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書體是一個久遠的歷史發(fā)展演變過程,一般說書法分為篆隸楷行草五種書體,每一大類又可細分。以甲骨文始,歷經金文、大小篆,隸書(秦隸),草書(章草、今草、狂草),楷書(魏碑、唐楷),行書。每一種書體的發(fā)展和演變并沒有嚴格的邊界。如行書,在晉朝已經成為成熟的書體了,達到了頂峰。
行書的發(fā)展,宋代行書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邱振中先生在他著作《書法》中,從行書的筆法特征,審美形式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提出了行書的應該以宋朝為節(jié)點。
即,這在書法史上畫出了一道界限。
行書,是在各種書體中應用最廣泛的書法,既具有藝術性有具有書寫性。因此作為書法愛好者,學習行書這是必須要明白的,這樣我們就知道宋以前的行書法帖練習行書時注意哪些筆法特點,尤其是晉人的行書。宋代及宋代以后的行書法帖的筆法特色,知道如何用筆了,這很重要!
邱振中 《書法》
邱振中先生《書法》,全書共計七個章節(jié),包括:
第一章 書法的起源
第二章 書法作品的構成
第三章 含義與表現機制
第四章 書體流變
第五章 書法家
第六章 書法創(chuàng)作:自覺意識的演變
第七章 書法理論
《書法》這部著作是邱振中先生三十年多年的學術研究,邱先生并沒有以經院學術的煩瑣方式欏累浩繁的書法史資料,也沒有以編年體的方式向讀者逐一介紹中國書法各種書體發(fā)展衍變的龐大而系統的詳實脈絡,而邱先生選擇了讓讀者閱讀典型圖像的方式,通過不多的幾個山峰、幾條河流(書法家和書法圖像),感悟到書法領域山河大地的存在并因之感動了自我的心靈。
邱振中教授在書中說:
從宋代開始,筆法才在技法基礎、視野和觀念上,徹底轉變?yōu)樘岚礊榛住?/p>
王羲之《喪亂帖》,方筆是其主要特征。王羲之將方筆與圓筆糅合在一起,隨時轉換,方筆僅僅作為點畫起端和彎折出的標志,筆鋒一進入點畫內部,則波詭云譎,變化無端。
王羲之《喪亂帖》
楊凝式的方筆直截了當,有扁平的感覺,然而并不覺得單薄,推移時一往直前,毫無顧忌,氣勢宏偉,筆畫圓轉處雖然不多,但剛健挺拔,彈性十足,作品排布錯落有致,與筆觸形成統一的整體,面目獨特,富有新意。
《神仙起居法》,行草夾雜,流動感極強,與傳世眾多草書相比毫不遜色。因此人們把《神仙起居法》看做草書。其實行書字結構占15%以上,楊凝式的其他行書作品雖然在結構上與楷書關系密切,但筆畫起止,彎折處幾乎都沒有停頓,沒額外的動作。這成為楊凝式傳遞唐人筆法的關鍵點。不放棄流動的凝重,成為后來行草書幾乎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
唐代以后,楷書幾乎成為書法訓練的唯一 基礎。蘇軾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边@種觀念深入人心。
宋代以前,行書以隸書和轉筆為基礎,書寫筆畫的整個過程中連續(xù)地實行控制。
一般把以隸書筆法為基礎的行書成為楷前行書,把以提按、留住筆法為基礎的行書稱為楷后行書。兩種行書的書寫方式有質的區(qū)別。
宋代行書以一種新的書寫方式起端。這種書寫方式觀念,一直影響到今天。
《書法》這本書并不僅僅是書法愛好者的讀物,它也是所有中國人進入中國文化、中國藝術最好的一個入口,這是邱振中先生如是說,這也就邱振中先生寫《書法》這本書的意義所在!
邱振中說,《書法》是所有中國人進入中國文化、中國藝術最好的一個入口。
邱先生是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書法與繪畫比較研究中心主任、紹興文理學院蘭亭書法藝術學院院長、潘天壽研究會副會長、中國美術館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
邱振中是一個書法家,有著深厚的傳統功底,卻又在現代書法的創(chuàng)新實踐上有著深入的探索;他也是一位理論家,致力于書法理論的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