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卡捷琳娜二世·阿列克謝耶芙娜 (俄語:Екатерина II Алексеевна , 1729年5月2日—1796年11月17日),史稱 葉卡捷琳娜二世 (英譯:Catherine II;港澳臺譯:凱瑟琳二世),后世尊稱其為 葉卡捷琳娜大帝 (俄語:Екатери?на Великая;英語:Catherine the Great)。是俄羅斯 羅曼諾夫王朝 第十二位沙皇, 俄羅斯帝國 第八位皇帝(1762年7月9日—1796年11月17日在位),也是 俄羅斯歷史 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
少年時期
葉卡捷琳娜二世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出生于普魯士斯德丁的一個沒落貴族家庭 [1] ——父親是普魯士軍隊(duì)中的一位將軍,后被封為公爵,封地是安哈爾特-采爾勃斯特公國,這只不過是當(dāng)時德國的一個不起眼的小公國。
索菲婭自幼性格開朗,活潑好動,甚至有些淘氣,膽子也很大,經(jīng)常闖禍。索菲婭的父親在軍隊(duì)服役,兢兢業(yè)業(yè),不太顧家,所以她自小就在母親管束下成長。可是母親生性刻薄挑剔,做事情沒有耐心,很難與人相處,又常年住在巴黎,這樣索菲婭自幼就不太受父母限制,所以盡管身為公國公主,在沒人管她的時候,也會跑到街上去找同齡的孩子們玩。
如果不是她13歲那年的一個偶然事件,索菲婭的命運(yùn)可能與同年代的貴族小姐們沒有什么兩樣。1742年,她的遠(yuǎn)房表哥,荷爾施泰因王子卡爾·彼得·烏爾里希,也就是俄羅斯彼得一世的外孫,被他的姨媽,俄羅斯女皇葉麗薩維塔選中,成為俄羅斯皇位繼承人。這位荷爾施泰因王子頓時身價倍增,很多德意志公國的適齡公主都夢想嫁給卡爾·彼得。安哈爾特公爵一家也不例外,而且因?yàn)楦赣H的關(guān)系,索菲婭公主與未來俄羅斯皇位繼承人的聯(lián)姻方案,竟得到了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支持。
奪位登基
1762年4月,葉卡捷琳娜生下一個男孩,孩子的父親是奧爾洛夫。孩子降生后幾個月后,彼得方才聞訊,馬上大發(fā)雷霆,下令將葉卡捷琳娜逮捕。但彼得的副官猶豫不決,最后眾人一起勸說,彼得臨時改變了逮捕葉卡捷琳娜的命令。此后在慶祝同普魯士簽訂和約的國宴上,彼得面對諸多國內(nèi)外來賓,口出粗話,公開侮辱了葉卡捷琳娜。二人的關(guān)系勢同水火。與此同時,奧爾洛夫兄弟加緊了在近衛(wèi)軍中的串聯(lián)活動,暗中形成了一個數(shù)百人的軍官集團(tuán),準(zhǔn)備策動政變,推翻彼得三世,支持葉卡捷琳娜登上皇位。
到了1762年6月底,形勢一時萬分危急,一名參與策劃政變的近衛(wèi)軍軍官被捕,政變陰謀暴露。6月28日,葉卡捷琳娜和奧爾洛夫兄弟在得到了伊麗莎白女皇在世時的寵臣拉祖莫夫斯基、沃爾康斯基公爵和帝師潘寧的支持后,提前發(fā)動政變,推翻了彼得三世,登基稱帝,成為俄羅斯帝國的第八位皇帝,也是帝國有史以來的第四位女皇。
從彼得大帝規(guī)定的皇位繼承法來看,葉卡捷琳娜的做法無疑是謀反篡位,在法律上站不住腳,于是葉卡捷琳娜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昭告天下,解釋她獲得政權(quán)的合法性。葉卡捷琳娜二世知道無法從法律角度為自己的行為做出解釋,于是就在道義和政治層面上做文章。她先后兩次簽署宣言,痛陳彼得三世的倒行逆施,把彼得三世的許多行為描述成國家層面上對俄羅斯的背叛和犯罪,所以發(fā)動政變屬于不得已而為之。葉卡捷琳娜在宣言中把她的登基加冕稱作是"俄羅斯人民的選擇"。
總之葉卡捷琳娜的不流血政變是由近衛(wèi)軍和心腹近臣策劃推動的,政變之際即未遭到阻力,登基之后更被廣為認(rèn)可,故而葉卡捷琳娜在掌握帝國大權(quán)之后就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如何富國強(qiáng)兵上。
自我評價
假如我能夠活到二百歲,全歐洲都將匍匐在我的腳下;如果我們不同意減少殘酷性和改善人們不可忍受的生活狀況,那么盡管我們反對,他們自己遲早也會這么做的;治理俄羅斯這樣幅員遼闊的國家,只能用專制君主制,舍此皆為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