊了解:
“這兩年很火的BLW,是否比傳統(tǒng)喂養(yǎng)方式更好?”
鮮蒸魚糕 | 菌菇燜飯 |
食物的性狀
添加輔食的最終目的,是逐步轉變?yōu)槌扇说娘嬍衬J健T谳o食喂養(yǎng)的后期,寶寶自主進食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眼手口的精細運動更加完善,除了手抓食物外,慢慢的可以自己拿勺子或叉子進食了。另外,口腔的咬合力也不斷提升,可以用門牙咬斷肉丸、白面包等較硬的食物。1歲以上的寶寶,也可以開始在飲食當中適當添加鹽、糖等調味料。到了2歲左右,食物的形態(tài)和質地已和成人吃的非常接近。
第四階段輔食質地示例:
![]() 雞肉條 | ![]() 胡蘿卜塊 |
![]() 青菜段 | ![]() 魚肉塊 |
1歲后才加鹽
為什么1歲以內的輔食不能添加調味料,特別是鹽,我在之前的這篇文章“不加鹽就不愛吃飯?別再拿寶寶的健康不當回事了”介紹過,1歲以內鹽分完全可以從天然食物和母乳中獲得,如果1歲內輔食加鹽,嬰兒腎臟沒有能力將體內多余的鹽分排出,就會造成腎臟的負擔,長遠來看還可能增加將來得高血壓和冠心病等疾病的風險。
剛接觸食物的寶寶的味覺如同一張白紙,并不懂得酸甜苦辣的滋味,千萬不要以“不加鹽沒有味道啊”,“不吃鹽沒有力氣啊”這些愚蠢的自以為是的的觀念強加在寶寶身上。培養(yǎng)孩子從小清淡飲食的習慣,品嘗和熟悉不同食物天然的味道,有利于防止日后挑食偏食,有助于健康成長,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