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十二
女
初診日期:2006年10月11日
主訴:心慌頭暈乏力12年。
現(xiàn)病史:12年前因過度勞累出現(xiàn)心慌,頭暈,極易疲勞,幾乎不能勞作,10余年來痛苦異常,納食減少,難入睡,易驚醒,大便中伴不消化食物,小便正常,怕冷,口不干,喜溫飲,雙膝獨涼,全身汗多,胃脘進食后堵塞感。舌淡暗,苔薄白,脈沉遲。
P:46~54次/分。檢查:省人民醫(yī)院24小時動態(tài)心電圖:①顯著竇性心動過緩(夜間睡眠時);②短暫竇性停搏;③并行性偶發(fā)房性期前收縮,部分呈速發(fā)及短降房速;④偶發(fā)單源室性期前收縮。
中醫(yī)診斷:太少陰虛寒(心悸)。
西醫(yī)診斷:????
治法;溫養(yǎng)中土。
處方:桂附理中加生龍牡;熟附子30 g、干姜40 g、炙甘草50 g、紅參10 g(另燉兌入)、生龍牡各30 g、白術(shù)45 g、紫油桂3 g(沖)。
二診:2006年10月18日
癥狀:藥后心慌略減輕,頭暈間作,口干,咽干明顯,喜溫飲,怕冷,汗多減少,大便略干,需多食水果,無力排,尖干末爛,食欲大增,食量不多,乏力神疲,膝關(guān)節(jié)上樓梯輕痛,舌脈如前。
證型:同前。
處方:人參四逆合來復(fù)湯。7 劑。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紅參10g(另燉兌入)、山萸肉15g、砂仁10g(姜汁炒)、紫油桂6g(小米吞服)、桂枝30 g、白芷5 g(后下5分)、生姜75g、大棗120g、蔥白3段。
按語:初診從三陰統(tǒng)于太陰入手,藥后胃納增強,胃氣恢復(fù),精微物質(zhì)的轉(zhuǎn)化增強,汗亦減少,說明營衛(wèi)調(diào)和力增強,但主癥緩解不明顯,口干喜溫飲,大便尖干末爛,無力排,神疲,乏力,膝上樓梯痛,說明坎中真陽仍被寒邪壓抑,此時以少陰陽微顯著,故以四逆湯為主,并加桂枝、姜棗、蔥白、芷、溫通心陽開心竅。
三診:2006年11月8日。
癥狀:上藥三劑后出現(xiàn)全身散在皮診,患者自行將一劑藥分作3日服,頭暈未再出現(xiàn),心慌、怕冷好轉(zhuǎn),大便日1解,成形,順暢。舌暗紅,苔薄白。脈象:
左 | | 寸 | 關(guān) | 尺 |
| 浮 | 無 | 脈體寬,指下滑略弦 | 無 |
| 中 | 無 | | |
| 沉 | 無 | 無 | 指下1/3,脈體寬 |
右 | | | | |
| 浮 | 無 | 弦滑 | 無 |
| 中 | 無 | 無 | 指下1/4 |
| 沉 | 無 | 無 | 不過指 |
證型:同前。
處方:四逆合麻附細。
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麻黃10g、細辛30g(后下15分)、蔥白10根。
按語:經(jīng)前二診治療,元精元陽較前明顯增強,遲脈已消失,皮疹顯現(xiàn)說明元氣此階段有能力托透深伏之寒邪,故用四逆溫益元陽,麻附細加強托透寒邪。
四診:2006年11月27日。
癥狀:藥后2劑全身皮疹已消,心率穩(wěn)定在52~62次/分,稍食油膩食物則覺難以消化,胃脘部悶脹,大便正常,膝關(guān)節(jié)不痛,舌如前,左手脈已在指下,右手脈體窄,滑如豆。
證型:同前。
處方;熟附子50g、干姜60g、炙甘草70g、砂仁10g、每2日1劑。
按語:病情已進一步趨愈,守方。
五診:2006年12月22日。
癥狀:不適癥狀基本消失,過勞后需長時間休息,舌淡紅,苔白,左尺脈沉,關(guān)縱向滑,右關(guān)尺略有搏指之象。
證型:同前。
處方:上方加北芪、茯苓、生龍牡善后,每3日一劑。
按語:患者年近六旬,過勞后心氣不足之象明顯,四診后經(jīng)脈已經(jīng)疏通,宜緩治,四逆守方加北芪,運大氣,云苓利水助心陽,生龍牡斂降助方中氣機升降有序,同時可達到藏神納魄之功,使元氣含舍元神,更好地生精,精氣神一體以求達到精神內(nèi)守,真氣從之。當(dāng)然這其中需患者心性的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