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論語》有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做人處世,說話要謹(jǐn)慎,行動要敏捷,話說得太多容易出錯,事做得太少難以成事。
生活中,我們常遇到兩種人,一種口若懸河卻辦事不牢,一種沉默寡言卻事事靠譜,前者讓人生厭,后者讓人敬佩。
為什么有些人明明能力很強(qiáng),卻總是處處碰壁?問題往往出在三個字上:言、行、變。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說話有分寸,做事有尺度,變通有章法。
01.言有尺
《禮記》有言:'君子約言,小人先言。'
說話謹(jǐn)慎是君子的修養(yǎng),搶先發(fā)言是小人的做派,話不在多,貴在精當(dāng);言不在快,貴在適時。
會說話的人,懂得先想好再說,不會說話的人,總是想到什么說什么,前者讓人尊敬,后者讓人討厭。
北宋有名的宰相富弼年輕時,曾代表國家去遼國辦事,遼國的大臣故意找麻煩:'你們宋朝就派個年輕人來談事情?'
富弼不急不慢地說:'我雖然年紀(jì)小,但代表的是我們宋朝的皇帝,你們?nèi)绻豢赐獗恚峙虏幌褚粋€大國該有的樣子。'
遼國皇帝請吃飯時,又故意說:'聽說你們中原人都很會寫詩?'富弼回答:'稍微會一點(diǎn),比不上你們國家的人會射箭。'
隨從不解問道:'大人為什么這么客氣?'富弼解釋,'爭嘴上輸贏容易惹麻煩,說話客氣才能顯出大國的樣子。'
談事情的時候,遼國想要土地,富弼嚴(yán)肅地說:'一寸土地都不能讓是我們國家的底線,如果因?yàn)檫@個打仗,我們宋朝有百萬軍隊隨時準(zhǔn)備。'
最后,遼國放棄了不合理的要求,富弼既保住了國家的面子,又避免了打仗,全靠說話有分寸。
會說話的人,知道什么時候該軟,什么時候該硬,正如古人云:'柔舌存而齒亡,剛言出而禍至。'
曾國藩教育家里人說:'話不要說太滿,事不要做太絕,'留點(diǎn)余地,既是給別人方便,也是給自己退路。
有些人總喜歡搶著說話,卻不知道話說多了容易出錯,有些人習(xí)慣直來直去,卻沒想到會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說話就像打仗,該堅持時一步不讓,該退讓時及時收手,知道分寸,才是真本事。
02.行有度
《道德經(jīng)》說:'大直若屈,大巧若拙。'
真正正直的人,看似知退讓,但真正聰明的人,看著很普通,做事知道分寸,才是真本事。
做事太強(qiáng)硬容易失敗,太軟弱又沒效果。該前進(jìn)時勇往直前,該后退時及時收手,這才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北宋有名的大臣范仲淹當(dāng)大官時,推行'慶歷新政',他知道改革不容易,就采取慢慢來的辦法。
先在小地方試驗(yàn),等有效果了再擴(kuò)大范圍,有人勸他動作快點(diǎn),他答道:'疾風(fēng)暴雨易傷禾苗,和風(fēng)細(xì)雨方能潤物。'
當(dāng)反對聲音很大時,他主動要求去地方工作,朋友覺得可惜,他卻說:'退一步海闊天空,來日方長。'
在地方工作時,他繼續(xù)推行新政,但方法更溫和,最后,很多改革措施,在他離開后反而保留了下來。
范仲淹的聰明在于,既堅持自己的想法,又知道變通,既有做事的決心,又明白進(jìn)退的分寸。
做事有分寸不是膽小怕事,而是知道輕重,就像老話說的:'過猶不及,恰到好處為上。'
明代思想家王陽明說:'知行合一,要在得中。'做事要把握分寸,既不能不及,也不能過頭。
有些人做事要么畏縮不前,要么魯莽冒進(jìn),都是因?yàn)椴欢?度'的重要。
《菜根譚》有言:'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jìn)步的根本。'
退讓不是軟弱,而是智慧;節(jié)制不是無能,而是修養(yǎng),懂得收放自如,方能行穩(wěn)致遠(yuǎn)。
行事有度的人,既不會一味逞強(qiáng),也不會處處示弱,他們知道什么時候該進(jìn),什么時候該退。
就像打拳一樣:出拳太猛容易失去平衡,收拳太急難以發(fā)力,張弛有度,才能立于不敗之地。
03.變有道
《易經(jīng)》有言:'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處境艱難就要懂得變通,變通才能突破困境,突破才能長久發(fā)展,死守舊路,終將走入死胡同。
固執(zhí)己見是愚者的堅持,隨機(jī)應(yīng)變才是智者的選擇,一根筋走到底的人,往往最先碰壁。
戰(zhàn)國時期,齊國大將田忌常與齊威王賽馬,田忌的馬匹稍遜一籌,屢戰(zhàn)屢敗,謀士孫臏觀察后獻(xiàn)計,
'用您的下等馬對大王的上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上等馬對中等馬。'田忌依計而行,最終兩勝一負(fù)。
同樣的馬匹,只是調(diào)整了出場順序,結(jié)果就截然不同。這不是取巧,而是智慧的變通。
有人質(zhì)疑孫臏耍詐,孫臏答:'賽馬如用兵,重在排兵布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是謂不智。'
田忌從此明白,實(shí)力不足時,與其硬拼,不如巧變,后來他帶兵打仗,也常用此道取勝。
變通不是放棄原則,而是換個方式實(shí)現(xiàn)目標(biāo),就像河流遇山石,繞行而非硬撞,終能匯入大海。
宋代大文豪蘇軾說:'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yuǎn)近高低各不同。'換個角度看問題,往往能發(fā)現(xiàn)新出路。
固執(zhí)的人只認(rèn)一條路,聰明的人總能找到第三條路,前者困死原地,后者行遍天下。
《菜根譚》云:'變通者存,固執(zhí)者亡。'世間萬物都在變化,人豈能一成不變。
商鞅變法時,有人反對說:'祖宗之法不可變,'商鞅反問:'治國如治病,病情變化,藥方豈能不變,'
變通不是朝三暮四,而是因時制宜,就像農(nóng)夫種地,要隨節(jié)氣變化調(diào)整農(nóng)事。
孔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君子處世,沒有固定不變的做法,只要合乎道義即可,這才是最高明的變通之道。
死守規(guī)矩是呆板,亂變無常是輕浮,真正的變通,是在原則與靈活間找到平衡。
就像竹子,主干挺直是它的原則,隨風(fēng)搖擺是它的靈活,剛?cè)岵?jì),方能長青不折。
人生路上,遇到阻礙時,不妨學(xué)學(xué)流水,前方無路就繞行,終能到達(dá)大海,變通不是妥協(xié),而是智慧的前行。
結(jié)語
《論語》有言:'君子不器。'
意思是,真正高明的人不會像器物那樣只有單一用途,他們懂得靈活變通,因時制宜。
人生在世,不能只會說話不會做事,也不能只知埋頭苦干不懂變通,偏執(zhí)一端,終難成事。
真正厲害的人,都懂得把握分寸,行動有章法;處世知變通,應(yīng)對有智慧。
言有尺,行有度,變有道——這三者兼?zhèn)洌侥苄蟹€(wěn)致遠(yuǎn),做人如此,何愁大事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