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壺友看壺的時候.都會著重看一下紫砂壺的壺底.壺底有什么重要的?為什么高手一看壺底就知道壺的好壞?因為壺底隱藏了很多不為人知的信息.所以看壺要看底!大彬壺竹刀濕刻留款,曼生壺時代的棄款鈐章,現(xiàn)在的壺底蓋章又加款,有的還會刻上與壺意境相諧的詩句。壺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今天我們就來揭示一下壺底的秘密!
壺底類別
壺底有方與圓、凹凸與平、圈足與起腳、筋紋與樹樁等形式。大致可分為素底、捺底、加底(圈足)、釘足四種,粘接制作方式有明接、暗接兩種,直方挺直造型的壺宜用明接,圓韻渾樸的造型宜用暗接處理。
▲三釘足
原礦底槽青 梵華
(1)平底:壺底素面,無任何加工,因無大量茶水承載之虞,多為小品,如“水平”款式。
▲平底
原礦朱泥 泉逸
(2)加底:在壺身成型時加一道圈足,并用脂泥復合嵌接,亦稱“挖足”加底,應視主體造型而設置。
▲加底
原礦紫泥 四方竹鼎
(3)一捺底:捺與摁同義,制作省工省時,以手指或借助版型,用捺底處理圓器造型趕緊利索,簡練靈巧,如一粒珠、木瓜等圓器。
▲三釘足
原礦紫泥 曼生石瓢壺
(4)釘足:它源于銅器鼎足,用釘足支架壺體,穩(wěn)而不滯,透出靈氣。型制大小,釘腳高、矮、粗、細宜視主體而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
壺底規(guī)律
千百年來無數(shù)紫砂匠人不斷的試驗與提煉,不斷演化,什么壺型配什么壺底,使一些經(jīng)典壺的壺底有了“定律”。
明朝土 納福壺
如石瓢壺一般都是三足鼎立,傳爐壺則是四腳撐起;井欄壺常為加底圈足,線圓壺則多為一捺底;供春壺的壺底一般都是不規(guī)則的內(nèi)凹底,南瓜壺則是瓜棱線聚向瓜臍。
降坡泥 匏尊(滌塵)
相應的在用壺時,配個養(yǎng)壺器,避免壺底形成頑固的水漬茶銹;擺壺時,最好選用木制的壺托;端拿時,高壺與大壺千萬別蹲底;筋紋與花形壺底注意別與硬物摩擦。
壺底制作方式
手工制作的紫砂壺,壺底與壺嘴、壺把等一樣,都是分開做好再銜接起來的。例如一捺底的制作方式。
1.底片成型的工具——虛坨
2.上底片前必須在虛坨上把底片虛起來
3.上底片
4.用虛坨均勻地敲擊底片,使之凹下去,直至一捺底完成
5.使用工具對一捺底進行最后整修
一捺底是紫砂圓器上常見的式樣,它干凈、利落、洗練、靈巧,是紫砂造型所特有的一種式樣。
大師底款
像顧景舟這樣的大師,他們的壺底有什么不同之處呢?
一、1932年(18歲)
墨緣齋、墨緣齋景堂制、景記、景洲、顧景洲
二、1933年(19歲)
曼晞陶藝
三、1937年(23歲)
武陵逸人
四、1942年(28歲)
自怡軒、自怡軒主人
五、1944年(30歲)
瘦萍、老萍
六、1948年(34歲)
①荊南山樵、荊山壺隱
②足吾所好玩而老焉、得一日閑為我福
③顧景舟、景舟
④景舟制陶、景舟制壺、景舟手制
七、1940s (34-35歲)
宜興人
八、1955年(41歲)
啜墨看茶
九、1984年(70歲)
景舟七十后作、壺叟、老萍
紫砂壺底講究與壺整體匹配、渾然天成,提攜整器的神韻。諸多樣式的紫砂壺底,并不是隨便加的,應是與全壺一氣貫通,有時一個好的壺底會成為神來之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