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 格總在人間 的第234篇原創(chuàng)
我原來有一個客戶,生產一種工業(yè)用的涂料,產品過硬人也會來事,跟當地許多工廠客戶合作得很好,生意越做越大。
那幾年正好是工廠效益紅火的時候,他覺得自己的涂料賣太便宜,錢都讓工廠賺走了,所以沒有繼續(xù)拓展市場,而是選擇了租廠房引進生產線,開始自己辦廠。
說白了,就是搶自己客戶的生意。
等他把工廠的技術和經營搞得七七八八,這行開始不怎么掙錢了,于是沒辦法,只好關掉工廠重操舊業(yè)。
你猜怎么著?
沒錯,原來的老客戶紛紛拋棄了他,他不得不放棄掉自己的涂料老本行。
是啊,這太正常了,難道再把你養(yǎng)活好了,又開廠子來和我們競爭嗎?
這樣的事還真不是個例。
我還認識一些規(guī)模挺大的工程承包商,轉型做項目投資,成功率也都很低。
他們的想法其實和上面那位客戶一樣,覺得辛辛苦苦給你們投資方打工,掙幾個工程款太不劃算,還不如自己轉型也做投資,項目做好了,十年二十年地穩(wěn)賺收益不好嗎?
結果等他們真正轉型之后,才發(fā)現投資和工程根本就是兩回事。
不光如此,他們和之前客戶的合作,對方也得掂量掂量了。
人家很可能這樣想:
一邊我的項目花錢找你來做,一邊我在市場上還得和你競爭搶項目,我憑什么呀?
造成這種“轉型失敗”的,說到底,還是現在的許多人,都有一種不太好的觀念,就是不允許“中間商賺差價”,想賺別人的錢,讓別人無錢可賺。
問一個問題,中間商為什么能賺到差價?
答:因為中間商可以為它的下游提供自己的獨特價值,這是人家該賺的錢。
按照現代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的說法,社會分工越來越細,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更加專業(yè),才會帶來效率的提升。
這是現實,也是趨勢。
為了吃一個蘋果,你不會自己種蘋果樹;為了做一條紅燒鯉魚,你也不需要自己挖池塘養(yǎng)魚。
為什么到了掙錢的時候,就眼紅中間商賺的“差價”了呢?
不允許中間商賺差價,就是讓自己去和更加專業(yè)的人競爭,你付出的成本特別是時間成本,太大了。
而且,整個產業(yè)鏈條的玩家們,也會將你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你的存在會給別人帶來不安全感。
為了賺中間商的錢,你損失掉了本來可以加強你核心競爭力的寶貴時間。
宏觀上,你降低了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這是和趨勢作對。在未來,你在原來的位置該掙的更多的錢,也跟你沒什么關系了。
那么,中間商的差價就一定不能碰嗎?也不是。
好了,我準備打臉了,下面講一個“賺到中間商差價”的成功反例。
這個公號的粉絲里,有一位原來是教鋼琴的老師。
為什么說“原來”呢,因為她現在已經是一家琴行的老板了。
按理說,老師教學生彈琴,提供平臺的琴行就是中間商,學生的學費要被琴行分走很大一部分“差價”。
但是她做到了,拿走那部分“差價”。
我給你們講下經過,非常有意思。
當她還是教鋼琴的老師時,就對琴行的運作很感興趣,同時,除了教學生彈鋼琴,還和學生家長建立了很深的聯系,把他們的需要、困惑了解得非常清楚。
正當她感覺對這一行已經了解得差不多了,猶豫要不要自立門戶單干時,她所在的琴行忽然準備低價轉讓,不干了。
原因是老板覺得競爭激烈,利潤太薄。
她聽說后,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沖動了,這分明是紅海啊,還要不要一頭扎進去呢?
雖然猶豫,她還是主動找老板聊天,老板見她有心接下來,非常熱情的跟她講了很多琴行經營的門道。
她發(fā)現,老板的門道雖然有用,但是對于學生和家長的訴求,還不如自己了解得深。
不是競爭激烈,而是沒有吃透。
她果斷接手琴行,然后做了許多改進。
比如,為了加強學生的練琴頻率,她只接收一周能保證至少5次來練琴的學生,雖然損失了一些生源,但是學生練琴有保障,成長速度特別快,琴行口碑也越來越好。
再比如,她建立微信群,在群里和家長保持長期聯系,還為每個學生舉辦生日演奏會,提高“用戶體驗”,也讓很多家長自發(fā)成了她的宣傳人員。
琴行生意越做越好,她也成功轉型,成為了琴行老板這個“中間商”。
看到這里,既有失敗案例,又有成功典型,你可能有點糊涂了。那么,究竟怎么才能賺到中間商的“差價”呢?
我的建議有3點:
1,首先,你得有耐心。
每個行業(yè)都有門道,需要你花時間鉆研、思考,不要因為眼紅別人賺錢,就想馬上轉行。
2,切入時間很重要。
你看上面那個開工廠的例子,你在人家最賺錢的時候進入,其實是接盤俠,行業(yè)不好你挨打,行業(yè)好了你已經吃不到肉了。
琴行這個正好是別人低價轉讓,初期投入偏低,風險也就降低了不少,而且還有上個老板的免費培訓。
3,關鍵還是看你有多用心。
這個世界屬于有心人,那些真正賺到錢的人,都有自己一整套邏輯,這個我不多說了,琴行的例子最說明問題。
最后,出一道思考題,你所在的行業(yè),有沒有“中間商賺差價”,你了解人家賺錢的邏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