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許多朝代的都城建在北方,于是,北方話就成了“官話”,地方語言則為“方言”。方言者,地方語言也。同樣一個字,官話和方言的讀音往往相差十萬八千里。
▲ 《中國語言地圖集》繪中國方言分布圖。吳語分布于江浙一帶,是中國八大方言之一
《說文解字》:“祟,神禍也。從示,從出?!边@個“祟”就是本來應該定居在陰曹地府的鬼偷偷地溜到人間,它的字義就是鬼神給人類社會制造了禍害,于是成語有“為鬼作祟”。鬼是無形無蹤的,作祟時也是偷偷地、悄悄地,于是,成語又以“鬼鬼祟祟”喻詭秘、不光明正大。鬼鬼祟祟在官話中念gui gui sui sui,但不知是何原因,官話中許多念gui的音在吳方言中大多被念如ju,如“東西很貴”被講作“價鈿老ju”,柜臺被念作“ju臺”,烏龜被念作“烏ju”,跪下被念作“ju下來”,甚至一些方言中把鱖魚叫做“ju魚”;還有如吃虧在吳語中念作“吃qu”,“虧得你趕到”講作“qu得儂來得快”。當然,鬼在吳語中也被念作ju,鬼頭鬼腦講作“ju頭ju腦”。吳方言中似乎沒有“祟”字,妖孽為祟口語多講作“作怪”,背后施陰謀詭計也講作“作怪”,如“全是狐貍精作怪”,“全是伊來了暗地里作怪,害得人家一家門勿太平”等等。也許是有人念了白字,這個“祟”字“從示從出”,秀才讀半邊字,于是就被念如“出”。吳語中有“ju ju cuo cuo”一詞,未見于文字,估計就是“鬼鬼祟祟”的吳語發(fā)音。在吳地,你也許可以聽到這樣的話“儂ju ju cuo cuo迓(音近ya,即躲的意思,參見本書《你識“迓”、“畔”、“囷”嗎》)了角落里做哈,被儂嚇了一跳——儂要曉得,人嚇人要嚇煞人喔!”(吳語有“鬼嚇人,嚇勿煞;人嚇人,嚇煞人”之說。)不過,不知為何,我讀過的多本關(guān)于吳方言的詞典中均沒有收錄此詞。
北方的“鬼鬼祟祟”有時被省作“鬼祟”,吳語中的ju ju cuo cuo也被省作“ju cuo”,如“伊拉幾個人來了一邊ju cuo點啥?”可以澤為“他們幾個人私下在講什么”。所以“ju cuo”有私下、背地里的意思。吳語中常用“ju cuo mao bi”喻行動、行為、舉止鬼鬼祟祟,如“儂迭種人太ju cuo mao bi了吧,又來勒背后算計我”;也可比喻過于精明而成了小氣鬼,如“迭家人家勿要忒ju cuo mao bi,儂奈能弄得過伊拉”,可以譯成“那家人家太精乖,你們對付不了他們”。上海辭書出版社出版的《吳方言詞典》將ju cuo mao bi寫作“鬼
我讀小學時有一位姓趙的同學,他的家里很富有,父親在南京路經(jīng)營一家很大的家具店,自家還有家具生產(chǎn)廠。但是這位同學患中度斜視,也即上海人講的“斗雞眼”(雞在打斗時,兩只眼睛會集中起來正視對方,所以上海人把折種斜視叫做“斗雞眼”)。他很調(diào)皮搗蛋,成績也不好,當時給我們上語文課的老師講一口宜興國語,就給這位趙同學起了個綽號——“mao bi”。我們不知“mao bi”該怎么寫,又是什么意思,但知道肯定與趙同學的“斗雞眼”有關(guān),大概幾十年后,小學同學相聚,大家還是叫他“mao bi”。后來我在《吳下方言考》中看到“毛非”一詞,釋文是:
“性有所偏”就是性格偏執(zhí)、行為怪異的意思;“瞀”即眼球、眼珠,眼珠有毛病作“瞀病”。殘疾容易使人的性格、行為內(nèi)向、怪異,而視力不佳也影響人的觀展能力和思維方式。想來吳方言中“瞀病”并不讀字的本音,而被訛念為“毛非”??磥?,我的那位小學同學的綽號應該寫作“毛非”,而方言ju cuo mao bi不必寫作很下流的“鬼
薛理勇
1947年9月出生于上海。1981年大學畢業(yè)后即入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參加籌建今上海市歷史博物館。從事上海歷史,中華文化風俗歷史研究?,F(xiàn)任上海市規(guī)劃委員會咨詢委員會委員、上海市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委員會委員等。已經(jīng)出版的著作有《外灘的歷史與建筑》、《上海租界史話》、《上海洋場》、“薛理勇說老上海叢書”等約六十余本;主編《上海文化源流詞典》《上海掌故大詞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