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是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為皇帝后,至1917年尼古拉二世退位為止的俄羅斯國家。
同時也是俄羅斯歷史上最后一個君主制國家,由羅曼諾夫王朝統(tǒng)治。
俄羅斯帝國共有1億2560萬人,至1914年達到1億6570萬人,當時僅次于中華民國及大英帝國。
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jīng)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因此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俄羅斯帝國”真正誕生是沙皇伊凡三世征服諾夫哥羅德或伊凡四世征服喀山,根據(jù)另一個角度來看,長期沙皇制度 ,這是在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后已經(jīng)帝國的當代俄語單詞。也許羅曼諾夫王朝的彼得一世稱帝是為了讓歐洲承認俄羅斯作為一個歐洲的君主制國家。
1721年彼得大帝登基后,國旗曾長期是羅曼諾夫皇室的皇帝私人御旗——金底黑色雙頭鷹,19世紀末,尼古拉二世將國旗更改為我們知道的樣式,呈橫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約為3∶2。旗面由三個平行且相等的橫長方形相連而成,自上而下分別為白、藍、紅三色。
17世紀俄羅斯的擴張,最終導致在17世紀中葉,俄羅斯完全征服西伯利亞之后,俄羅斯的領(lǐng)土到太平洋和波俄戰(zhàn)爭(1654年—1667年)之后的左岸烏克蘭。
俄羅斯帝國的國力在19世紀達到空前鼎盛,是當時的世界列強之一,自稱第三羅馬,但在19世紀后期的歐洲相繼進行工業(yè)革命時沒有緊隨時代的步伐,導致經(jīng)濟實力在20世紀初期的尼古拉二世時代遠不及其它歐洲幾大國。
1914年8月,政局動蕩不定的俄羅斯參加一戰(zhàn),不堪的戰(zhàn)局直接導致了在1917年爆發(fā)二月革命,尼古拉二世簽署退位聲明,俄羅斯帝國滅亡,俄羅斯共和國和俄國臨時政府成立,但同年就被布爾什維克通過十月革命暴力推翻,被蘇俄與蘇聯(lián)取代。
宮廷少年侍從,以及亞歷山大二世皇帝陛下禁衛(wèi)騎兵連下級軍官徽章
近衛(wèi)軍人員徽章
禁衛(wèi)軍步兵第3團(成立百年紀念)徽章
禁衛(wèi)軍沃倫斯基團徽章。俄國臨時政府制
禁衛(wèi)軍擲彈兵團徽章
禁衛(wèi)軍“莫斯科”團徽章,燕尾服用
(兒按:地名或指部隊編成地點,或指駐防地點,或指參加過的重要戰(zhàn)斗和立功地點)
步兵第111“頓河”團徽章
驃騎兵第12“阿赫特爾斯基”奧莉佳·亞歷山大羅夫娜女大公殿下團徽章
(兒按:下文部隊全稱中帶皇親國戚名號的,選擇性譯出。維基百科能查到,有興趣了解者自搜之。)
步兵第132“賓杰里”團徽章
步兵第139“莫爾尚斯克”團徽章
驃騎兵第13“納爾瓦”德意志皇帝普魯士國王威廉二世陛下團徽章
禁衛(wèi)擲彈兵第13“埃里溫”團徽章
步兵第191“拉爾格-卡古爾”團徽章
步兵第192“雷姆尼科”團徽章
步兵第1“芬蘭”團徽章
步兵第42“雅庫特”團徽章
步兵第48“敖德薩”團徽章
步兵第4“科波爾斯基”團徽章
炮兵13旅第4炮兵連徽章
驃騎兵第6“科里亞斯吉斯基”團徽章
皇家近衛(wèi)軍(императорская гвардия)第1炮兵旅徽章
步兵第79“庫拉”團徽章
頓河哥薩克部隊徽章
禁衛(wèi)軍獵兵團徽章
禁衛(wèi)軍哥薩克皇帝陛下團徽章
禁衛(wèi)軍胸甲騎兵瑪麗亞·費奧多羅芙娜皇后陛下團徽章
禁衛(wèi)軍胸甲騎兵皇帝陛下團200周年紀念章
禁衛(wèi)軍“普列奧布拉任斯基”團徽章
禁衛(wèi)軍“圣彼得堡”團徽章
禁衛(wèi)軍“芬蘭”團徽章
步兵第113“舊魯薩”團徽章
擲彈兵第11“法納格里斯基”團徽章
騎兵第11“里加”團徽章
步兵第11“普斯科夫”團徽章
步兵第120“謝爾普霍夫”團徽章
擲彈兵第16“米格列爾人”團徽章
(譯注:部署在格魯吉亞,故名)
步兵第141“莫扎伊斯克”團徽章
步兵第143“多羅戈布日”團徽章
步兵第145“新切爾卡斯克”亞歷山大三世皇帝團徽章
第15騎炮兵連(Конная артиллерия)徽章
步兵第187“阿瓦爾人”團徽章
(譯注:部署在達吉斯坦,故名)
炮兵13旅第1炮兵連徽章
第1、第5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炮兵連徽章
騎兵第24“盧布內(nèi)”團(后改編為第8驃騎兵團)徽章
第2禁衛(wèi)騎兵(лейб-драгун)“普斯科夫”團徽章
驃騎兵第3“伊麗莎白格勒”團徽章
騎兵第3“新羅西斯克”團徽章
步兵第54“明斯克”團徽章
步兵第55“波多利斯克”團徽章
擲彈兵第6“塔夫利達”團徽章
步兵第89“北?!眻F徽章
步兵第93“伊爾庫茨克”團徽章
拉脫維亞步兵營徽章
步兵第2“索菲耶夫卡”團徽章
(譯注:最初在圣彼得堡附近索菲耶夫卡村編成)
步兵第109“伏爾加”團徽章
步兵第193“斯維亞加”團徽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