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
山萸肉15~20克,粳米60克,白糖適量。
【制法】
山萸肉洗凈,去核,與粳米同入沙鍋煮粥,待粥將熟時,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服法】
早晚各服一次。
【功效】
補益肝腎,澀精斂汗。
【應(yīng)用】
肝腎不足之頭暈?zāi)垦?,耳鳴腰酸,遺精,遺尿,虛汗不止,腎虛帶下,小便頻數(shù)。
【注意事項】
3~5天為一療程,疾病完全治愈后,即可停服,或繼續(xù)間斷服用一段時期,以鞏固療效。發(fā)熱及小便淋漓澀滯者不宜食用。
【原料】
天門冬15~20克,凈米60克,冰糖適量。
【制法】
天門冬煎取濃汁,去渣,入粳米煮粥,沸后加入冰糖適量,煮至冰糖溶化即可。
【服法】
早晚各食一次。
【功效】
滋陰潤肺,生津止咳。
【應(yīng)用】
腎陰不足,陰虛內(nèi)熱,津少口干;肺陰虛有熱,干咳少痰或無痰,痰中帶血,以及午后低熱、夜間盜汗的肺結(jié)核患者。
【注意事項】
3~5天為一療程,隔3日再服。虛寒腹痛、外感風寒咳嗽者不宜食用。
【原料】
銀耳10克,黑木耳10克,冰糖30克。
【制法】
將銀耳、黑木耳用溫水發(fā)泡,并摘除蒂柄,除去雜質(zhì),洗凈,放入碗內(nèi),加水適量,放入冰糖。置蒸籠中蒸1小時,帶木耳熟透即成。
【服法】
吃銀耳、木耳,喝湯,每日2次。
【功效】
滋陰、補腎、潤肺。
【應(yīng)用】
腎陰虛型動脈硬化、高血壓、眼底出血,肺陰虛之咳嗽喘息等癥。
【原料】
枸杞100克,瘦豬肉500克,竹筍100克,豬油30克,食鹽、白糖、麻油、干淀粉、味精、醬油各適量。
【制法】
將瘦豬肉洗凈,去筋膜,切成2寸長的絲,竹筍切成同樣長的絲,枸杞洗凈待用。炒鍋加豬油燒熱,肉絲、筍絲同時下鍋,烹入料酒,加入白糖、醬油、鹽、味精攪勻,投入枸杞翻炒幾下,淋入麻油,起鍋即成。
【服法】
佐餐食,做菜肴。
【功效】
滋陰補腎,健身明目。
【應(yīng)用】
體虛乏力,神疲,腎虛眩暈,視物模糊,陽痿,腰痛等。也可作強身益壽之用。
【原料】
黑豆500克,山茱萸10克,茯苓10克,當歸10克,桑椹10克,熟地黃10克,補骨脂10克,菟絲子10克,旱蓮草10克,五味子10克,枸杞子10克,地骨皮10克,黑芝麻10克,食鹽100克。
【制法】
黑豆用溫水泡30分鐘備用。將以上中藥裝入紗布袋內(nèi),扎緊,放入鍋內(nèi),加水適量,煎煮,每小時取煎液一次,放入另一盆中,再加水煎煮,如此共煎液4次,合并煎液,放入鍋內(nèi),將黑豆倒入盛有煎液的鍋內(nèi),放入食鹽,先以武火燒沸藥液,再用文火煎熬,至藥液干涸?;?。將黑豆曝曬至干,裝入甕罐(或瓶)中貯藏備用。
【服法】
隨量嚼食。
【功效】
補益腎精,強筋壯骨。
【應(yīng)用】
腎精不足、腎陰虧損引起的頭暈?zāi)垦#Q耳聾,身體消瘦,尿頻遺精,腰痠腿痛,筋骨無力等。
合理選用保健食品,對于防治老年常見病、多發(fā)病,增強體質(zhì),延年益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若食用不當也會事與愿違,反而對機體造成不良影響。因此,老年人食用滋補性食物應(yīng)掌握以下幾條原則。
(1)適應(yīng)個人特點。由于性別、年齡、生理狀況、形體差異以及個人生活習慣的不同,對膳食會產(chǎn)生不同的要求,因此,選用保健食品不能千篇一律。同樣的食品對一些人可能效果顯著,而對另一些人可能適得其反。例如牛奶對大多數(shù)人是理想的營養(yǎng)食品,但少數(shù)人體內(nèi)缺少乳糖酶,食后就會出現(xiàn)不適及腹瀉;食用同量的桂圓肉,有人食后能安眠,有人則上火失眠。 在對體質(zhì)虛弱的老人進行食補時,要注意區(qū)別陽虛還是陰虛,陽虛宜多選用羊肉、狗肉等進補,而陰虛則宜食龜肉、鱉肉、蛤蜊肉等滋陰食品。
(2)根據(jù)所患疾病的性質(zhì)、表現(xiàn)選食。按照中醫(yī)理論,食療過程中應(yīng)遵循寒者溫之、熱者涼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的原則。而對疾病,則應(yīng)根據(jù)其輕重緩急的不同,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原則。“標”是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和癥狀,“本”是疾病發(fā)生的機理和病機,一般慢性疾病多從治本著手,急性病則多先治其標再治其本或標、本同治。
(3)注意飲食中的性味。食物的性,指寒、熱、濕、涼四種性質(zhì);食物的味,指酸、苦、甘、辛、咸五種味道。一般寒涼食物有清熱泄火、解毒消炎的作用,適合于春夏季節(jié)或患溫熱性疾病的人食用,這類食物有糧谷、綠豆、赤小豆、梨、香蕉、柿子等;而溫熱食物則有溫中、補虛、除寒的作用,適合于秋冬季節(jié)或患虛寒性疾病的人食用,這類食品有糯米、肉類、鯽魚、黃鱔等。不同味的食品也有不同作用。辛能宣散滋潤、疏通血脈、運行氣血、強壯筋骨、增強機體抵抗力,常用食品有蔥、姜、蒜、胡椒、花椒、蘿卜、各種酒類等;甘能補益和中、緩急止痛,常用食品有大棗、糯米、動物肝臟、鴨梨、椰子、 豆腐、蜂蜜、白糖等;酸有收斂固澀作用,與甘味配合能滋陰潤燥,常用食品有食醋等;苦能泄火燥濕堅陰,與甘味配合有清熱利尿、祛濕解毒的作用,如苦瓜、茶葉等;咸有軟結(jié)散結(jié)瀉下作用,如海產(chǎn)品、豬腰子、鴿子肉等,而淡味食品有滲濕利尿作用,如苡米、白扁豆、冬瓜、藕、花生、雞蛋等。
(4)因時因地靈活選食。一年四季春溫、夏熱、秋涼、冬寒、氣候的不斷變化,對人體生理機能會產(chǎn)生一定影響。中醫(yī)學認為飲食順應(yīng)四時變化,能保養(yǎng)體內(nèi)陰陽氣血,使“正氣存內(nèi),邪不可干”。一般認為春季氣候溫暖,萬物生機盎然,宜食清淡,可多吃些菜粥,如薺菜粥;夏季氣候炎熱、多雨濕重,宜食甘涼之物,如綠豆湯、荷葉粥、薄荷湯、西瓜、冬瓜等;秋季氣候轉(zhuǎn)涼干燥,宜食能生津的食品,如藕粥等;冬季寒冷,食品宜溫熱,可食八寶飯,涮羊肉,桂圓棗粥等,以溫補機體精氣。地理環(huán)境不同,對食物結(jié)構(gòu)也有較大影響,而且如飲食不當,還會發(fā)生水土不服,所以也應(yīng)加以考慮。
《中國食療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