玦和玨,同音,念jué。
玦,是一種玉器形制。而玨,則是對玉器進(jìn)行計量的量詞。
是新石器時代的典型玉器,也是迄今所見最古老的裝飾玉器,特點是環(huán)形,有缺口?!栋谆⑼ā氛f:“玦,環(huán)之不周也?!薄稄V雅》說:“如環(huán),缺而不連。”
玦在紅山文化早期多為璧形、扁體、柱體、珠形、環(huán)形,中期出現(xiàn)獸首豬龍玦(又稱'玉豬龍'),后期演變出異形玦。
玉玦,新石器時代興隆洼文化(公元前6200—前5200年),徑4.1cm,孔徑1.5cm,厚0.7cm。故宮博物館藏。
管形玉玦,阜新查海遺址出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玉鳥形玦,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那日斯臺遺址出土,巴林右旗博物館藏。
玉鳥形玦,出現(xiàn)在《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五集中。
玉獸形玦,高15.4cm,寬10.5cm,厚4.5cm。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故宮博物館藏。
紅山文化異形玦
新石器時代的查海文化、興隆洼文化、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崧澤文化及河姆渡文化出土的文物中也有很多玉玦。玦在西周、春秋時期的墓葬中多有發(fā)現(xiàn),主要用作佩玉。
玉玦從新石器時代一直流傳到漢代,魏晉之后便少見了。
玉玦的用途
學(xué)界說法很多,主流認(rèn)為用作佩飾,其他如:耳飾、貨幣、用于射箭,多有爭議。以下只說作為佩飾的含義。
玦,通“決”,有決斷、拒絕、決絕的意思。
《史記·項羽本紀(jì)》:“范增數(shù)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傍欓T宴”中,范增舉起玉玦示意項羽殺死劉邦。
《荀子·大略》中有記載:“聘人以珪,問士以壁,召人以瑗,絕人以玦,反絕以環(huán)?!币垣i贈人,以示決斷。《廣韻》所言:“玦如環(huán)而有缺,逐臣待命于境,賜環(huán)則返,賜玦則絕,義取訣。”君王賜臣以玦,則是流放。
也有佩戴者決斷有品格的意思。
《白虎通》中說:“君子能決斷則佩玦?!薄肚f子》中說:“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斷?!?/p>
玨,是對玉器進(jìn)行計量的量詞,常見于先秦文獻(xiàn)。《說文解字》中解釋:“ 二玉相合為一玨”。玨指兩件玉器, 但它只能修飾籠統(tǒng)而言 的“ 玉”,不能直接修飾具體的器物,當(dāng)提到的玉器為雙數(shù)時,就通過“玨”的倍數(shù)來表示。
在東周時期, “ 玨” 還可能用來表示由“成形對開” 和“ 對開成形” 法制成的,在器形和玉料上均相同或非常接近的一對玉器。
玉虎形璜(春秋晚期)
長4.6厘米,厚0.4厘米,1978年河南省淅川縣下寺一號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
參考文獻(xiàn):
《淺析紅山文化玉玦在器型上的分類》辛學(xué)飛
《釋玨——論商周時期玉器的計量單位》孫慶偉
《玉器收藏鑒賞圖鑒》 收藏家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