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聰明智慧的人愛水,有仁德的人愛山。
[出典] 《論語雍也》
注:
1.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2. 【譯文】 孔子說:“智者喜愛水,仁者喜愛山;智者好動,仁者好靜; 智者快樂,仁者長壽?!?/p>
3. 以山水形容仁者智者,形象生動而又深刻。這正如朱熹在 《論語集注》里面的討論:“沒有對仁和智極其深刻的體悟,絕對不能作出這樣的形容。”圣人智仁雙全,所以,作此形容的專利權(quán) 非他莫屬。
4. 智者也就是聰明人。聰明人通過事理,反應(yīng)敏捷而又思想活躍, 性情好動就像水不停地流一樣,所以用水來進(jìn)行比擬。 仁者也就是仁厚的人。仁厚的人安于義理,仁慈寬容而不易沖動,性情好靜就像山一樣穩(wěn)重不遷,所以用山來進(jìn)行比擬。
5. 不過,你如果問一般人樂水還是樂山,所得的回答多半是山水都樂。因為-- “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 。 欲問行人去哪邊,眉眼盈盈處?!保ㄍ跤^) 山水各有千秋,仁智都是我們的追求,即使力不能及,也要心向往之。
6. 當(dāng)然,就實際情況來看,每個人性情有所不同,的確還是有山水差異的。也就是說,有人樂水,有人樂山。 “青山行不盡,綠水去何長。”(崔顥)
7. 何謂知者,子曰:務(wù)民之義,敬鬼神而遠(yuǎn)之,可謂知矣
8. 孔子認(rèn)為知者,第一是務(wù)民之義,服務(wù)大眾。但不能憑空服務(wù)人,需要知識。大禹要治水,就要有水利的知識。神農(nóng)要治病,就要嘗遍百草。如此掌,握發(fā)現(xiàn)自然規(guī)律。朱熹說: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這就是所有科學(xué)研究的指導(dǎo)性目的了。第二,人敬鬼神,但保持距離。簡而言之,敬鬼神,表示孔子承認(rèn)鬼神的存在;遠(yuǎn)之,智慧的人不會陷于迷信。程子解釋道:人多信鬼神,惑也。不信者又不能敬,能敬能遠(yuǎn),可謂知也。阿山作為基督徒,理解是神會試煉人,魔鬼會迷惑人,不陷于魔鬼的迷惑,也不會因為神為鍛煉設(shè)置的障礙,阻攔而陷入恐慌。如此能分辨疑惑,不為一些不幸的事情所迷惑,稱為知。
9. 水有很好的德行。水把恩澤無償?shù)貍魉偷搅λ芗暗囊磺械胤?,施與世間萬物,從來不求任何回報,是個大公無私的典范。水是仁愛慈祥的使者,給一切生靈以生命;失去水,生命就枯萎、死亡。自然界里,只要有水的地方就生氣勃勃,美麗動人。水有極大的包容性,形形色色的污穢、泥沙、渾濁經(jīng)過水的挾帶、蕩滌、紊流,終于消融了,化解了,散逸了,依舊還你一個清朗潔凈美好的世界。
10. 水無所畏懼,十分勇敢,在前進(jìn)的道路上,即使面臨萬丈深淵,也會毫不猶豫地縱身而下,粉身碎骨,在所不辭。 水從高山源頭出發(fā),將無數(shù)涓涓細(xì)流匯集起來,沒日沒夜,不停地奔流,永遠(yuǎn)朝著一個既定的目標(biāo)勇往直前,百折不撓,表現(xiàn)出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無比堅強的毅力。
11. 水非常謙虛謹(jǐn)慎,彬彬有禮,禮賢下士,眼睛永遠(yuǎn)向下,始終趨近卑微的底層,絕不高攀,從不媚上。水在有的地方清澈見底,通體透亮,讓人一目了然。更多的地方卻是謎一樣的未知世界,深邃幽遠(yuǎn),看不到盡頭,見不到底,讓人有莫測高深之感慨,頓生無限景仰、無比激動之情,恰似面對那些足智多謀的圣人、賢達(dá)和飽學(xué)之士?!?/p>
12. 水的特性在于變化,如一個智慧的人,把公平、無私、包容、勇敢、謙虛運用在各種合宜的情況和對象。知者在動態(tài)中沒有限制,在這些千變?nèi)f化中獲得了自由,獲得了快樂。
13. 子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比收吆孟笤诘巧?,無論是一條道的華山還是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瑪,都需要一步一步的攀爬。山路自然是沒有平地好走,然而登上頂峰,遠(yuǎn)眺地極,心中豁然開朗,此番風(fēng)景平地上哪里看得到?
14. 仁者為什么樂山?大山積厚,恒長不遷。靜止、承載是大山的本性。大山巍峨莊重,高聳入云,為萬民守望,大家都仰望它。大山孜孜不倦地孕育生命,野草,灌木,林木,飛禽,走獸都在它的懷抱中休養(yǎng)生息。大山富有且無私,它的礦藏寶石和美景風(fēng)光,四方來取它都不限制。朱熹說: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仁者莊重深厚,值得信賴。仁者慷慨豁達(dá),承載生命。仁者心靜,有常態(tài),所以長壽。
15. 執(zhí)著但不執(zhí)拗,順其自然卻不隨波逐流,如水般清澈通亮,如山般堅毅剛強。現(xiàn)世之中,更多的爾虞我詐,更多的艱難憂患,時有平步青云,時有跌入低谷。的確,我們皆不是圣人,但是或許,以圣人的境界作為榜樣和追求,達(dá)山樂水,感到迷失的時候,不妨親近山水,或許會看到一個更真實的自我--云淡風(fēng)輕,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