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場合主次,懂得不搶戲,才會更受歡迎。其實生活中處處需要智慧。生活中,我們需要記住一個深刻的道理,并不是每個場合我們都需要做主角,學會看清場合的主次非常重要,在不是你做主角的場次中,我們切忌不要過多的顯擺自己,以免喧賓奪主,讓他人嫌棄。
與人相處,不要得意忘形,失去分寸感。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中對“度”的把握非常講究,與人相處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把握分寸、控制好距離。一些人之所以在做事情時能夠如魚得水,不僅僅在于他們的聰明、勤奮,更重要的是他們知道什么叫恰如其分,什么叫見好就收。有些人就不懂得拿捏分寸,有時候聊得開心了就會得意忘形,攻擊別人的缺點、對人家的私生活指手畫腳,這就是越了界,是相當不招人待見的一種行為。
別人沒有爽快的答應,其實就等同于拒絕。由于同理心和維護社會形象的需要,我們一般很難拒絕他人。所以大多數(shù)心理素質(zhì)一般的人,都會使用拐彎抹角的方式去拒絕他人。所以當你請求別人的幫助,或提出某個建議時,對方?jīng)]有爽快的答應,你就應該明白,對方是拒絕的了,不要再去打擾別人了。
人際交往中,請切記,話不要說盡,事不要做絕,留有余地是最大的智慧。我們中國有句俗話,叫做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人與人的境況不同,很多事情發(fā)展的結果都存在不確定性。不論是評價一個人,我們都無需把話說盡,這是對待一個人最起碼的素養(yǎng)與尊重。也是敬畏萬事萬物的無常。
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需要學會分享,我們需要明白,人生最忌諱的就是獨享功勞,據(jù)為所有,最終離心離德,沒有人跟隨與抬舉。總的來說,我們要想混得越來越好,我們就必須了解這些處世潛規(guī)則,懂得做人比做事更重要。而做人尤為重要的是學會厚德載物,而不是苛刻他人,這才是我們贏得人心的關鍵,也是我們的路越走越寬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