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總序》
【原文】
馮子曰:成大事者,爭百年,不爭一息。然而一息固百年之始也。夫事變之會,如火如
風(fēng)。愚者犯焉,稍覺,則去而違之,賀不害斯已也。今有道于此,能返
風(fēng)而滅火,則雖拔木燎原,適足以試其伎而不驚。嘗試譬之足力,一里之程,必有先至,所爭逾刻耳。累之而十里百里,則其為刻彌多矣;又況乎智之遲疾,相去不啻千
萬里者乎!軍志有之:“兵聞拙速,未聞巧之久?!狈蛩俣鵁o巧者,必久而愈拙者也。今有徑尺之樽,置諸通衢,先至者得醉,繼至者得嘗,最后至則干唇而返矣。葉葉而摘之,窮日不能髡一樹;
秋風(fēng)下霜,一夕零落:此言造化之捷也。人若是其捷也,其靈萬變,而不窮于應(yīng)卒,此唯敏悟者庶幾焉。嗚呼!事變之不能停而俟我也審矣,天下亦烏有智而不捷,不捷而智者哉!
《智囊全集·總序》翻譯及注釋
譯文
馮夢龍說:“成大事的人爭的是百年,而不是片刻。然而一時的成敗,卻恰好是千秋成敗的開始。尤其是在事物激變的時候,就會像大火漫天一樣瞬間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愚昧的人往往過不了當(dāng)前的考驗,如果這樣,哪里還有千秋大事的成敗可言呢?而真正的智者,能立刻遠離災(zāi)患,并將那漫天大火消弭。因此,這樣的激變,剛好提供給了智者顯示自己才智的
機會。以一里的短距離跑步為例,先到后到雖然相差的
時間往往很短;但是十里百里的長路累積下來,所差的
時間就會很大。更何況
智慧的人和愚蠢的人的遲速差別,本來就要遠遠大于人跑步速度的差異。”
兵法中說:“用兵只有笨拙的迅捷,而沒有什么巧妙的遲緩?!毖附荻磺擅畹模?a target="_blank" >時間長了肯定更笨拙。就像把一壺美
酒擺在大街之上,先到的人能暢飲大醉,其次到的人也還能喝到幾杯,至于最后到的人就只能是口干舌燥地敗興而返了。用人力來摘樹葉,一天一棵樹也摘不完,而
秋風(fēng)一起霜
雪一降,一
夜之間樹葉就會全部隕落了,天地造化的速捷便是這樣的。人們?nèi)绻軌蛘莆仗斓卦旎囊饩?,則當(dāng)然能在事物激變的當(dāng)下靈活應(yīng)變,而不會在倉促之間束手無策,這便只有真正敏悟智慧的人才可能做到吧!唉,激變的事物是不會停滯下來等人想辦法去應(yīng)對它的,這是再明白不過的道理。因此,天底下哪有智慧而不敏捷,敏捷而無智慧這回事呢?
注釋
①一息:一呼一吸的短暫時間。
②刻:古時一晝夜為一百刻,一刻相當(dāng)于今天的十四分二十四秒。
③樽:酒壇。
《智囊全集·漢高祖》
【原文】
楚、漢久相持未決,
項羽謂漢王曰:“天下洶洶,徒以我兩人。愿與王挑戰(zhàn)決雌雄,毋徒罷天下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斗智,不能斗力?!表椡跄伺c漢王相與臨廣武間而語,漢王數(shù)羽罪十,項王大怒,伏弩射中漢王,漢王傷胸,乃捫足曰:“虜中吾指?!睗h王病創(chuàng)臥,張良強起行勞軍,以安士卒,毋令楚乘勝于漢。漢王
出行軍,病甚,因馳入成皋。
〔評〕小白不僵而僵,漢王傷而不傷。一時之計,俱造百世之業(yè)!
《智囊全集·漢高祖》翻譯及注釋
譯文
楚漢兩軍對峙,久久沒有決定性的勝負。
項羽對
劉邦說:“如今天下所以紛擾不定,原因在于你我兩人相持不下。不如干脆一點我們兩人單挑,不僅誰勝誰負就能
馬上水落石出,也省得天下人因為我們兩人而送命。”
劉邦說:“我寧可和你斗智,不想和你斗力?!焙髞?a target="_blank" >項羽和
劉邦在廣武
山隔軍對話,劉邦舉出
項羽十條罪狀,項羽一聽不由怒上心頭,舉箭一射,正中劉邦前胸。劉邦卻忍痛彎身摸腳說:“唉呀,蠻子射中我腳了?!闭f完便已倒地。劉邦其實傷重得幾乎下不了床,張良卻要劉邦強忍創(chuàng)傷起來巡視軍隊,除了安定軍心外,更為了不讓項羽知道劉邦傷重而乘機進攻。劉邦一離開軍營,便因傷重不支,立即快
馬返回成皋。
評譯
小白受
管仲一箭,本來沒有怎么傷,卻佯作傷死;劉邦受項羽一箭,已經(jīng)重傷,卻佯作無事。兩人都因一
時機敏應(yīng)變,成就日后百年基業(yè)。
注釋
①洶洶:動蕩不安的樣子。
②廣武:今河南滎陽之北,有三皇山,上有東西二城,各在一山頭,相距二百余漢高祖步,中隔山澗,劉邦與項羽即在此處對話。
③成皋:在廣武之西不足百里。
《智囊全集·宗典 李穆 曇永》
【原文】
晉元帝叔父東安王繇,為
成都王穎所害,懼禍及,潛出奔。至河陽,為津吏所止,從者宗典后至,以
馬鞭拂之,謂曰:“舍長,官禁貴人,而汝亦被拘耶?”因大笑,由是得釋。
宇文泰與侯景戰(zhàn),泰
馬中流矢,驚逸,泰墜地。東魏兵及之,左右皆散。李穆下
馬,以策擊泰背,罵之曰:“籠東軍士,爾曹主何在?”追者不疑是貴人,因舍而過。穆以
馬授泰,與之俱逸。
王廒之?dāng)?,沙門曇永匿其幼子華,使提衣幞自隨。津邏疑之,曇永呵華曰:“奴子何不速行?”捶之?dāng)?shù)十,由是得免。
《智囊全集·宗典 李穆 曇永》翻譯及注釋
譯文
晉元帝的叔叔東安王司馬繇被成都王司馬穎陷害,害怕惹禍上身,于是逃離京城,在渡河的時候卻被守軍攔了下來。隨行的宗典追趕上來,用馬鞭打司馬繇,對他說:“朝廷下令禁止朝廷大官渡河,沒想到你竟然也被當(dāng)成貴人攔了下來?!笔勘牶鬀]有懷疑他,于是東安王得以平安地渡河脫險。
南北朝時期的宇文泰和侯景交戰(zhàn)的時候,坐騎被箭射中了,受到驚嚇而四處狂奔,宇文泰從馬上摔了下來。這時東魏的士兵已經(jīng)越來越近,而宇文泰的侍衛(wèi)已經(jīng)走散了。大將李穆在旁邊,跳下馬來用鞭子抽打宇文泰,罵道:“你這個無能的敗兵,你的主子在哪里?為什么你一個人躺在這里?”東魏的士兵沒有懷疑這是大人物就匆匆過去了,李穆于是把馬讓給了宇文泰,和他一起逃跑。
晉朝時王廒戰(zhàn)敗之后,有個叫曇永的
和尚收容了王廒的幼子王華,讓王華提著包袱跟隨在自己身后。巡邏的士兵對王華的身份產(chǎn)生了懷疑,正要上前盤查,曇永靈機一動,對著王華罵道:“你這個下賤的奴才還不趕快走!”并對他拳打腳踢,就這樣安然脫險。
注釋
①津吏:把持渡口的官吏。
②籠東:潰敗、不振作的樣子。
③沙門:和尚。
④津邏:巡邏渡口的兵卒。
《智囊全集·王羲之》
【原文】
王右軍幼時,大
將軍甚愛之,恒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逆節(jié)事,都忘右軍在帳中。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熟眠。敦論事半,方悟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a target="_blank" >王羲之及開帳,乃見吐唾縱橫,信其實熟眠。由是得全。
《智囊全集·王羲之》翻譯及注釋
譯文
晉朝人
王羲之幼年時,甚得大將軍王敦的寵愛,常要羲之陪著睡。有一次王敦先起床,不久錢鳳進來,王敦命奴仆全數(shù)退下,兩人商議謀反大計,一時忘了
王羲之還睡在床上。
王羲之醒來,聽見王、錢二人談話的內(nèi)容,知道難逃一死,為求活命,只好在臉上、被上沾滿口水,假裝一副熟睡的樣子。王、錢二人話談到一半,王敦突然想起王羲之還沒起床,大驚道:“事到如今,只好殺掉這個小鬼了。”等掀開蚊帳,看到王羲之滿臉口水,以為他睡熟了,什么也沒聽到,王羲之因而保住一命。
注釋
①王右軍:王羲之,王敦之侄。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nèi)史,故世稱王右軍。大書法家,草隸冠天下。
②大將軍:王敦。
③得全:得以保全性命。
《智囊全集·劉備》
【原文】
曹公素忌先主。公嘗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
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shù)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適雷震,因謂公曰:“
圣人云,迅雷
風(fēng)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至于此?!眲?div style="height:15px;">
〔評〕相傳曹公以
酒后畏雷,閑時灌圃輕先主,卒免于難。然則先主好結(jié)牦,焉知非灌圃故智?
《智囊全集·劉備》翻譯及注釋
譯文
曹操對劉備一直心存懷疑,曾對劉備說:“放眼天下,能稱得上
英雄的只有你、我二人,至于袁紹之類,根本不足為懼。”劉備剛要
吃飯,手中的筷子嚇得掉了下來。剛好天上響起雷聲,劉備擔(dān)心
曹操起疑心,就對
曹操說:“圣人說,有巨雷暴
風(fēng),必是天地有巨變的征兆。這話實在有道理,難怪剛才一打雷,我嚇得筷子都掉了。”
評譯
相傳
曹操曾以酒后害怕雷聲而掉下筷子,閑的時候養(yǎng)
花蒔草,而認為劉備不會有大作為,才打消了殺劉備的念頭。然而劉備又以
喜歡編織毛毯出名,又怎能知道這是不是和養(yǎng)
花蒔草一樣,都是避殺身之禍的一種手法呢?
注釋
①先主:劉備,史稱蜀先主。
②本初:袁紹,字本初。
③迅雷句:出自《
論語》。
④結(jié)牦:編織毛制品。
《智囊全集·張詠 徐達》
【原文】
張乖崖守
成都,兵火之余,人懷反側(cè)。一日大閱,始出,眾遂嵩呼者三。乖崖亦下
馬,東北望而三呼,復(fù)攬轡而行。眾不敢讙。(邊批:石敬瑭斬三十余人猶不止,泳乃不勞而定。)
上嘗召徐中
山王飲,迨
夜,強之醉。醉甚,命內(nèi)侍送舊內(nèi)宿焉。舊內(nèi),上為吳王時所居也。中夜,王
酒醒,問宿何地,內(nèi)侍曰:“舊內(nèi)也?!奔雌?,趨丹陛下,北面再拜,三叩頭乃出。上聞之,大說。
〔評〕乖崖三呼,而軍嘩頓息;中山三叩頭,而主信益堅。倉卒間乃有許大主張,非特恪謹而已!
《智囊全集·張詠 徐達》翻譯及注釋
譯文
宋朝的
張詠戍守成都的時候,戰(zhàn)亂剛剛平定,人常有反叛之心。一天舉行校閱,張詠剛剛出現(xiàn),軍士們立即大聲鼓噪,再三呼叫萬歲,張詠立即下
馬面向東北高呼三聲“皇上萬歲”,然后上
馬繼續(xù)校閱。軍士們見此舉動,不敢再喧嘩。(邊批:石敬瑭遇到類似情況斬殺三十余人還不能制止,張詠沒費勁就平息了事變)
一次明太祖召徐達
飲酒,喝到了
夜晚還不停地灌徐達酒。徐達喝得大醉,太祖命令內(nèi)侍把徐達送到舊內(nèi)休息。舊內(nèi)是太祖為吳王的時候所居住的宮殿,半夜徐達酒醒后,問內(nèi)侍這是什么地方?內(nèi)侍回答說:“是舊內(nèi)?!毙爝_立即起身,跪在臺階上朝北拜跪,三叩首之后才離開了。太祖聽說這件事情之后,十分高興。
評譯
張詠高呼三聲萬歲,平息了軍士們急躁反叛的情緒;徐達三叩首,堅定了太祖對他的信任。這兩個人都在極短的
時間之內(nèi)做出了日后對自己影響甚大的決定??催@兩個人的行為,難道僅僅是行事謹慎而已嗎?
注釋
①嵩呼:三呼萬歲。
②上:指明太祖
朱元璋。
③徐中山王:徐達,死后追封中山王。
④舊內(nèi):舊的皇宮。
⑤丹陛:宮殿的臺階,漆成紅色,故稱丹陛。
《智囊全集·顏真卿 李揆》
【原文】
安祿
山反,破東都,遣段子光傳
李憕、盧奕、蔣清首,以徇河北。真卿紿諸將曰:“吾素識憕等,其首皆非是。”乃斬光而藏三首。
李
尚書揆素為盧杞所惡,用為入蕃會盟使。揆辭老,恐死道路,不能達命。帝惻然,杞曰:“和戎當(dāng)擇練朝事者,非揆不可,揆行,則
年少于揆者,后無所避矣?!保ㄟ吪贺谒剖?。)揆不敢辭。揆至蕃,酋長曰:“聞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紿之曰:“彼李揆安肯來耶?”
《智囊全集·顏真卿 李揆》翻譯及注釋
譯文
唐玄宗時安祿山謀反,攻陷
洛陽,命段子光帶著李憕、盧奕、蔣清三人的人頭招降河北一帶的勤王之師。
顏真卿對諸
將軍說:“我認識李憕等三人,這不是他們的頭顱?!庇谑?a target="_blank" >顏真卿斬了段子光,而把李憕、盧奕、蔣清三個人頭藏起來。
唐德宗宰相盧杞一向討厭尚書李揆,想刁難他,于是向德宗推薦李揆為朝廷特使,到番邦簽訂盟約。李揆以“年老多病,怕路途遙遠,恐難達成使命”為由請辭,德宗也很同情。盧杞說:“出使番邦一定要挑選熟悉政務(wù)、善于應(yīng)對的大臣,此事非李尚書不可,如果以李尚書如此年紀還肯為明廷出使番邦,那么朝中這些比李尚書年輕的,誰敢不為朝廷效命呢?”于是李揆無法再推辭。李揆來到番邦后,番
王問:“聽說貴國有位人稱大唐第一的李揆,可是閣下么?”李揆怕番王會借故強行挽留,就騙番王說:“那個李揆怎么肯來呢?”
注釋
①東都:洛陽。
②李尚書揆:李揆性警敏,儀表不凡,善
文章。唐德宗時官尚書左仆射。
③練:熟悉。
《智囊全集·李迪》
【原文】
真宗不豫,李迪與宰執(zhí)以祈禳宿內(nèi)殿。時仁宗幼沖,八大王元儼素有威名,以問疾留禁中,累日不出。執(zhí)政患之,無以為計。偶翰林司以金盂貯熟水,曰:“王所需也?!钡先“干夏P攪水中盡黑,令持去,王見之,大驚。意其毒也,即上
馬馳去。
《智囊全集·李迪》翻譯及注釋
譯文
宋真宗病重,李迪與宰相為祈神消災(zāi)而在宮中留宿。八大王趙元儼平素就有野心,這次以探望真宗的病情為由進駐宮中,雖然已經(jīng)過了一段時日,可是仍然沒有離開的念頭。而仁宗年紀尚小,輔政大臣雖然心中非常憂急,卻也無計可施。正好有一天,趙元儼需要開水,翰林司用金盆盛了開水,說是八大王要的開水。李迪于是拿起案桌上的毛筆在盆中攪了一下,盆中的水都黑了,然后命翰林司端進去,趙元儼一看,大為驚訝,以
為有人暗中下毒想要謀害他,立即騎上
馬離開了。
注釋
①不豫:天子有病。
②李迪:宋真宗時為資政殿
大學(xué)士、同平章事,時稱賢相。
③祈禳:祈禱祛災(zāi)。
④翰林司:官名,唐宋內(nèi)廷中供奉之官。
《智囊全集·太史慈》
【原文】
太史慈在郡。會郡與州有隙,曲直未分,以先聞?wù)邽樯?。時州章已去,郡守恐后之,求可使者。慈以選行,晨
夜取道到
洛陽,詣公車門,則州吏才至,方求通。慈問曰:“君欲通章耶?”吏曰:“然?!薄罢掳苍??題署得無誤耶?”因假章看,便裂敗之,吏大呼持慈,慈與語曰:“君不以相與,吾亦無因得敗,禍福等耳,吾不獨受罪,豈若默然俱去?”因與遁還,郡章竟得直。
《智囊全集·太史慈》翻譯及注釋
譯文
三國時,吳國的郡、州兩府間常有沖突,而朝廷很難分辨誰是誰非,往往以先呈送的公文為是。有一次州府的奏章已送出,郡府怕落后,于是征求能攔截州使者的人。太史慈(三國吳人,字子義)正巧在郡內(nèi),就志愿前往。日夜兼程,來到洛陽,到了宮門口時,州府的使者才到,正要請人通報。太史慈先問使者:“你是來呈送州府奏章的嗎?”答:“正是。”又說:“奏章在哪兒?題署沒有錯誤嗎?”于是假意檢視,卻把奏章給撕了。使者大叫抓人,太史慈卻說:“如果你不隨便把奏章交給我,我也撕不了。我若被抓,你也難脫罪,不如假裝沒事回去吧?!庇谑莾扇艘黄痣x開洛陽,而郡府的奏章也就順利地呈給朝廷了。
注釋
①公車:漢代官署,負責(zé)接待臣民上書和征召。
②?。簹摹?div style="height:15px;">
謀反耳。”上憂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數(shù)窘我?!绷艉钤唬骸敖窦薄O确庥糊X,則群臣人人自堅矣。”乃封齒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齒且侯。吾屬無患矣?!?div style="height:15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