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的本名是叫做周樹人,我們所熟知的魯迅只是他用的筆名,這個筆名很是被人深深記住,魯迅可不僅僅是一位出名的文學家,他塑造了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阿Q”等形象,非常受人歡迎;而且,在當時很復雜的年代,他什么也不怕,開始奮力疾呼,用手中的筆,發(fā)出了時代的最強音。
1924年12月,是他《野草》散文集的第一篇散文詩。記得以前上學的時候,讀到魯迅寫的“我家門前有兩棵樹,一棵是棗樹另一棵也是棗樹”的時候。感覺怪怪的。這篇文章,從單看這一句,以通常的眼光來看有點啰嗦。但是,當你看完全文就可以理解了它非病句。而是更深層次的表達了當時魯迅先生的心情和境況。
魯迅想要表達自己的情感的時候,想要發(fā)泄憤怒的時候,他只有選擇用自己的文學作品去抒發(fā)出來,這部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是在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的勾結(jié)下,5.4那場運動之后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所以魯迅在面對這個的情況之下也是通過這部作品來抒發(fā)自己的孤寂和彷徨,并且表達自己的一種永不放棄的決心。
我們都知道,多次重復就代表著重要,那魯迅顯然也知道,所以就要兩次在文中提到,用來表示自己對這些進步力量的重視。另外,一棵一棵地寫,顯得更加有氣勢,如果直接寫了門前兩棵樹,太過平淡,根本不能引起讀者的注意,自然也就不能顯示出這些進步人士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