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是《莊子》外篇中的第十篇,加上內(nèi)篇則為第十七篇,主要通過幾則寓言故事,來揭示人所知有限、而世界無限,只有以人隨天、復(fù)歸自然之真,才是唯一出路?!肚锼分械牡谝粋€故事是河伯與北海若的對話。第二個故事是夔、蚿、蛇、風的對話。第三個故事是孔子畏于匡。第四個故事是公孫龍與魏牟的對話。第五個故事是莊子辭楚國二大夫之聘。第六個故事是莊子怎樣來看待惠子在魏國的相位。第七個故事是莊子與惠子的濠梁之辯。
其中第一個故事最長,是全篇的主體,篇名“秋水”即取自該故事的前兩個字。秋季黃河漲水,河伯欣然自喜,“以為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東下,至北海,見北海之遼闊,遂有了一段與北海海神若的對話。河伯問,北海若答,共七對問答,意思前后相接,層層推進。第一對問答,主題是說人常常局限在自己既有的知識、視野之內(nèi),因為見識少,所以驕傲自大,將自己的有限知識當成世界的全部,看不起那些在自己知識、視野之外的東西,所謂“井蛙不可以語于海,夏蟲不可與語于冰,曲士不可以語于道”。第二對問答,河伯意欲舍小從大,北海若解構(gòu)了河伯所說的“大”,以為世界無窮,而人的精力、生命有限,“大”永遠只有比較級,沒有最高級,所以不可抵達真正的“大”。第三對問答,河伯問:“至精無形,至大不可圍”這個說法是否正確,北海若答:精粗相對,但精不必優(yōu)于粗。言論是粗,意致是精,但尚有“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以物相對待,必致一方傷害另一方。所以大人不作分別,“知是非之不可為分,細大之不可為倪”。倪亦分也。既然外部世界不可強作分別,那么第四對問答,河伯便問:“物之內(nèi)”和“物之外”,是否分貴賤與小大?北海若答:這種區(qū)分不可,須讓萬物皆各任其自然,其大小、有無、是非,我一切不參與,讓萬物自大其大、自小其小,自有其有、自無其無,自然其然、自非其非。因為世界是永遠變化的、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條規(guī)則可以通用;若認為有通用規(guī)則,也只不過是學其形跡,而終將受挫。第五對問答,河伯問:那么我該做什么、不做什么呢?我的“辭受趣舍”該如何選擇呢?北海若回答說:不要做任何計算,不要有任何執(zhí)著,“無私德、無私福、無所畛域”,這樣就能有符合“大義之方、萬物之理”的生活。第六對問答,河伯問:這樣一來,“道”有何可貴?北海若答:明“道”則可以達到“不以物害己”的狀態(tài),提出“天在內(nèi),人在外,德在乎天”。第七對問答,是對這一總結(jié)性論點的闡述,說明自然生成的是“天”,人力穿鑿的是“人”,“無以人滅天”。
這一長段對話,可以視作對莊子哲學的一個簡括的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