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隗 史上放光芒
然而,《姓氏考略》一書卻有不同的看法,認(rèn)為郭氏的歷史還要更早,同時指出他們是以郭字的字義為氏。該書是這樣說的:“夏有郭支,見抱樸子,商有郭崇,見三一經(jīng),此郭氏之始。風(fēng)俗通,氏于居者,城、郭、園、池是也?!边@么說來,郭姓是早在四千多年以前的夏朝就有了的,而他們的得姓,是由于“氏天居者”,因為郭字原本是代表外城或四周及外部的意思,換言之,郭姓的始祖是由于居住于外城才會以郭為姓的。
以上兩種對于郭姓姓源的考證,都是言之成理,所以都被歷代的學(xué)者所同時采認(rèn),也就是說,大家一向認(rèn)為郭姓至少有兩種源流,較早的一支由于“氏于居者”而得姓,出現(xiàn)于周初的一支,則分自姬姓后裔太原郡的虢叔西虢,改號為郭,支子以郭為氏的郭。后世的郭姓人,不管是系出那一支,都可以當(dāng)“源遠(yuǎn)流長”四個字而無愧。
夏王朝時期有大夫郭支,夏末商初有大夫郭崇(非后唐時期的應(yīng)州騎軍都校郭崇),此二人皆為郭氏之始。
在古書中記載:“禹乘二龍,郭支之御”?!吧瞎庞泄睿某挠砑从旭S手郭哀?!?/p>
郭支與郭哀是中國有史籍記載的最早的郭氏人。因此,中國上古歷史上建陽城(今河南登封)等古郭國的夏王朝人郭支與郭哀,都被后人認(rèn)為是郭氏人的始祖。
郭氏一族顯然早有兩支,早在中國數(shù)千多年以前的夏、商王朝就有了。
第二個淵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之弟姬虢叔的封地,屬于以封邑名稱為氏。
“周初大封建”時,周武王姬發(fā)封二叔姬仲于西虢(今陜西寶雞),三叔姬叔于東虢(今河南滎陽)。
西周王朝滅亡后,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新邑(洛邑,今河南洛陽),西虢部分族人隨之東遷,遷至上陽者稱南虢(今河南陜縣),亦稱成虢,而遷至下陽者稱北虢(今山西平陸),其宗廟社稷在下陽。
到周平王執(zhí)政的東周初期,東虢國于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被鄭武公姬滑突所滅,在其地建立了著名的鄭國,都城設(shè)在今河南省新鄭市。事至如此,周平王也不得不認(rèn)可,名正言順地將虢叔之地分封給鄭武公。
周平王的作法引起了諸侯國的不滿,于是,位于南方的楚國從楚莊王羋旅(熊侶)時起就不斷發(fā)動對周王朝的戰(zhàn)爭,兼并了周圍許多姬姓國家,被分封給鄭國的虢叔之地就是其中之一。周平王不得不將東虢叔的裔孫姬序封于陽曲(今山西太原定襄)作為補(bǔ)救,由此號曰“虢公”。
北虢國于周惠王姬閬十九年(晉獻(xiàn)公姬詭諸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南虢國則于周惠王二十二年(晉獻(xiàn)公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分別被晉獻(xiàn)公所滅。晉獻(xiàn)公滅二虢后,北遷其民,筑虢城、虞城以居之。虢城故址在今山西省孝義市北五公里處的大虢城村,虞城在今山西汾陽縣南九公里虞城村,虢、虞二城古屬汾陽之地。
西虢在東遷時,還有虢國的一個支族留居在原地(今陜西寶雞),史稱小虢,后被秦國所滅。
古代“郭”與“虢”兩字相通,郭氏即為虢氏,這些虢國的王族子孫和一些國民子孫后來均以諧音字“郭”為姓氏,稱郭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源于地名,出自古代城池的外城,屬于以居邑名稱為氏。
據(jù)史籍《風(fēng)俗通》上的記載:“氏于居者,城、郭、圍、池是也?!?/p>
郭,亦稱廓,字義為古代主城池的外城部分,住民即因住在城池外郭而以為姓氏,稱郭氏,世代相傳至今。該支郭氏人數(shù)眾多,主要是平民百姓和駐守城郭軍隊的兵卒,姓源繁復(fù),不可一論。
因這類以城池居地而成為姓氏者有許多,例如池氏、城氏、圍氏、東門氏、南門氏、北門氏、西門氏、南郭氏、東郭氏、北郭氏、西郭氏等等,世代沿傳。
第四個淵源:源于冒姓或改姓,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歷史商有引各種原因改為郭氏者,例如后梁政權(quán)中有大臣郭戌納,本姓成,后冒姓郭氏。再有后周政權(quán)的太祖皇帝郭威本常氏之子,幼隨母改嫁到郭家,故改姓郭氏。
第五個淵源:源于突厥族,出自后晉時期突厥將領(lǐng)郭金海,屬于因故改姓為氏。
在五代時期,后晉政權(quán)中有一著名將領(lǐng)郭金海,本為突厥族人的后裔。
郭金海在少年時期于后唐太祖李克用的弟弟李克柔的養(yǎng)子、昭義節(jié)度使李嗣昭家為家奴,常跟從李嗣昭征伐各地,攻城破寨立功無數(shù),因此被李嗣昭賜漢姓為郭氏。
這位郭金海十分好飲酒,喝醉了就胡亂不法,在率軍自潞州過山東時,甚至還乘酒勁偽裝成強(qiáng)盜,沖入邢洺界(今河北邢臺洺州鎮(zhèn))去搶劫一番,惹得地方怨聲載道。李嗣昭雖知其不法,但因喜愛其驍勇善戰(zhàn),每次都寬容之,呵斥一頓了事。
后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公元907年),郭金海累官至至昭義節(jié)度使親騎指揮使。
后唐莊宗李存勖同光二年(公元924年),郭金海升遷為本道馬軍都指揮使。后唐天成初年(公元926年),郭金海入為捧圣指揮使。后唐長興三年(公元932年),郭金海又改任護(hù)圣都虞候。
到了后晉高祖石敬瑭天福二年(公元937年),郭金海從王師討伐范延光于魏州,因功升遷本軍都指揮使,領(lǐng)黃州刺史(今湖北黃岡黃州區(qū))。后晉高祖幸鄴(今河北臨漳)之時,特別宣召郭金海領(lǐng)部兵巡檢東京。同年農(nóng)歷11月,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安從進(jìn)謀犯闕(今山東汶上),郭金海當(dāng)時為襄州道行營先鋒都指揮使,他與李建崇等同于唐州湖陽遭遇安從的先鋒軍萬余人,郭金海膽子大到僅以一旅之眾(當(dāng)時為兩千五百人)即突擊安從的一萬多精銳先鋒部隊,并大敗之,策勛授檢校太保、商州刺史(今陜西商州),俄移慶州(今甘肅慶城)。秩滿歸闕,途中染病而逝,終年六十一歲。
在郭金海的后裔子孫中,皆以先祖獲賜之漢姓為姓氏,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稱郭氏至今。
第六個淵源:源于蒙古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⑴.蒙古族郭爾羅斯氏,亦稱郭洛羅斯氏,源出元朝時期蒙古豁羅剌思氏的后裔,以部為氏,世居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科爾沁(今內(nèi)蒙古東部通遼地區(qū)、吉林西部一帶),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蒙古喀爾喀部的分支內(nèi)扎薩克部中也有此姓,滿語為Gorlos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改漢姓為郭氏、高氏。
⑵.蒙古族郭爾羅特氏,世居察哈爾(今河北張家口一帶,包括河北、內(nèi)蒙烏蘭察布盟、錫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lot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郭氏。
第七個淵源:源于回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回族郭氏,早期見于元朝時期福建的泉州和惠安等地。
據(jù)1967年在泉州通淮門外法石鄉(xiāng)發(fā)現(xiàn)的“惠(惠安縣)白奇(白奇鄉(xiāng))晉(晉江縣)坡庭(法石鄉(xiāng)內(nèi))郭氏世祖墳塋”中的波斯文所記,該墓的主人為:“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即郭氏先祖郭廣德。今福建泉州和惠安白奇鄉(xiāng)萬余名回族和遷居在各地的郭氏回族,多為郭廣德之子郭子洪、郭仲遠(yuǎn)的后裔。
郭氏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山東、河南等地。
第八個淵源:源于滿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1.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滿族郭琿氏,亦稱古勒琿氏,源于金國時期女真貴益昆部落,滿語為Gohun Hala,漢義“鉤子”,世居黑龍江流域,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所冠漢姓為郭氏。
滿族郭佳氏,滿語為Gogiya Hala,世居蘇完(今吉林雙陽雙陽河流域)、蓋州(今遼寧蓋州)、輝發(fā)(今吉林柳河、輝發(fā)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等地,后多冠漢姓為郭氏。
滿族郭勒本氏,亦稱郭爾本氏,滿語為Golbon Hala,漢義“衣架”,世居黑龍江郭洛果多(今黑龍江流域),后多冠漢姓為郭氏。
滿族郭啰啰氏,滿語為Gorolo Hala,亦稱郭爾羅氏、郭絡(luò)羅氏、郭博羅氏,以地為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黑龍江穆棱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等地。后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俄國學(xué)者史祿國考察認(rèn)為,這個姓是滿語“鉤”、“躬身”或“放縱”的意思。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郭氏、高氏、國氏等。
滿族郭齊里氏,亦稱柯齊禮氏、科奇哩氏,滿語為Keciri Hala,世居瓦爾喀阿庫里(今烏蘇里江上游支流俄羅斯境內(nèi)阿庫里河流域)等地,所冠漢姓為郭氏。
滿族薩哈連氏,滿語為Sahalian Hala,漢義“黑色”,世居遼寧省新賓一帶,為滿族脫譜姓氏之一,后多冠漢姓為郭氏、李氏等。
滿族托勒佳氏,滿語為Tolgiya Hala,世居齊齊哈爾,后多冠漢姓為郭氏、陶氏等。
2.據(jù)史籍《八旗通志》記載:
滿族郭武爾氏,滿語為Gour Hala,滿族姓氏,世居黑龍江流域,所冠漢姓為郭氏、武氏等。
第九個淵源:源于達(dá)斡爾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志》記載:
⑴.達(dá)斡爾族郭貝爾氏,亦稱郭布爾氏,郭博勒氏,以地為氏,屬于達(dá)斡爾族著姓之一,世居郭博勒阿彥(),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beir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改漢姓為郭氏。
⑵.達(dá)斡爾族阿嚕氏,世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廣大地區(qū))。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Aru Hala。請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郭氏、鄂氏等。
第十個淵源:源于錫伯族,屬于漢化改姓為氏。
據(jù)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錫伯族果爾吉氏,亦稱郭爾吉氏,世居郭洛羅河(今黑龍江烏蘇里江諾羅河支流)、吉林烏拉(今吉林永吉烏拉街至輝發(fā)河口、拉發(fā)河流域、雙陽縣境)、哈達(dá)(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伯都訥(今吉林松源)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gi Hala,漢義“鏟子”。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郭氏、高氏、葛氏等。
⑵.錫伯族郭爾佳氏,亦稱郭羅佳氏、固爾佳氏,世居安巴德普特布占臺(今遼寧鐵嶺三岔子南部)、嫩河(今黑龍江訥河)、長白山區(qū)等地。后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Gorgiya Hala。清朝中葉以后多冠漢姓為郭氏、顧氏、高氏等。
第十一個淵源:源于朝鮮族,屬于漢姓夷化為氏。
朝鮮族郭氏,出自宋朝時期的郭祥,在宋仁宗趙禎天圣二年(高麗玄宗執(zhí)政時期,公元1024年),避遼、宋兩國之戰(zhàn)亂遷居朝鮮半島清州郡定居,即今韓國忠清北道的清州市,此后在韓國繁衍出另一支郭氏族人,稱清州本貫郭氏。
另外,還有一宋朝時期的郭鏡,他在宋真宗趙恒宣和四~宋高宗趙構(gòu)紹興十六年(高麗仁宗王楷執(zhí)政時期,公元1122~1146年在位),避金、宋兩國之戰(zhàn)亂遷居到朝鮮半島玄風(fēng)郡,即今朝鮮密陽市玄風(fēng)縣,此后在朝鮮繁衍出一支郭氏族人,稱玄風(fēng)本貫郭氏。
郭氏家族所修族譜現(xiàn)保存在世的大約有上百種,其中大部分是清末民國初年所修,明朝修的族譜現(xiàn)存有兩種:一是《鳧溪郭氏宗譜》,明朝人郭志高纂修,明萬歷十一年(公元1583年)家刻本,現(xiàn)被收藏在中國國家圖書館;另一部是《<福建漳州>汾陽郭氏譜》,明朝人郭興重修,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抄本,現(xiàn)在日本和美國各收藏一部。
郭氏溶公支字輩:
舊序:“仕可原崇本廷世德賢良宏齡起昭穆光彩煥文章”;
新序:“鳳詔宗綸錫鴻勛振羽翔儲材培杞梓歷運(yùn)蔚琳瑯濟(jì)用商家楫農(nóng)明晉國莊圖書圶璧映謨烈鼎鉉彰”。
江西萬載郭氏太原堂字輩:
合族通序:“鳳權(quán)汝子孟元城山海從長秀紹金臺士為師世有恩錫盛朝堂功勛在顯揚(yáng)謙和傅祖德家國統(tǒng)生光”;
嶽公房別序:“大端方桂棠華發(fā)定榮昌賢俊儒中瑞文明兆吉祥”。
江西定南郭氏字輩:“傳仁義禮家學(xué)召人文立志光先德賢名佰代欣”。
河南開封劉店郭氏字輩:“世田好三云書中先有文道德全家寶萬代永樂祥”。
湖北安陸郭氏字輩:
舊派:“永世文應(yīng)尚顯萬中正詒”;
續(xù)派:“澤定遠(yuǎn)永治先型敦崇原本子名世守封顯萬德全”;
再續(xù):“隆首高取大士品皇堂正發(fā)惟顯名揚(yáng)志有文章書萬載慶德賢□儒子益光”。
東北黑水郭氏字輩:“克大基業(yè)嗣炳宏謨貽謀燕翼繩武緝熙昌時名世翊運(yùn)宣猷家珍兆遠(yuǎn)奕葉重光”。
河北石家莊正定新城鋪郭氏字輩:“旺懷朝廷風(fēng)立樹青”。
山東膠州郭氏字輩:“元肇維人方振承緒玉勝佳年”。
山東日照郭氏字輩:“奎紹郭源公建長章和敬其相惟衍仁德家道隆昌”。
山東棗莊郭氏字輩:“明學(xué)振萬方依允”。
山東東平郭氏字輩:“長榮克延忠”。
安徽渦陽郭氏字輩:“希文尚允興傳學(xué)”。
湖北浠水郭氏字輩:“立本習(xí)能迪強(qiáng)”。
湖北黃梅郭氏字輩:“惟學(xué)承在善新明德”。
湖北大悟郭氏字輩:“曾錦洪榮炳均青元寶輝”。
湖北襄陽郭氏字輩:“必定長久天開景運(yùn)”。
湖南炎陵郭氏字輩:“文學(xué)尊孔孟英俊垂名遠(yuǎn)惠蘭延清香世代表忠良”。
湖南嘉禾鐘水郭氏字輩:
舊派:“筠應(yīng)天生鳳新漢柱萬君班聶小念四代八九千萬愿文思啟紹常祖宗富貴顯相忠”;
新派:“聰明成智慧朝廷有高風(fēng)國泰永昌良家雅禮儀通賢能先達(dá)士福德振祥功”。
江蘇江寧郭氏字輩:“高才立志良”。
四川成都郭氏字輩:“應(yīng)永存先德子”。
福建晉江岱陽郭氏字輩:“祖肇汾陽支分自漳奇立主應(yīng)賡奕文章高齊育慶亶席亨康膏童豪顏交序亭庠雍廉意度玄袞褒唐京贏廣庇帝座方襄膺庸庶享言永音商”。
福建南安蓬島郭氏字輩:
字行:“元世人卿相治朝重正方令公家譜遠(yuǎn)潁守系聲長孝悌倫滋篤詩書業(yè)益張祖來基澤厚貽燕萬年光”。
名行:“姬箓淵源永云礽鉆緒宏先民隆矩矱后世懔遵行植品宜敦本修身在致誠汾陽余慶衍三島踵簪纓”。
福建南安官橋石壁郭氏字輩:“顯成世述一國榮叔元世人卿相治朝鐘正方令公家譜遠(yuǎn)穎守系聲長孝悌倫滋篤詩書業(yè)益張祖來基澤厚貽燕萬年功姬箓淵源永云礽鉆緒宏先民明矩矱后世懷遵行植品宜敦本修身在致誠汾陽余慶衍三島踵簪纓”。
福建安溪金谷金山回民郭氏字輩:“孟居資允本世仲志一懋爾顏伯克紹貽謀景福介思延及子孫永年保”。
湖北孝感滿族郭羅氏郭字輩:“功崇業(yè)廣本立德明家安國正世永天平吉祥仁壽忠義禮文繼述有志瑞啟長春”。
新加坡郭氏字輩:“長仕諫懷云雨百里瑞天定朝清廉啟國家廷獻(xiàn)文明行篤必有克誠用垂式宜爾子孫以介景福”。
郭氏一支字輩:“毓人光祖成士紹宗懷仁恩義道大德鴻實行憲法民心咸悅安樂富強(qiáng)永保華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