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兒子,那是什么?”
“媽,那是只麻雀。”
“兒子,你看。那是什么?”
“那是麻雀!麻雀!跟你說多少遍了,那是只麻雀!”
公園里,年邁的母親看著遠方飛來飛去的鳥兒,一遍又一遍地問著兒子,那是什么。
顯然兒子被問得不耐煩了,一臉煩躁地說完,扭過頭繼續(xù)玩手機。
后來,兒子在母親泛黃的日記本上,看到了母親記錄的孩子成長日記。
1983年10月1日
今天,帶著三歲的兒子來公園玩。
他指著飛來飛去的鳥兒問我,那是什么?
我告訴他,那是麻雀。
沒一會,他又問我,那是什么。
我笑著告訴他,那是麻雀……
就這樣,他每問一次,那是什么?我都告訴他一次,那是麻雀。
終于有一天,兒子真的認識了麻雀,又成長了一分。
貳
相信大多數(shù)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父母至少都有五六十歲了,過了意氣風(fēng)發(fā)的歲月,即將退
休、或早已退休,和社會慢慢失去了的聯(lián)系。他們行動逐漸變得緩慢,眼神兒也開始越來越不
好,但我們,卻越來越厲害。
我們變得好像很有錢。出入父母消費不起的場所,用著他們沒見過的奢侈品。
我們變得好像很厲害。動不動就把父母當(dāng)傭人一樣使喚,稍微有不順心就對父母一通發(fā)泄
,從來不給他們好臉色看。
我們變得很愛抱怨。抱怨父母沒能給自己一個好的經(jīng)濟基礎(chǔ),抱怨他們總是愛嘮叨,抱怨他
們做的事、說的話總是不合心意。
但每當(dāng)我們“厲害”地指責(zé)他們時,他們卻小心翼翼、唯唯諾諾。
他們不再責(zé)罵、不再訓(xùn)斥,甚至不再大聲說話。有委屈也從不向兒女吐露,哪怕生病了也只是
默默地吃幾片藥,還在孩子面前假裝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
在這個世界上,父母,是唯一盡心付出卻不求回報的人;也是寧愿自己受苦也不想給我們添麻
煩的人。
小心翼翼的背后,其實是父母對子女深深的愛與依賴。
但作為子女的我們,卻總是很難很難,像自己年幼時父母對待我們那般毫無條件地照顧他們。
這些東西說了不要了,堆在這里做什么啊好了,好了,知道了!
有事嗎,沒事?那掛了啊。
說了你也不懂。
跟你說了多少次了。
你們那一套,早就過時了。
叫你別收拾我的房間。
我要吃什么我知道,別夾了。
說了別吃這些剩菜了,怎么老不聽。
煩不煩啊。!
以上這些話,你也一定對父母說過吧?
對于父母來說,你不經(jīng)意說出的這些話會在他們內(nèi)心狠狠地刺了一下,看似平常,傷人卻深。
你愛自己的爸媽嗎?
相信99%的人會回答:愛。
而對父母最好的愛,不單單是給予足夠花的錢,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收起自己的不經(jīng)意,多
些用心。
叁
歷史上,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慈母怕聞雷,冰魄宿夜臺;阿裒時一震,到墓繞千回。
翻譯一下,就是:
戰(zhàn)國時期魏國有一個名叫王裒的人,對他的母親非常孝順。
他母親生性膽小,非常怕打雷,她在世的時候,一遇到打雷,王裒就會到母親的身邊給她壯
膽。
后來母親去世,王裒把她埋葬在寂靜的山林之中,一到刮風(fēng)下雨、雷聲陣陣的時候,王裒就奔
跑到母親的墳?zāi)骨肮虬荩贿吂蛞贿吙拗鴮δ赣H說:“兒王裒在這里陪著您,母親不要害
怕?!?/span>
肆
再說一個年代稍近的故事。
魯迅一生狷介(juàn jiè)耿直,從來都是心口如一,從不違心屈從,唯獨對自己的母親妥協(xié)
過,哪怕是最平常的起居生活,也是極為妥帖、恭順。
為了不讓母親感到寂寞,特地將母親從老家接到北京,把最大的房間留給母親住,自己和許廣
平住小的。
每天晚飯后,都要到房間與她聊天。
出門之前,總要先到母親屋里說聲:“阿娘,我出去哉!”
回來后,也一定去母親處說聲:“阿娘,我回來哉!”
還時常帶回些母親喜歡吃的小食品。
魯迅的文章雖然寫得好,可他的母親卻不愛看,有人曾特意送了本《吶喊》給她看,還說《故
鄉(xiāng)》寫得好。
老太太讀完卻說:“沒啥好看,這怎么也可以算小說呢?”
嗨……真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的老太太。
伍
有一句話說得好: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僅剩歸途。
世間最悲涼的事情莫過于白發(fā)蒼蒼之際,卻還要在子女面前小心翼翼地去照顧他們的情緒!
如果過去的你有做得不妥帖之處,希望從今天開始,善待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