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出處
秋詞二首·其二
唐·劉禹錫
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
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
譯注
秋天,山明水凈,夜晚已有了寒霜;樹葉有的變成了深紅色,有的則呈淺黃色,深紅的樹木在淺黃中尤其顯眼。
1.入骨:猶刺骨。
2.嗾(sǒu):指使狗的聲音。這里是“使”的意思。
說明
《秋詞二首》是唐代詩人劉禹錫所寫的組詩,大概作于詩人被貶朗州司馬時期。當(dāng)時,劉禹錫不過三十四歲,正值人生得意之年,卻被趕出了朝廷,心中的苦悶可想而知??少F的是,劉禹錫并沒有因遭貶而一蹶不振,在萬物蕭條的秋天,他唱出了這兩慷慨激昂的勵志高歌,在眾多的悲秋作品中顯得與眾不同、獨(dú)具特色。
賞析
詩人遭貶,心情本該苦悶,卻唱出了這兩首(另一首“自古逢秋悲寂寥”)情調(diào)高昂、積極向上的詩歌,一掃千百年來的“悲秋”傳統(tǒng),有種鼓舞人心的力量。
如果說,第一首詩贊美的是“秋氣”,這首詩則從“秋色”入手。一般人眼中,秋色是蕭條、灰暗的,而劉禹錫筆下的秋色則是“山明水凈夜來霜,數(shù)樹深紅出淺黃”?!吧矫魉畠簟笔乔锷?、秋水的主要特點(diǎn)。這種美不同于春日之“山清水秀”,但它于靜謐之中,自帶有一種返璞歸真的樸實感。
秋日多霜,霜不僅為秋天帶來陣陣寒意,還染紅了楓葉,染黃了銀杏。紅黃均是明麗的色彩,給秋天帶來無限的生氣;但同時又保持著沉靜之氣,不會令人眼花繚亂。因此,作者末句說,秋色不會像濃艷的春色一樣,讓人輕狂。這句以“春色嗾人狂”的對比,襯托出詩旨,形象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