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
一,地緣政治學概念釋義
1,_ 中外學術界對地緣政治概念的爭議
《中國大百科全書》(地理卷)的定義;《辭?!返亩x;《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地理測繪氣象卷)的定義;《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的定義.
2,最早提出地緣政治概念的是瑞典學者契倫(RUDOLF KJELLEN)的定義;
3,_ "邊緣地帶論"的創(chuàng)始者斯派克曼(JOHN SPYKMAN)的定義;
4,_ 總結:地緣政治是在對國際上各種政治力量及其相互關系進行地理分析的基礎上,為維護國家安全制定的對外政策和戰(zhàn)略的一種理論,其內涵包括地緣政治關注和研究的對象是國際上各種政治力量及其相互關系;研究方法主要是地理分析;分析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安全.
5,_ 地緣政治與地理政治(Ceopolitik)和政治地理的關系;地緣政治與地緣關系,地緣戰(zhàn)略的關系.
二,地緣政治的研究對象,目的,主要內容及其特點
1,_ 地緣政治的研究對象是國際上各種政治力量及其相互關系.
2,_ 地緣政治的研究目的是判斷一國在國際上各種政治力量中所處的戰(zhàn)略態(tài)勢,為維護本國安全利益制定外交政策.
3,_ 地緣政治研究的主要內容:
第1,實力的地理基礎;
第2,實力的地理結構;
第3,實力間的利益關系.
4,地緣政治的主要特征:
第1,國際性:指地緣政治主要研究國際上各種政治力量的地理結構及其相互關系,正如斯派克曼所言:"地緣政治學的專門范圍在對外政策方面.";
第2,整體性:指國際社會是緊密聯系的整體,任何或加或地區(qū)實力的變化必然影響到整個區(qū)域乃至全球力量平衡;
第3,動態(tài)性:指"地緣政治區(qū)域并不是由恒定不變的地形所規(guī)定的地理區(qū)域,而是一方面由地理所決定,另一方面由實力中心的動態(tài)的轉移所決定的一些區(qū)域.——斯派克曼";
第4,政治性:指地緣政治是為一定階級,國家以及政治集團服務的,是一個國家對外政策的表現,因而具有強烈的政治性.
三,參考書目:
(德)拉采爾《政治地理學》1896年;
(瑞典)契倫《國家有機體》1901年版;
(英)杰弗里·帕克《二十世紀的西方地理政治思想》1992年,《地緣政治學-過去,現在和將來》2003年;
(美)A·T·馬漢《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890年;
(英)H·J·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和〈民主的理想和現實〉1919年;
(美)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和平地理學》1944年;
(美)索爾·科恩《分裂世界的地理與政治》1964年;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1993年;
(美)Z·布熱津斯基《運籌帷幄》1986年,《失去控制: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1993年,《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zhàn)略》1997年;
(美)約翰·柯林斯《大戰(zhàn)略》1978年;
(英)P·奧沙利文《地理政治論—國際間的競爭與合作》1991年;
(德)豪斯浩弗爾《太平洋地緣政治學》1942年;
(美)詹姆斯·多爾蒂,小羅伯特·普法爾茨格拉夫《爭論中的國際關系理論》1987年;
(意)G·杜黑《制空權》1950年;
劉雪蓮《地緣政治學》2002年.
內容
第一講:西方早期地緣政治學的起源與創(chuàng)立
一,西方早期地緣政治學起源于政治地理學
1,_ 政治地理學的產生:政治地理學最早產生于古希臘,原因有三:
(一)在不大的地理范圍內并存著多種多樣與各不相同的自然環(huán)境相聯系的社會政治生活方式,從而為學者的比較研究提供了現成的素材.前六世紀,古希臘學者赫卡托斯(Hecateus)曾描繪了一幅被劃分兩部分的世界地圖,一部分是歐洲;另一部分是亞洲和非洲.一個世紀以后,古希臘哲學家巴門里得(Parmenides)提出了把地球劃分為五個氣候帶的理論.亞理斯多德認為,希臘人所處的溫帶在政治權力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
(二)古希臘的思想家們也對一個國家具體的自然條件對其社會政治生活的不同影響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如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Thucydides)對城邦阿提卡的認識即是如此.亞理斯多德也認為,最好的城邦在其人口和土地面積方面都應該適中,理想國家還應該有一個理想地理位置,它必須處于溫帶.從軍事角度考慮,它應該是敵軍難以進入而居民卻容易外出的.
(三)后代人沒有古希臘那樣的開放觀念,所以,他們的理想國家一般都要建設在孤島之上,以杜絕外部世界腐化風氣的影響,如英國莫爾(T.More)的"烏托邦",意大利康泊內拉(T.Canpanella)的"太陽城"以及英國洛克(Locke)設想的國家都是如此.
2,古希臘人對政治地理學的研究在羅馬帝國時期得到了進一步發(fā)展.古羅馬地理學家斯特拉博(Strabo)把整個地球分成若干四邊形,其所謂"可居住地帶"即在四邊形的一個之內.而只有這片地區(qū)才具有政治地理學方面的意義,應該是地理學家關注的中心.
3,自西歐文藝復興之后,在政治地理學方面有較大影響的理論家是法國讓.博丹(J.Bodin)和孟德斯鳩(Montesquieu).博丹明確指出,氣候和地理等自然條件與國家政體之間存在著直接的聯系.孟德斯鳩把自然條件與一個社會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經濟生活等等結合起來,稱之為"法的精神",并以此作為他的政治學研究的主題.為此,孟德斯鳩被認為是"地理決定論"的代表人物.
4,在孟德斯鳩之后,還有不少學者試圖對社會政治現象提出地理學,或者廣而言之,自然環(huán)境方面的解釋.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A·Toynbee)提出的"挑戰(zhàn)—應戰(zhàn)"的文明發(fā)展模式當中,自然環(huán)境就囊括了他所列舉出的5種挑戰(zhàn)性刺激因素中的兩個方面,即那種氣候,地勢和土壤條件惡劣的地區(qū)以及需要通過勘探,開墾和發(fā)展才能把荒野變成良田的地區(qū)都可能刺激文明的發(fā)展.
5,在其他的三種"刺激性因素"(來自某一外國的挑戰(zhàn),來自外部的不斷增加的壓力,懲罰的刺激)當中,前兩者也是與政治地理學分不開的.由此也可看出湯因比的歷史觀中環(huán)境因素所占據的重要地位了.
6,強調自然環(huán)境因素對政治—歷史進程的影響作用的另一位知名的近代學者是美國歷史學家弗里德里克·杰克遜·特納(Frederick Jackson Turner).1893年,特納在美國歷史協(xié)會上發(fā)表了一篇題為《邊疆在美國歷史上的意義》的演說,后來又出版了《美國歷史上的邊疆》一書.
7,特納的理論被其他的學者加以演繹和闡發(fā),并由此形成了美國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社會科學領域中的所謂"邊疆學派",這些學派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用"邊疆"的存在及其作用來解釋美國長期以來的經濟發(fā)展和政治穩(wěn)定."邊疆學說"在美國有十分廣泛的影響,從肯尼迪提出的"新邊疆計劃"到里根政府時期的"高邊疆政策",都可以看出"邊疆"思想的痕跡.
"高邊疆"一詞最初由格雷厄姆中將于1980年提出.所謂"高邊疆"就是太空領域,指歷史上對于開拓國家邊疆具有獨特情結的美國,應該對地球的外層空間進行新的開拓,從而使得太空領域成為美國新的邊疆.
8,在歐洲的傳統(tǒng)思想當中,無論是古希臘人還是古羅馬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缺陷.他們在國家間的關系問題上都沒有較大的建樹.自然,他們也就不會更多地考慮地理環(huán)境對于國際關系的影響,這是政治地理學的研究長期以來更多局限于國內政治問題的一個主要原因.這種情況到19世紀才有所改變,而正是這種改變導致了西方地緣政治學的誕生.
9,這個變化的產生自然有其歷史和文化發(fā)展的深刻背景,那就是自近代以來科技革命所帶來的人類活動空間的擴展,人類交往范圍的擴大以及隨之而來的國際聯系和國際沖突在規(guī)模和程度方面的急速增加.這一切為人們從一種全球的視野來探討國家間的關系乃至人類歷史的進程提供了素材;而哲學,歷史學,自然史學以及地理學的發(fā)展,則為這樣的探討提供了理論上的基礎.
10,西方地緣政治學首先誕生在德國.1795年,德國哲學家康德曾在他的《論永久和平》一書中提出了一種世界政府的設想.亞利山大·洪堡就是18-19世紀世界上最偉大的自然史學家和探險家之一.他以其廣博的自然史知識與德國的卡爾·里特爾一道創(chuàng)立了從一開始就帶有濃厚的人文色彩和整體論思想的德國的地理學學派.洪保和里特爾強調自然界的統(tǒng)一性,強調人,國家與其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11,里特爾從1822年到1859年連續(xù)發(fā)表的19卷本巨著《地理學及其與自然和人類歷史的關系》所闡釋的主題.由洪堡和里特爾所開創(chuàng)的德國地理學派在兩個方面為后世的地緣政治學的發(fā)展奠定了方法論的基礎.
12,首先就是這個學派強調人類生活單間的整體性以及地理學的人文色彩,其次由于它既強調地理研究中的整體性,又強調它的區(qū)域性,從而為后人對各地域的比較研究提供前提.
13,地緣政治學的真正的創(chuàng)始人,則是德國地理學家弗里德里西·拉采爾.他秉承了洪堡和里特爾的地理學思想,相信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以及環(huán)境與人類社會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接受了當時非常滸的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思想以及這種思想所反映的生存競爭,適者生存的哲學觀念.1897年,拉采爾發(fā)表了《地理政治學》一書;正是他提出了地緣政治學其他概念框架—雖然他自己尚未使用"地緣政治學'一詞.并且明確地把國家與其自然環(huán)境的關系作為這本著作的主題.
14,他認為國家乃是一個空間性的有機體,因而,與自然界的所有有機體一樣,它必然地具有必須適應于它所生存的環(huán)境的一面,又必須具有不斷生長發(fā)育,在激烈的競爭當中求得自己的生存的一面.衡量一個國家政治成就,也就相應的具有兩個方面的標準,即第一,看它是否能夠成功地適應它自己所處的地理環(huán)境;第二,作為一個"空間有機體",看它是否能夠通過不斷的領土擴張而增強自身的力量.
15,拉澤爾據此還提出了后來在德國被廣泛作用的"生存空間"的概念,用以指一個國家的健全發(fā)展所需要的地理條件."國家的疆域不可能是永久不變的,因為國家是一個活著的有機體,因而不可能被壓制于生硬的界限之內.國家的形式和力量依賴于它的居民,而它的外向性的運動則體現為其所占有領土的收縮或者擴張.
16,在當時的德國,這一理論倍受青睞.因為它不僅把當時思想界最為流行的達爾文進化論,英國哲學家斯賓塞的社會有機體論以及傳統(tǒng)的德國哲學和地理學融為一體,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應和了當時在德國已經逐步滋生的民族主義和強權主義思潮.
17,最先對拉采爾的地緣政治學思想作出積極反應的是瑞典人魯道夫·契倫是一位徹底的國家有機體論者.契倫于1901年出版了《國家有機體》一書,就是在這本書中,他首創(chuàng)了"地緣政治學"這一術語.他建立一種全新的國家理論—國家的有機體論.契倫提出了有關國家的5個重要的變量:地緣政治,經濟政治,人口政治,社會政治和法律政治.
18,由于國家是一種空間的有機體,因而疆土就是國家生存至關重要的一個因素.富于生命力卻又空間有限的國家以殖民,兼并乃至征服的方式擴展其疆土是一種絕對的政治規(guī)律.因此他提出了建立一個以德國為中心的中歐與斯堪的納維亞國家的邦聯的設想,這個邦聯將分別以頓克爾克,里加,漢堡和巴格達作為它的四角,囊括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19,到20世紀初,地緣政治學在德國就已經初具規(guī)模,在其他國家,像美國,英國和法國也都出現了各不相同的地緣政治理論.戰(zhàn)后隨著這些理論的進一步綜合,使地緣政治學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
第二講:西方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理論及其流派(戰(zhàn)前和二戰(zhàn)時期)
一,馬漢與海權論
馬漢(1840-1914)美國歷史上著名的戰(zhàn)略家和航海史學家.1890年,其發(fā)表《1660-1783年間海權對歷史的影響》一書,,系統(tǒng)提出了海權理論.此書與后來出版的《1793-1818年間海權對法國革命和帝國的影響》及《納爾遜生平-英國制海權的化身》一起構成了其海權理論三部曲.
馬漢的海權論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強調民間商業(yè)航海及海軍軍事活動與國際政治間的聯系;二是規(guī)定一系列指導美國海軍戰(zhàn)略決策的理論基礎.即通過歷史上海軍行動對海洋政治的控制與一支強大海軍對于大國外交政策影響這兩者之間關系加以考察.
關于民間商業(yè)航海及海軍軍事活動與國際政治間的聯系,馬漢提出海軍體系,運輸體系和駐泊體系構成其海權論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馬漢提出了影響國家海權的六個基本條件,即地理位置,自然結構(地形),疆域,人口,民族性格和政治制度;關于對美國海軍戰(zhàn)略決策的理論的研究,1911年,馬漢出版了《海軍戰(zhàn)略—與陸戰(zhàn)原則的對比》一書,集中論述了海軍戰(zhàn)略原則和路線.集中海上優(yōu)勢兵力摧毀敵人有生力量,并給予毀滅性打擊,是馬漢海權戰(zhàn)略理論的基礎.
從全球來看,馬漢認為,以巴拿馬和蘇伊士運河為界的北部陸半球因其活躍的貿易和政治活動,是世界力量的中心.其中亞洲特別是北緯30-40度之間從中國到地中海的廣闊地帶,他稱為"爭執(zhí)中的和可爭執(zhí)中的中間地帶",屬于地緣政治上的無人區(qū),一直是俄國和各海權國家爭奪的焦點.此外,馬漢認為美國處于兩大樣之間,傳統(tǒng)上把美國和歐洲分割開來的地緣政治觀點已經過時,美國具有發(fā)展海上力量的獨特優(yōu)勢,應介入歐洲大陸的內部事務.其理論對美國海軍戰(zhàn)略的制訂具有重大的影響.
二,麥金德與陸權論
麥金德(1861-1947)英國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戰(zhàn)略家.其基本觀念"是人而不是自然在行動,但自然在很大程度上行使著控制權."1904年,其發(fā)表《歷史中的地理學樞紐》一文,首次系統(tǒng)闡述了其地緣政治學理論.這一理論,雖經其多次修改,但其核心卻始終如一.
1919年,麥金德發(fā)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一文.在這部書中,他進一步闡述了"大陸心臟學說",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樞紐地帶"的地理范圍被進一步擴大了,囊括了東歐和西伯利亞,麥金德稱為"心臟地帶";其次,包括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大陸板快被麥金德稱為"世界島".在這里他提出了著名論斷:"誰統(tǒng)治了東歐,就統(tǒng)治了心臟地帶;誰統(tǒng)治了心臟地帶,就統(tǒng)治了世界島;誰統(tǒng)治了世界島,就統(tǒng)治了整個世界."
1919年,麥金德發(fā)表《民主的理想與現實》一文.在這部書中,他進一步闡述了"大陸心臟學說",并提出了一系列新概念.首先,"樞紐地帶"的地理范圍被進一步擴大了,囊括了東歐和西伯利亞,麥金德稱為"心臟地帶";其次,包括亞洲,歐洲和非洲的大陸板快被麥金德稱為"世界島".在這里他提出了著名論斷:"誰統(tǒng)治了東歐,就統(tǒng)治了心臟地帶;誰統(tǒng)治了心臟地帶,就統(tǒng)治了世界島;誰統(tǒng)治了世界島,就統(tǒng)治了整個世界."
麥金德的世界史的地理觀,就是認為世界史從根本上來說,就是陸上國家與海上國家反復斗爭的歷史,而陸上力量的中心即所謂"歷史中的地理學樞紐",則是歐亞大陸的中央地帶.麥金德認為,歐亞大陸中部平坦的大草原曾經便利了蒙古人對歐洲的入侵,而十字軍東征,則被麥金德作為是歐洲人對亞歐大陸中心的第一次攻擊.麥金德提出,在哥倫布時代,這種大陸與海洋的對抗對于海洋一方有利;然而,隨著一個世紀以來,交通運輸系統(tǒng)和武器系統(tǒng)的發(fā)展變化,力量對比已經開始向大陸一方傾斜.
二戰(zhàn)時期,麥金德對其理論做了進一步修改,并且提出了"大陸心臟學說"的第三種版本.其觀點主要反映在1943年發(fā)表的《環(huán)型的世界與贏得和平》一文.麥金德首先再次對"心臟地帶"的范圍加以修正,使之與蘇聯版圖完全重合.其次,他首次提出"陸間大洋"的概念,就是北大西洋.麥金德認為這是在"心臟地帶"之外,能夠在經濟上和戰(zhàn)略上維持強大的政治權力的地區(qū),并被其稱之為"我的第二個地理學概念".此外,他還認為"樞紐地帶"不再是便于運動的地區(qū),而是建立在人口,資源和內部聯系基礎上的"力量堡壘",這就大大降低了亞歐大陸東北部邊緣及其內部沙漠和荒原地帶的重要性.
幾乎同時,在歐洲和美國,出現了不少與麥金德"大陸心臟學說"相似的地緣政治理論其中較著名的是英國費爾格雷夫和美國人斯派克曼.其與麥金德理論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他們都將陸上力量與海上力量的對抗視為世界歷史的主題.
三,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理論
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最有影響的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是斯皮克曼.他認為世界上存在著三大力量中心: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地區(qū),歐洲沿海地區(qū)和東亞沿海地區(qū)(后兩個地帶被他稱為所謂的"內新月地帶"),對于世界主導權的爭奪就表現為包括南北美洲大陸的西半球和包括心臟與邊緣地帶的歐亞大陸的戰(zhàn)略性對抗.
斯皮克曼認為,在歐亞大陸上,并不是"心臟地帶"反而是"邊緣地帶"構成對海上力量的主要威脅,"上個世紀舊世界政治的一個基本格局就是海上通道周圍的英國海上力量與試圖沖破其周圍的包圍圈的俄國陸上力量的對抗".
并且他提出了一個對麥金德的上述著名命題的修正:"如果說在舊世界的權力政治中有一個公式的話,就是誰控制了邊緣地帶,誰就控制了歐亞大陸;誰控制了歐亞大陸,誰就控制了世界的命運. "
斯皮克曼理論的實際含義就是,德國與日本的結盟意味著這兩個國家有可能控制上述三個世界力量中心進而控制整個世界.面臨著這樣一種情勢,美國要保證自己的實力地位,就只能與英國結成戰(zhàn)略同盟.由于三大力量中心的理論,以及俄國與英國在歐亞大陸的邊緣的爭斗的理論構成了斯皮克曼地緣政治學的基調,因而在他對戰(zhàn)后世界格局的設想中,由美國主導的三大力量的平衡就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根本保證.
與此相適應,斯皮克曼也不贊成徹底消滅德國和日本的實力,這兩個國家應該成為制約俄國爭奪歐亞大陸邊緣地帶的企圖的重要力量.為了有效地遏制俄國的擴張傾向,美國還必須在"邊緣地帶"保持優(yōu)勢的軍事存在---這些觀點成了戰(zhàn)后的杜魯門主義直接的理論先導.
五,豪斯霍夫與德國地緣政治學
1,_ 豪斯霍夫與德國地緣政治學的淵源:首先,一戰(zhàn)后德國地緣政治環(huán)境為豪斯霍夫與德國地緣政治學的產生提供了政治背景;其次,麥金德"大陸心臟學說"為其提供了理論來源;最后,拉采爾關于"生存空間"理論與國家有機體學說,為其提供了思想基礎.
2,_ 豪斯霍夫與德國地緣政治學的基本內容:第一,國家的生命力就在于對生存空間的不斷擴張的能力;第二,地緣政治學體現了對世界歷史的地理學解釋,世界史就是國家間的征服史.國家在政治上的生長完全是由其地理環(huán)境條件所決定,是作為一種有機體存在的國家與這個國家賦予了人格特征的地理環(huán)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因此,種族與土地具有一種密不可分的聯系,即一種國家的天然疆界與持續(xù)的領土擴張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
3,_ 以豪斯霍夫為代表的德國地緣政治學家闡發(fā)了一整套為納粹德國侵略擴張政策服務的理論體系.首先是關于"泛區(qū)"的思想,即在"空間中尋求其存在的超民族的全球性思想".其次,在不同場合,德國地緣政治學家提出了三個或四個"泛區(qū)",即泛美地區(qū),泛東亞地區(qū)和泛俄羅斯地區(qū),這幾個泛區(qū)將分別美國,德國和日本所主導.
最后,一種新的世界秩序將來自于這些泛區(qū)之間的力量平衡.因此,此一時期德國地緣政治學已完全變?yōu)榧{粹德國侵略擴張的工具,失去了任何意義上的科學性.地緣政治學在戰(zhàn)后也被當成是擴張主義的代名詞,但把納粹德國的暴行歸罪于地緣政治學則是不公平的.
六,杜黑與制空權理論
杜黑(1869-1930),意大利空軍戰(zhàn)略理論家,制空權理論的創(chuàng)始人.1909年軍用飛機在美國剛剛投入使用,杜黑即意識到"天空即將成為戰(zhàn)場".1921年,他發(fā)表《制空權》一書,系統(tǒng)論述了其空權思想.杜黑認為由于陸上力量只限于陸地,海上力量限于海面,而空中力量不僅可以制陸,制海,還可以制空,因此,在未來戰(zhàn)爭中誰控制天空并取得空戰(zhàn)勝利,誰就能贏得戰(zhàn)爭勝利.
其主要內容為一,空戰(zhàn)改變了以往的戰(zhàn)爭模式,使過去的平面戰(zhàn)爭演變?yōu)榱Ⅲw戰(zhàn)爭;二,獨立空軍就可以贏得戰(zhàn)爭勝利,如何加強空軍建設是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三,掌握制空權是空戰(zhàn)和戰(zhàn)爭勝利的關鍵;四,奪取制空權后,空戰(zhàn)目標就是轟炸和平居民和中心城市,戰(zhàn)爭將是短暫的.但是,杜黑的理論也具有較大的局限性.
美國戰(zhàn)略地理學家塞維爾斯基(1894-1974)發(fā)展了杜黑的空權論.
他在1950出版的《空軍:生存的關鍵》一書中提出了航天理論和北極中心思想.塞維爾斯基認為,北極由于是美蘇空中力量控制范圍的重疊區(qū),因而可能成為未來空權爭奪的焦點.誰控制北極誰就控制地球.其航天理論成為后來高邊疆戰(zhàn)略的理論先導,由此,對空權的爭奪從表層空間延伸到外層空間并成為當今大國謀求空中優(yōu)勢的主導方面.
第四講:戰(zhàn)后西方地緣政治學的發(fā)展與演變
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理論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的德國發(fā)展到了極端狀態(tài).納粹德國的覆滅,不僅意味著帶有濃厚的地理決定論色彩的舊地緣政治學的終結,而且也標志著地緣政治研究的中心如同社會科學的其它領域一樣,從歐洲轉到了美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的西方地緣政治學對于傳統(tǒng)的舊地緣政治學而言,既有繼承的一面,也有批判和發(fā)展的一面.前者表現在傳統(tǒng)地緣政治學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乃至于某些思維方式仍然被人們所使用;而后者則體現為在對環(huán)境因素的考察中,地理決定論的色彩越來越少,與此同時,地緣政治學家也開始注意到了環(huán)境作用于人類政治行為的途徑和方式的多樣性,此外,地緣政治研究中舊的,帶有濃厚的社會達爾文主義色彩的對立與沖突的邏輯也開始逐步讓位于多元主義的,相互合作的邏輯.
在戰(zhàn)后20多年的時間內,地緣政治學在西方可算是"盛極而衰",這一時期為數不多的研究也主要是限于對舊地緣政治理論中的一些概念和論點的評論與爭辯,并沒有太多新理論建樹.理論上的轉折發(fā)生在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當時又是一個世界政治格局的大轉變時期.而西方的地緣政治理論也因此贏來了一個新的世界,這個世界對于西方而言的地緣政治含 義需要再次予以重新考慮,西方地緣政治的理論研究又再次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潮.
戰(zhàn)后初期的西方地緣政治學事實上是以對所謂的地理"樞紐"或者"心臟地帶"的討論而拉開序幕的,替代原先的陸上力量與海上力量的沖突的,是新出現的分別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的對立和沖突.美國地理學家魏格納在1949年發(fā)表的《大陸腹地的重歸》一書中提出,蘇聯和美國戰(zhàn)略中心地帶的北遷過程使得這兩個國家之間產生了一種新的政治-地理關系,這兩個地區(qū)業(yè)已成為當今世界的心臟地帶,它們都"緊靠著極地附近的兩側而且彼此命運攸關".
另一位美國地緣政治學家胡森(D.J.Hooson)也認為,從蘇聯的自然資源,人口,農業(yè)潛力和工業(yè)增長速度來看,這個國家作為一個對西方而言難以對付的世界大國的跡象已經確定無疑地表露出來.而且,隨著西伯利亞地區(qū)的迅速開發(fā),蘇聯的經濟重心會逐漸基本東移,這對于蘇聯自身和整個中亞地區(qū)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整個50年代,絕大多數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地緣政治學家都用一種充滿了敵視和恐懼的眼光注視著歐亞大陸,他們相信,西方人關于"歐亞大陸中在地理上令人迷醉的圣地,已經由于這里正在成為世界共產主義的基座而得到證明,如今這個基座控制了從易北河到南海的廣大地域".
進入60年代之后,兩極對立的僵硬的國際政治格局開始出現了松動.科恩就是較先把這種變化引入自己的理論體系并且對之表示歡迎的地緣政治學家.科恩反對沒有任何回旋余地的僵硬的兩極對立模式,提出了多級世界理論,認為地區(qū)化的趨勢對于世界的穩(wěn)定來說是一種值得慶幸的趨勢.在科恩提出的反映這種趨勢的區(qū)域性質世界圖景當中,他采用了兩個不同的劃分標準,即用所謂的地理戰(zhàn)略性地區(qū)和地理政治性地區(qū)來對世界進行不同角度的劃分.
科恩認為,在這個區(qū)域化的世界圖景中,喬治·凱南所提出并且為西方國家普遍接受的遏制政策是沒有意義的,也不是現實的,心臟地帶-邊緣地帶的對立的思想已經使西方世界成為在全球范圍內與蘇聯對抗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犧牲品.在未來的世界中,美國所追求的目標不應該是征服與對抗,而只能是和平共存.
科恩的研究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把多元性引入了地緣政治領域,從此以后,不同角度的地區(qū)化研究成為西方地緣政治學的一個熱點問題,包括哈斯,多伊奇和埃茨歐尼等美國著名的國際政治理論家都對地區(qū)一體化進行過研究.
在這個方面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康托利和斯皮格爾的觀點.在他們看來,整個世界可以被劃分為彼此疊加的三個層次的等級體系:美國,蘇聯和中國構成所謂的"主導體系",它們是真正具有世界意義的國際行為主體;拉丁美洲,西部非洲,中東,西歐和東南亞則被合起來稱為"從屬體系",它們中的每一個都受到四個相互關聯的模式變量,即內聚力水平,通訊網絡,實力水平和關系結構的影響,形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系統(tǒng);第三個層次則是所謂的內政體系,也就是每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如果對這個三層次國際體系進行下一步的劃分,還會發(fā)現存在著一種所謂的"介入體系",它反映了大國通過組織行動機構在其自身區(qū)域之外的活動范圍
到70年代,西方地緣政治學中出現了更多新的特征,這些新特征的產生與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后行為主義革命的發(fā)生以及諸多新的問題,如生態(tài),能源,環(huán)境和發(fā)展問題等等在國際政治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上升有著密切的聯系.
較早反映了這樣新的研究方向的人是美國的哈維.哈維著重考察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地緣政治過程,提示了資本的空間聚集而造成的財富與權力的斂聚效應.認為正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導致了這個以貧富分化作為基本特征的分裂的世界的出現.哈維強調,只有用各種共同合作的社會結構來取代資本主義,才能使這個分裂的世界得以重新彌合.
美國學者沃倫斯坦(Wallerstein)的"世界體系論"則進一步系統(tǒng)的考察了哈維的理論.所謂"世界體系",就是把整個世界看作是一個由"中心"與"邊緣"地區(qū)構成的整體.前者包括歐洲與北美,它的形成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并且成為世界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力量的中心.在"中心"地區(qū)的四周,那些資本主義經濟發(fā)展較為遲緩的國家和地區(qū)即形成了"邊緣"和"半邊緣"地帶."中心"與"邊緣"由統(tǒng)一的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聯成了一個整體,"中心"地帶的持續(xù)發(fā)展依賴于對"邊緣"地帶的剝削與奴役,這成為近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邏輯.
沃倫斯坦的理論自然而然地在西方國家遭致不少的抨擊,但也有人對這一理論的地緣政治含義做出了高度的評價,美國人泰勒就認為:"沃倫斯坦對世界經濟的探討,為地理學家們重新回到全球性分析提供了機會,而沒有對麥金德加以任何仿效.如果說麥金德指出了東西之間的對抗以及心臟地帶內部的對抗的話,那么沃倫斯坦的探討方法則是把南北對抗放到了世界舞臺的中央."
強調對于南方國家的關注隨著1980年《勃蘭特報告》(《南方-北方:一項尋求生存的計劃》)的發(fā)表而達到了一個高潮.人們顯然反對把世界劃分成兩個陣營的簡單看法.……總的來說,"北方"和"南方"基本上是"富國"和"窮國","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同義語,雖然哪一方都不是一個整齊劃一的集團."
70年代以后西方地緣政治學發(fā)展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其研究的視野有了較大的擴展,除發(fā)展問題外,環(huán)境,生態(tài)和能源等等問題也都成為地緣政治學家的考察對象,這就導致了所謂的"廣義地緣政治學"的誕生.這種地緣政治學認為,一個國家力量的基礎,在于它的自然,社會,物質和精神資源的總和,正是這種綜合的力量構成了國家的行為基礎.這種觀點的代表人物是法國地緣政治學家皮埃爾·伽洛瓦.伽洛瓦認為,戰(zhàn)后科學技術的巨大發(fā)展已經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改變了地緣政治的要素結構.在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要素如國家的地理位置與幅員,地形與氣候,人口與資源等等之外又加入一些新的因素,而這些因素足以徹底改變人們對于國家力量的傳統(tǒng)的看法.
八十年代末,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極大地改變了戰(zhàn)后地緣政治的基本格局,從而為地緣政治學家提供了新機會.然而,西方地緣政治學的新發(fā)展并不表明從麥金德以來的地緣政治學傳統(tǒng)就失去市場,大陸與海洋的沖突再次成為不少地緣政治學家的課題.美國政治學家和國際關系理論家亨廷頓提出"文明沖突論",將所謂"文明的沖突"代替了"地緣政治",其提出的"文明斷層線"與傳統(tǒng)地緣政治學有著驚人的相似.
1993年6月6日,亨廷頓首先在《紐約時報》上發(fā)表題為《未來的文明沖突就是西方同其他地方的沖突》一文,提出了"文明沖突論".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對國際政治的演變及特征作了獨特的分析論述,提出了認識冷戰(zhàn)后政治的全新思路.概括起來,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的整個理論體系構架由兩個立論支點支撐,其一是"文明"將取代"意識形態(tài)"的地位,上升到國際政治領域的中心地位;其二是"沖突"仍將是冷戰(zhàn)結束后國際政治舞臺的主旋律.
亨廷頓認為目前世界上存在著八種文明,即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教文明,印度教文明,東方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非洲文明.正是這不同的文明導致了世界上的一切沖突,文明才是沖突的主要根源.
第五講:二戰(zhàn)后西方地緣政治學發(fā)展的特征分析
首先,從理論的學科基礎上看,戰(zhàn)后的地緣政治學實現了從生物進化論到生態(tài)學與系統(tǒng)論的思想轉變.
其次,從理論的現實依據上看,戰(zhàn)后的地緣政治學實現了從一國中心論到世界多極論的轉變.
再次,從研究內容上看,戰(zhàn)后的地緣政治學實現了從地理決定一元論到世界發(fā)展多元論的擴展.
最后,從戰(zhàn)略導向上看,戰(zhàn)后的地緣政治學實現了從對抗到合作的轉變.
戰(zhàn)后地緣政治學研究重心轉變的原因分析
戰(zhàn)后的地緣政治學較之傳統(tǒng)的地緣政治學,無論從研究內容,還是從戰(zhàn)略導向上都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現代的地緣政治學正日益進步,日益走向科學化.與二戰(zhàn)時德國的地緣戰(zhàn)略的牽連不無關系,但更深層的原因卻是戰(zhàn)后科學技術,軍事技術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的迅猛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