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中醫(yī)基礎理論
一、緒論
(一)中醫(yī)學涵義及學科屬性
1、理論
中醫(yī)學是以中醫(yī)藥理論為指導,研究人的生命、健康及疾病的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和保健的綜合性學科。
中醫(yī)學理論體系形成于 先秦(戰(zhàn)國)至兩漢時期,《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四大經典”。
2、學科屬性
(1)總體屬于自然學科的范疇 .研究對象是人體和疾病.與自然科學許多分支關系密切
(2)具有社會科學的屬性 .生理機能差異的社會背景.軀體疾病的社會根源.人際關系和社 會角色對疾病的影響
(3)受古代哲學的影響
吸取各時期先進的哲學思想中醫(yī)發(fā)展、豐富了中國古代哲學內涵
(4)多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
除生物學之外的諸多學科共筑
不僅“中知人事”,也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二)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
整體觀念: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與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人與社會關系密切
辨證論治:證的概念、病、癥、證的區(qū)別、辨證和論治、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
二、陰陽學說
(一)、陰陽學說的形成
(二)、陰陽學說的概念和特性
1、概念:陰陽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lián)的某些事物或現(xiàn)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按水火的特征劃分陰陽。
中醫(yī)領域: 陽——推動、溫煦、興奮——上升、無形、動、外、亢進
陰——凝聚、滋潤、抑制——下降、靜、抑制、有形、衰退
2、特性: (1)相關性。用陰陽分析的對象應當是同一范疇、同一層次或在一個 統(tǒng)一體內的事物和現(xiàn)象。
(2)相對性。 一定條件下,陰陽屬性相互轉化(白天——黑夜)。無 限可分(一天之中 正午陽盛 半夜十二點陰盛)。
(3)普遍性。無所不指,無所定指
(4)規(guī)定性。同一事物中陰陽所指明確,不可反稱。(寒——熱)
(三)、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
(四)、陰陽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
1、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
外——陽
內——陰
上——陽
下——陰
背——陽
腹——陰
六腑——陽(代謝糟粕)
五臟——陰(藏精氣)
2、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
說明生理功能的物質基礎
精、氣、血、津、液
說明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
陰精和陽氣的矛盾運動是人體生命本質的標志。
說明物質與功能間的關系
屬陽的功能:推動、氣化、興奮、激發(fā)、制約寒涼
屬陰的功能:滋潤、濡養(yǎng)、寧靜、抑制、制約溫熱
3、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
(1)分析病因的陰陽屬性
如外感與內傷:風暑火燥與寒濕;飲食、情志中的陰陽劃分等
(2)分析病理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
陰陽偏盛偏衰:對立制約關系失調
陰陽互損:五根互用關系失調。陰損及陽、陽損及陰、陰陽互損(陰陽偏衰是陰陽互損的前提)
陰陽轉化:重寒則熱、重熱則寒
4、指導疾病的診斷
5、指導疾病防治
陰陽偏盛——實則瀉之
陰陽偏衰——虛則補之
(五)、陰陽之間的相互關系
1、陰陽的對立制約
指相互關聯(lián)的陰陽雙方屬性相反,彼此之間存在著相互斗爭、相互制約和相互排斥的關系。
對立——屬性相反
制約——相互克制
2、陰陽的互根互用
互根——陰陽相互依存、互為根本,雙方各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無上則無下)
互用——在相互依存的基礎上,陰陽雙方具有相互滋生、促進和助長的關系。(氣——血)
(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同時存在=相反相成
3、陰陽的消長平衡
陰陽兩方面不是處于靜止狀態(tài),而是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中保持動態(tài)平衡。
陰陽的相互消長:互為消長——對立制約:此長彼消、此消彼長。
同消同長——互根互用:此長彼長、此消彼消。
4、陰陽的相互轉化
陰陽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極、重、勝)
盛極則衰、火極似水、月滿最虧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重陰必陽,重陽必陰”——“物極必反”
消長是轉化的前提。
三、五行學說
1、五行的形成
由五星說、五方說等抽象、提煉、升華上升而形成的哲學概念。
2、五行的概念
木火土金水所指代的五類事物之間的運動變化及其相互關系。符號化特征。
行:1、行列、次序2、運動、變化
3、五行的特性
1、木的特性 ——“木曰曲直”。生長、升發(fā)、伸展、舒暢、條達。春天——肝。
2、火的特性——“火曰炎上”。溫熱、明亮、升散、上升。夏天——心。
3、土的特性——“土yuan稼穡”。稼:播種。穡:收獲。 生化、長養(yǎng)、承載、受納。長夏——脾。長夏濕潤,萬物秀實變化。
4、金的特性——“金曰從革”。從:順應。革:變革。肅殺、清潔、收斂、沉降。秋天——肺。秋季涼燥,萬物收斂沉降。
5、水的特性——“水曰潤下”。寒涼、滋潤、閉藏、向下。冬天——腎。冬季寒冷,萬物閉藏。
四、五行的屬性歸類
取象比類法(直接歸類)——五臟
推演絡繹法(間接歸類)——六腑
五味五色五化五氣五方五行五臟五腑五體五華五官五液五志
酸青生風東木肝膽筋爪眼淚怒
苦赤長暑南火心小腸脈面舌汗喜
甘黃化濕中土脾胃肉唇口涎思
辛白收燥西金肺大腸皮毛鼻涕悲
咸黑藏寒北水腎膀胱骨發(fā)耳唾恐
五、五行之間的生克關系
1、五行相生、相克與制約
五行之間存在著動態(tài)有序的相互資生和相互制約的關系。
相生:木——火——土——金——水。
相克:木——土——水——火——金。木克土:木是土的所不勝,土是木的所勝。
制化:沒有相生,就沒有事物的發(fā)生和成長;沒有相克,事物就會發(fā)生、發(fā)展過亢而失去協(xié)調。
2、母子相及、相乘、相傅
相生關系的異?!覆〖白?母病累及其子一行。子病及母:子病累及其母一行
相克關系的異?!喑?某一行對所勝行的過度克制。相侮:某一行對所不勝行的反向克制。乘侮常同時發(fā)生
木旺乘土,木旺侮金
六、五行學說在中醫(yī)學中的應用舉例
(一)解釋臟腑的生理及相互關系
1、建立人體結構體系
2、說明臟腑功能特點
3、說明臟腑之間的相互關系
課本:相互資生、相互制約
4、演繹天人相應理論
(二)闡釋五臟病變的發(fā)生與傳變
1、闡釋臟腑的發(fā)病規(guī)律
外感——季節(jié)
內傷——七情五志
2、闡釋臟腑的病傳規(guī)律
相生關系——母病及子(肝血虛——心血虛)、子病及母(心火旺——肝火旺)
相克關系——相乘、相侮
木乘土——1 木旺乘土。 2 土虛木乘
木侮金——1 木旺侮金。 2 金虛木侮
(三)指導疾病的診斷
定位診斷——判斷趨勢——推測預后
(四)指導疾病的防治
1、控制疾病的傳變——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2、確定治則治法——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肝血虛——心血虛 補肝血
心火旺——肝火旺 瀉心火
(1)相生原理
滋水涵木法——滋腎養(yǎng)肝
培土生金法——健脾益肺
益火補土法——補腎溫脾 (腎陽——命門之火)
金水相生法——肺腎同補
(2)相克規(guī)律
抑強:太過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抑其強者,則弱者的功能易于恢復。
扶弱: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扶助其弱,則有助于恢復其相互制約的關系。
抑木扶土——疏肝健脾
佐金平木——肅肺清肝
瀉南補北——瀉心補腎
培土治水——健脾利水
3、指導臟腑用藥
4、指導針刺選穴
5、指導情志治療
四、精、氣、血、津液——構成人體,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第二節(jié) 氣
氣——屬陽,主動,宜運行而不宜郁滯
血、精、津液——屬陰,主靜,宜靜謐閉藏而不宜妄泄
1、氣的含義
氣是人體內活力很強、運動不息的極精微物質
構成人體
維持人體生命活動
2、氣的生成
先天之精氣——稟受于父母——腎(生氣之源)
后天之精氣——自然界清氣——肺(氣之主)
——水谷之精氣——脾(氣血生化之源)
物質來源充裕
臟腑功能正常
3、氣的運動
氣機調暢:人體的氣運行通暢、升降出入運動協(xié)調平衡的狀態(tài)。
氣機不暢:
氣滯_氣在某一 局部發(fā)生阻滯。
氣逆_氣 上升太過或下降不及。
氣陷一氣 上升不及或下降太過。
氣閉一一氣閉阻于內,不能外達。
氣脫氣散脫于外, 不能內守。
4、氣的功能
5、氣的分類
元氣——原氣——生命活動的原動力——人體最根本、最重要的氣
源自先天,賴先天精氣之化生,得后天水谷之精氣之培育
根源于腎通過三焦輸布周身
激發(fā)和推動人體的生長發(fā)育和生殖機能;推動和激發(fā)個臟腑經絡、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
宗氣——大氣——上氣海
源于 水谷之精氣(脾化生);自然界之清氣(肺吸入);
積聚于胸中
走息道,推動肺呼吸;貫心脈,以行氣血;與人的視聽言動等功能有關;
營氣——榮氣——營血——營陰
源于 水谷精微中最富營養(yǎng)的部分所化生(精純柔和)
分布與脈中、血脈、血管
化生血液、營養(yǎng)全身
衛(wèi)氣——衛(wèi)陽
來源于水谷精微中慓疾利滑的部分
行于脈外;晝行于陽(清醒時衛(wèi)氣行于機表);夜行于陰(睡眠時衛(wèi)氣行于體內)
防御:護衛(wèi)肌表,防御外部
溫養(yǎng):溫養(yǎng)臟腑肌肉皮毛,維持體溫
調節(jié):調節(jié)腠理開合;調節(jié)睡眠
衛(wèi)表不固——體質弱——玉屏風散
第三節(jié) 血
1、血的概念
血——運行于脈中, 富有營養(yǎng)的紅色液態(tài)物質。
血液=營氣+津液
脈/血府——血液運行的管道。
離經之血——血液不能在脈內循行而逸出脈外。
2、血的生成
水谷精微化血(脾胃運化。中焦受氣取汁)
腎精化血(腎精生髓,髓也能化血)
3、血的運行
兩種力量協(xié)調配合(血與氣)
多個臟腑共同作用
(推動)心:推動血行的原動力
肺:朝百脈而助心行血
(固攝)肝:調暢氣機;藏血
脾:統(tǒng)血
影響因素不容忽視
血液充盈
脈道通利
寒溫適度
4、血的功能
營養(yǎng)和滋潤作用(血主濡之)
神志活動的物質基礎(化神)
第四節(jié) 津液
1、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機體內一切正常水液的總稱。分為分泌液、排泄液。病理性水液不能稱為津液 如積液等。
2、津液的代謝
(1)津液的生成
胃主受納
脾主運化
小腸主液
大腸主津——保持腸道濕潤
攝入充足的水飲類食物;在脾的主導作用下,結合胃、小腸、大腸的功能共同生成津液
(2)津液的輸布
脾氣散精
肺主行水
腎主津液
三焦絕瀆
肝主疏泄
(3)津液的排泄
汗液
呼吸
糞便
尿液
水腫 上半身:發(fā)汗;下半身:利尿。排遺也可以。
3、津液的功能
滋潤濡養(yǎng)
化生血液
調節(jié)陰陽
排泄廢物
第五節(jié) 精氣血津液的關系
1、氣與血的關系
(1)氣為血之帥
(2)氣能行血
(3)氣能攝血
五、藏象學說
第一節(jié) 概論
分類五臟六腑奇恒之腑
組成心、肝、脾、肺、腎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功能化生和貯藏精氣藏而不瀉滿而不實受盛和傳化水谷瀉而不藏實而不滿藏精氣似臟
形態(tài)特點多為實體性器官多為空腔性器官多中空類腑
表里關系里表除膽外,無表里之配
病理臟病多虛腑病多實
治療五臟宜補六腑宜瀉
第二節(jié) 五臟
1、心
1.1心一概述
(1)中國古代對心的詮釋,從表示心臟的本始意義,引申出表示思維器官,精神意識,道德觀念等多種含義。
心臟
心為人的智慧、心靈、思想、感情、精神世界的統(tǒng)稱
心為主觀意識。心與物構成一對哲學范疇。
(2)血肉之心:膈膜以上,胸腔偏左,兩肺之間,心包護衛(wèi),形圓而下尖如蓮蕊。
神明之心:主宰人精神意識思維。
心主血脈而藏神(主通明),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命的主宰(生之本),故稱“君主之官”。
心為陽中之太陽,在五行屬火,與夏氣相通。
心系統(tǒng)由心、小腸、脈、面、舌、汗、喜等組成。(心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是:在體合脈,其華在面,開竅于舌,在液為汗,在志為喜,與小腸相表里)
1.2 心的主要功能
(1)心主血脈
全身的血和脈都統(tǒng)屬于心,心具有推動血液在脈中運行不息的作用。
動力:心氣
條件:心氣充沛、血液充盈、脈道通利
表現(xiàn):面色、舌色、脈象、胸部感覺
例子 見圖
(2)心主藏神
心具有主宰人體生命活動和進行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功能。
神:1、自然規(guī)律、客觀存在
2、人體生命活動的外在表現(xiàn)(廣義之神) 假神、少神、失神
3、精神活動(意識、思維、情志)(狹義之神)
1.3 心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
(1)在體合脈、其華在面
(2)在竅為舌 舌色反映心主血脈的功能狀態(tài),舌態(tài)反映心主神志的功能狀態(tài)。
(3)在液為汗 津血同源 汗血同源
(4)在志為喜 過喜傷心
(5)通于夏氣
2、肺
華蓋、嬌臟、相傅之官:輔佐心而治理調節(jié)全身
2.1肺的主要功能
(1)肺主氣、司呼吸
主呼吸之氣:吸清呼濁 氣體交換
主一身之氣:參與氣的生成 調節(jié)全身氣機
(2)肺朝百脈,助心行血
全身的血液,都要經過經脈而會聚于肺,經肺的呼吸進行氣體交換,而后輸布于全身。
(3)肺主行水,調通水道
肺的宣肅功能對水液的輸布、運行、排泄起疏通調節(jié)作用。
肺的宣發(fā)(宣通、發(fā)散)肺的肅降(清肅、下降)
排除濁氣吸入清氣
輸精于皮毛將精液和水谷精微下輸至膀胱
宣發(fā)衛(wèi)氣清肅異物
將會聚到肺的血液輸送到全身使全身血液匯聚于肺
2.2 肺主治節(jié)
肺輔助心調節(jié)全身氣、血、津液及各臟腑組織生理功能活動的作用。
調節(jié)呼吸作用
調理全身氣機
促進血液運行
調節(jié)津液代謝
“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
2.3 肺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
在體合皮,其華在毛 肺主皮毛 汗孔——玄府——防御外邪、調節(jié)津液代謝及體溫、輔助呼吸。 肺宣散衛(wèi)氣達皮毛 肺輸布精氣充養(yǎng)皮毛 皮毛助肺呼吸 皮毛抗邪護肺
在竅為鼻,喉為門戶 全實不鳴(實證) 全破不鳴(虛癥)
在液為涕 涕——為肺津所化、肺氣所宣,可以清潔潤澤鼻竅,保證鼻竅行使正常嗅覺和通氣的功能。若鼻流清涕——肺寒,亦可為肺氣虛弱,氣不攝津。若見黃濁涕,則為肺熱。鼻竅干燥——肺燥。
在志為悲(憂)
通于秋氣
3 脾
后天之本 倉廩之官 五行屬土 陰中之陰 長夏
2.1 脾的主要功能
(1)脾主運化
運:轉運、輸送 化:變化、消化、吸收
運化水谷:消化飲食物,吸收并傳輸精微
運化水液:吸收輸布津液,調節(jié)水液代謝
(同時進行,兩者不可分離、相互聯(lián)系)
脾具有將水谷化為精微,并將精微物質轉輸至全身各臟腑組織的作用。
“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2)脾主升
升:上升、輸布 清:精微物質
升清——升輸精微——脾氣上輸精微于心肺頭目而化生氣血、營養(yǎng)全身
升舉——升舉內臟——維持內臟位置的相對恒定的功能
(3)脾主統(tǒng)血
脾具有統(tǒng)攝血液在脈內運行,防止其逸出脈外的作用。(下半身多見,顏色淡,偶然發(fā)現(xiàn),緩和)
2.2 脾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
(1)在體合肌肉,主四肢 (面黃肌瘦、四肢肌肉鍛煉可以促進脾胃功能)
(2)在竅為口,其華在唇 (口進飲食)
(3)在液為涎 (涎較為清晰 食欲好的時候分泌)
(4)在志為思 (思是其余四志發(fā)生的基礎)
(5)在時為長夏
4 肝
將軍之官、木、春氣、剛臟、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開竅于目,在液為淚、在志為怒 與膽相表里
4.1 肝的主要功能
(1)肝主疏泄
疏:疏通、開通;泄:發(fā)泄、發(fā)散。
調暢氣機
維持津血運行
調暢情志
促進脾胃運化:調節(jié)脾胃氣機升降、調節(jié)膽汁分泌
調節(jié)生理機能
(2)肝主藏血
貯藏血液(肝為血海)
調節(jié)血量 (休養(yǎng)生息)
防止出血 (肝不藏血,多見于上半部分出血 吐血嘔血血崩)
4.2 肝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
在體合筋,其華在爪 肝為“罷極之本”
在竅為目
在液為淚
在志為怒
通于春氣 精神類疾病易發(fā)于春天
5 腎
水 冬 在體合骨,其華在發(fā) 在志為恐 在竅為耳 在液為唾 腎藏精 腎主水液 腎納氣 先天之本 水火之宅 水臟
5.1 腎的主要功能
(1)腎藏精
精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是人體生長發(fā)育合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
分為先天之精、后天之精
廣義之精:泛指一切精微物質
狹義之精:指具有生殖作用的生殖之精,即先天之精——來源于父母,稟受于先天,補充于后天
1.1.1 主生長、發(fā)育和生殖
“先天之本”——由于腎藏先天之精,主生殖,為人體生命之本原,故稱腎為“先天之本”
“五臟陰陽之本”——腎精化腎氣,腎氣分陰陽,腎陰與腎陽能資助、促進、協(xié)調全身臟腑之陰陽,故腎又稱為“五臟陰陽之本”
“封藏之本”——腎藏精,主蟄,故又稱為“封藏之本”
1.1.2 推動和調控臟腑氣化
(2)腎主水
1.2.1 腎氣對參與水代謝的臟腑有促進作用
1.2.2 腎氣的生尿和排尿作用:腎氣通過蒸化作用,能升清降濁,生成尿液,并控制尿液排泄
(3)腎主納氣
腎具有攝納肺所吸入的清氣,以保持呼吸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淺,以協(xié)助肺完成呼吸的功能
呼多吸少——腎不納氣
六味地黃丸——補腎陰——腰腿酸軟、嘴干、眼糊
補腎陽——手腳冰冷
守位——腎中相火、潛藏內蘊——溫煦、推動、氣化——“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5.2 腎的系統(tǒng)聯(lián)系
在體合骨,其華在發(fā)
在竅為耳及二陰 年老者 耳不靈敏
在液為唾 年老者 幼童
在志為恐 驚嚇——腎—— 生長發(fā)育(豬 地震 不再生長)
通于冬氣
第三節(jié) 六腑
1、膽
與肝相表里、中正之官、中清之官、既是六腑之一,又是奇恒之腑
貯藏和排泄膽汁
主決斷
2、胃
胃脘 “太倉”、“水谷之海”
上連食道、下連小腸
上脘——賁門
下脘——幽門
中脘
2.1 生理功能
(1) 受納水谷
(2)腐熟水谷
2.2生理特性
(1)主通降 主收納和主通降相結合 降胃 和胃
(2)喜潤惡燥
脾——喜燥惡潤
土分為 濕土和燥土 濕土為脾 燥土為胃
3、小腸
心 “受盛之官” 十二指腸、空腸、回腸 上接幽門,與胃相通 下接闌尾,與大腸連接
3.1 功能
受盛化物 接受盛納 消化 化物
泌別清濁
清——水谷精微、津液——小腸吸收——脾氣傳輸輸布全身
濁——食物殘渣、多余水液——大腸吸收
“小腸主液”
4、大腸
結腸+直腸
闌門處上接小腸、下端連肛門
4.1 功能
傳化糟粕 “傳道之官”。 接受小腸下傳的食物殘渣,吸收多余的水液,形成糞便,經肛門排出體外
“大腸主津” ——吸收水分,燥化使之成為糞便
“水與糟粕俱下”——腸鳴、腹痛、泄瀉
“大便秘結不通”——大腸津虧、腸道濕潤
5、膀胱
中空的囊狀器官
5.1 功能
貯存尿液
排泄尿液
依賴于腎的氣化和固攝功能
6、三焦
有名而無形,“孤腑”、“大腑”
膈以上為上焦——肺、心、頭面部——“上焦如霧”——心肺具有升發(fā)、宣散、輸布氣血津液的作用。
膈至臍之間為中焦——脾、胃、肝、小腸——“中焦如漚”——腐熟水谷
臍以下為下焦——小腸、大腸、腎、膀胱——“下焦如瀆”——排泄糟粕和尿液——溝渠
形態(tài)結構:大多認為是之腹腔中的腸系膜及大小網(wǎng)膜等組織
生理機能:疏通水道,運行水液
通行諸氣
第四節(jié)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包括:腦、髓、骨、脈、女子胞、膽
稱為奇恒之腑的原因:由于形態(tài)多中空有腔似腑、而功能則似臟主要貯藏精氣,又不與飲食物直接接觸,除膽以外與五臟均無表里配合,似臟非臟、似腑非腑。
1、腦
髓海、無神之腑
主宰生命活動—— 腦系生命活動的中樞,統(tǒng)帥人體的一切生命活動
主司精神活動—— 腦為意識、思維、情緒等精神活動的機理
主持感覺運動——眼、耳、口、鼻、舌等感官、皆位于頭面、與腦相通。
腦與腎精的關系密切、與五臟六腑之精也有關。
心——神
肝——魂——知覺
肺——魄——運動
脾——意——智慧
腎——志——意志堅定與記憶
2、女子胞
主持月經——天癸——腎精、腎氣充足
孕育胎兒
六、經絡
第一節(jié)
經絡不是血管、神經、淋巴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是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肢節(jié),溝通內外的通路,是人體組織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脈——經絡系統(tǒng)的主干
絡脈——經脈別出的分支
具有運行全身氣血、聯(lián)絡臟腑官竅,溝通內外的生理功能
第二節(jié) 經絡的循行分布
2.1 十二經脈
是手足三陽經、手足三陰經的總稱
是經絡系統(tǒng)的主體
具有 運行氣血、聯(lián)絡臟腑、濡養(yǎng)全身的作用
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
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
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陽三焦經——足少陽膽經——足厥陰肝經、
肺大胃脾心小腸,膀腎包焦膽肝續(xù)
手三陰——從胸走手
手三陽——從手走頭
足三陽——從頭走足
足三陰——從足走胸
十二經脈形成了如環(huán)無端、周而復始的傳注系統(tǒng)
十二經脈的特點:有陰陽表里的配合關系,共6組
經脈與臟腑直接聯(lián)系
有比較完整的病侯記載
有無行屬性
均有本經自己的腧穴
2.2 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包括 督脈、任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
奇:別道奇行,不拘于十二正經;奇為單數(shù),有不偶之義;八脈僅與奇恒之腑相連
★奇經八脈是指與十二經脈不同的經脈。奇經八脈是不同于十二經脈的“別道而行”的八條經脈,為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蹺脈、陰蹺脈、陽維脈、陰維脈的總稱。
奇經八脈的特點:有一定循行路線
不直屬臟腑
無表里關系,但卻陰陽互根
無逐經相接的關系
除任、督脈外無腧穴分布
奇經八脈的作用:密切十二經脈的聯(lián)系
調節(jié)十二經脈氣血
與某些臟腑關系密切
★ “一源三歧”——奇經八脈中的督脈、任脈、沖脈皆起源于胞中,同出于會陰,而分別循行于人體的前后正中線和腹部兩側,稱為“一源三歧”。
★十四經——任、督兩脈各有其所屬腧穴,與十二經合稱為“十四經”。
督脈:調節(jié)陽經氣血“陽脈之海”;“反映腦、髓、腎”督功能
任脈:調節(jié)陰經氣血“陰脈之海”;調節(jié)月經、妊養(yǎng)胎兒
七、病因
病因,是指破壞人體相對平衡狀態(tài)而導致疾病的原因,又稱為病原、病邪、致病因素等。
包括 六淫、疫氣、七情內傷、飲食失宜、勞逸過度等。
三因學說 《三因方》 外因:六淫侵襲。 內因:七情所傷。 不內外因:飲食勞倦、跌撲金刃以及蟲獸所傷。
第一節(jié) 外感病因
一、六淫
六淫,即風、寒、暑、濕、燥、熱(火)六種外感病邪的統(tǒng)稱。
自然界風、暑、寒、燥、濕、火(熱)六種不同的正常氣候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稱為六氣。
六氣化六淫的兩種情況:
(1)六氣變化異常,超過了機體的調節(jié)適應能力
(2)六氣變化雖正常,但機體抵抗力下降,不能適應氣候變化而發(fā)病。
六淫特點
外感性——多從肌表或口鼻侵入人體
季節(jié)性——春季多風?。ㄖ酗L、腦血管疾病)——夏季多暑病——秋季多燥?。t豆、薏米、山藥、健脾益濕)——冬季多寒?。▋霪彙⒋碉L受寒——面癱)
地域性——西北寒燥——東南沿海熱濕——潮濕環(huán)境 濕病——高溫環(huán)境 火熱病
相兼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風寒濕三氣雜至”
轉化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1 風邪★
1.1 自然界中具有開泄、善行、主動、升發(fā)等特性病狀多外邪。
風為春季多主氣,四季皆有。
風邪多從皮毛肌腠侵犯人體而產生外風病證
1.2 性質及致病特點
性質:
風為陽邪——善動不居。輕揚開泄——使腠里宣泄開張而有汗出。易襲陽位——傷及人體的上部頭面、陽經和肌表
風性善行數(shù)變。風性善行——病位移動、行無定處。風性數(shù)變——變化無常,發(fā)病急驟。
風性主動——風邪致病具有動搖不定的特點——羊癲瘋、中風
風為百病之長。一是指 風邪常兼他邪合而傷人,為外邪致病的先導。二是指 風邪襲人致病最多。
2 寒邪 ★
寒邪是指自然界中致病具有寒冷、凝滯、收引特性病狀的外邪。
寒邪為冬季的主氣,冬季多發(fā)寒病,也可見于其它季節(jié)。
寒邪傷于肌表,郁遏衛(wèi)陽——傷寒
寒邪直中于里,傷及臟腑陽氣——中寒
性質及致病特點
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寒性凝滯——寒侵于人,經脈血氣血凝結阻滯而 不通,不通則痛——寒痹
寒性收引——氣機收斂,腠理閉塞,經絡筋脈收縮而攣急的致病特點。五汗脈緊,筋緊拘急。
3 暑邪
暑邪是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自然界中具有炎熱、升散特性的火熱外邪,稱為暑邪。
暑邪致病是季節(jié)性最明顯的。
性質+致病特點
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暑性升散,易擾心神,傷津耗氣
暑多挾濕——濕熱郁阻(暑必兼濕)
藿香正氣散 藿香——去濕
4 濕邪 ★
濕邪是重濁、黏滯、趨下特性病狀的外邪。多由于 氣候潮濕、居處潮濕、涉水淋雨,或水中作業(yè)而形成
濕邪為病,長夏居多,四季皆可發(fā)生。濕邪侵人所致的病證,稱為外濕病證。
性質+致病特點
濕為陰邪,易傷陽氣,阻滯氣機。 濕性類水,故為陰邪。重濁有質、損傷脾陽、阻滯脾氣。
濕性重濁。 沉重穢濁。 頭身酸楚,分泌物和排泄物穢濁不清。關節(jié)疼痛。面垢、眵多。婦女帶下量多,小便渾濁澀滯。
濕性黏滯。 1癥狀的黏滯性。2 病程的纏綿性。 濕熱與寒濕(濕與熱合,如油入面——舌苔)
濕性趨下,易襲陰位。 易傷人體下部——“傷于濕者,下先受之”。 利小便以治濕邪。
5 燥邪
燥為秋季主氣。致病具有干燥、澀滯特性病狀的外邪。
溫燥——初秋 ; 涼燥——深秋
多從鼻入,首先犯肺
性質+致病特點
燥性干澀,易傷津液——“燥勝則干”
燥邪傷陰,易損津液
燥易傷肺。肺為嬌臟,主氣司呼吸
6 火(熱)邪
致病具有燔灼、炎上等致病特性等外邪
溫、熱、火——溫為火之漸,熱為火之極。
火邪為外感病中極為重要的致病因素。
性質+致病特點
熱(火)為陽邪,其性炎上。 (“陽勝則熱”——發(fā)熱、面紅赤、舌紅、脈數(shù);“諸逆沖上,則屬于火”——口瘡、頭、面、目、喉、舌、目)
易傷津耗氣。 (熱迫津泄,氣隨津脫)
易生風動血。 (肝風內動,熱極生風——高熱、驚厥——中風)
易擾心神。 (心煩失眠、狂躁不安、神昏譫語——“諸燥狂越,皆屬于火”)
易致腫瘍。 (火聚于局部:熱盛內腐,多可瘡瘍癰腫)
二、疫氣
1.癘氣的概念
疫氣是一類具有強烈傳染性、致病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病邪,是引起疫癘病的致病因素
包括一切瘟疫和一些嚴重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癘氣”、 “疫毒”“戾氣”、“毒氣”、“雜氣”、“乖戾之氣”
《素問.刺法論》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
《瘟疫論.原序》“夫瘟疫之為病,非風、非寒、非署、非濕,乃天地間別有種疫氣所感”
2、疫氣的致病特點
傳染性強,易于流行——《瘟疫論》:“此氣之來,無論老少強弱,觸之者即病?!?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