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视频淫片aa毛片_日韩高清在线亚洲专区vr_日韩大片免费观看视频播放_亚洲欧美国产精品完整版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越懂接受,越自由

? 來自武志紅 04:11



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說,一個人的人格就是這個人過去所有人生體驗的總和。


從這一點上而言,任何過去發(fā)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認。


因為否認自己經(jīng)歷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認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認自己的一部分,就會或輕或重地導致人格分裂。


并且,被否認的那一部分絕對不會因此而消失,它只是被你壓抑進潛意識而已,仍然在對你產(chǎn)生影響。


更糟糕的是,當它發(fā)揮作用時,因為是來自潛意識,你的意識對它一無所知,于是你對它喪失了控制能力。


一個人假若常常失去控制,那么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壓抑進了潛意識。


我們常見會有兩種否認:

1.  這是最簡單的否認,即我們對一些自己不喜歡的事實置之不理,認為那樣自己就可以擺脫它的控制了。

2還有另一種否認。很多時候,我們會像小孩子一樣,認為過去一些不好的事情不應該發(fā)生,一些人不應該那樣對待自己,就好像過去那些事情還可以糾正過來似的。


這兩種否認,都會令我們在不好的事情中越陷越深。


我們本來是想擺脫這些不好的事情對自己的消極影響的,但結果適得其反,它們對我們的影響反而越來越重。


想結束這些不幸的事情對我們的影響,從而令自己的心靈獲得自由,我們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接受!



所謂接受,即直面我們人生中的所有真相。


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實一旦發(fā)生就不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親密的人,我們都:

不能指望他們?yōu)樽约焊淖?/span>



沒有學會接受之前,我們都會把注意力放到別人身上,期望別人為自己改變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


但任何一個獨立的人,都不會按照我們的要求去改變的。


所以,這種期望注定會失敗。


學會接受之后,我們就會把注意力轉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問題的答案。


由此,我們開始努力改變自己,并最終獲得更大的自由。




Chapter  1

接受過去



有一對什么樣的父母,是我們最大的命運。


父母,不僅是我們物質生命的給予者和保護者,也是我們心靈生命最重要的影響者之一。


好的父母,未必能很好地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但一定會給我們健康的心靈。


糟糕的父母,可能會很好地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卻會給我們留下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不過,糟糕的父母之所以會讓我們形成心理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


我們不愿意接受一個事實:我們的父母不夠好。


我們幻想自己應該有更好的父母,我們渴望改變父母。


然而,這種渴望注定會失敗,于是我們將這個渴望深埋在心底。


長大了,再按照這個渴望去選擇配偶,并像童年渴望改變父母一樣來改造配偶。


好萊塢女明星哈莉·貝瑞,她小時候有一個糟糕的黑人老爸,既不負責任,又常暴打她的媽媽。


長大后,貝瑞的幾次婚姻,都是選擇了同樣有暴力傾向的丈夫。


結束第二次婚姻后,貝瑞傷心地說,她“不會再有婚姻”。


貝瑞要想結束她的這種強迫性重復,就必須承認并接受自己的命運:父親是不可改變的,有那樣一個父親,是我的命。


假若她能發(fā)自內心地做到這一點,那么她勢必會號啕大哭幾場。


為自己那么悲慘的童年,也為自己那么悲慘的人生經(jīng)歷而悲傷。


但正如《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中所詮釋的道理那樣,真而純的悲傷,會幫助她告別注意,不是忘記悲慘往事。


如果做到這一點,她會發(fā)現(xiàn),她喜歡的男子類型好像發(fā)生了巨大改變。


這只是因為,當她學會接受自己有一個糟糕的老爸的命運后,她潛意識深處的改造夢想也隨之消失。


沒有了來自潛意識的病態(tài)渴望,那些暴虐男子自然就對她沒有什么吸引力了。




Chapter  2

接受當下



渴望改造別人,其實是一種自戀狀態(tài)。


這不難理解,因為我們或多或少都是自戀的,而年齡越小,這種自戀就越嚴重。


童年的自戀有兩種含義:

1. 好的事情,小孩子會認為是自己所導致的。


假若爸爸媽媽關系很好,一家人溫馨和睦,小孩子就會想,這是他造成的。

2. 壞的事情,小孩子也會認為是自己導致的。


譬如,父母離婚,小孩子會覺得是他的錯,假若他做了什么,也許父母就不離婚了。


好的父母,會把孩子安全地帶出自戀狀態(tài)。孩子最終會明白,什么事情是他的責任、什么不是。


但糟糕的父母,有時會指責孩子,假若父母一方說,我們離婚都是因為你,那么這個孩子會遭到致命的打擊。


他可能會終其一生都有深深的內疚感,因為他相信是他讓父母離婚了。


我們不只是在童年才自戀,長大了也一樣會自戀。


并且,童年越缺乏愛的孩子,長大后會越容易自戀。


這時候,我們會以為,自己特別強大,特別有力量,可以很自由地做很多事情。


但是,當我們自戀地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就會忽視很多重要的信息。


作為成年人,我們最容易自戀的一點是,既然悲傷、憤怒、內疚和恐懼這些消極的情緒那么傷人傷己,那么干脆“消滅”掉它們算了。



Chapter  3

接受憤怒



憤怒其實是在提醒我們,別人對你侵犯得太厲害了,你要告訴對方:


停!你不能再侵入我的空間。



但是,因為憤怒是最容易傷害別人的,所以我們很容易拒絕憤怒。


尤其是在家里,我們最容易抵制憤怒。


因為,我們會想,既然你愛家人,怎么能對家人憤怒呢?


然而,無論多么至親摯愛,假若另一個人不尊重你,經(jīng)常指揮你、控制你,你一樣會憤怒。


一個女子說,她5年之內只回了兩次家,因為“回家誰都不舒服,還是少回為妙”。


但是,當我讓她描述自己的家庭時,她的父母雖然不能說完美,但好像也沒有做過嚴重傷害她的事情。


那么,她怎么對父母這么疏遠呢?


最終,我們一起找到了答案:她的媽媽太愛指揮她、控制她了。


小時候,她的媽媽為她安排一切,已令她煩不勝煩。


現(xiàn)在,她工作了,結婚了,都有自己的孩子了,她的媽媽還是要她聽自己的話。


要是她不聽,她媽媽就非常生氣。


這位媽媽如此愛侵入女兒的空間,女兒不憤怒才怪。


但是,媽媽是最親近的人,按照規(guī)矩,她不能對媽媽表達憤怒,她也不能接受自己會對媽媽憤怒這個事實。


但憤怒是天然產(chǎn)生的,不會因為我們不想憤怒就可以不憤怒。


結果就是,她意識上不怎么憤怒,但潛意識卻表達了極大的憤怒5年內只回兩次家。


假若這個女子想改善她和媽媽的關系,她就應當尊重自己的憤怒,并帶著這種情緒與媽媽溝通和交流。


這種溝通和交流,一開始一定是不愉快的,但它會把關系帶向好的方向。


因為,只有適當?shù)乇磉_出憤怒,她的媽媽才會適當停止對她的過分干涉,隨后,她也會相應地親近媽媽。




Chapter  4

接受內疚



內疚,本來是一個信號,告訴你,某個關系的付出與接受已經(jīng)失去了平衡,需要調整了。


但是,內疚的感受是如此不舒服。


所以很多人渴望自己對親朋好友一定做到“仁至義盡”,甚至還要求自己對所有人都做到這一點。


然而,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其實就是把你內疚的感受轉嫁給了你的親人或其他人。


所以,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好得出奇的好人,卻讓我們避而遠之。


因為我們不想承受他們強加給我們的巨大的內疚。


并且,這樣的好人,因為他們離自己的內心太遠了,你會感覺很難和他們建立更深的關系。


因為從不內疚的他們,仿佛有一道厚厚的墻壁把你和他們隔開。


一個心理學家說,拒絕某一種情感的人,勢必會拒絕所有的情感。


所以,那些從來都是“仁至義盡”的好人,因為他們拒絕了內疚,結果就是,他們也順帶著拒絕了所有的情感。


對他們而言,建立一個關系太可怕了。


因為,若想深深地建立一個好的親密關系,必須深深地付出,也必須深深地接受。


一個關系,就是在相互的付出和接受的循環(huán)中不斷發(fā)展的。假若一個人只付出不接受,那么他就不可能與人建立很深的親密關系。


由此,我們不難看到,那些特別“仁至義盡”的好人,他們在社會上會享有很高的聲望,但親人會對他們怨聲載道。


如果你能深入地去看一下這些好人的生活,你會發(fā)現(xiàn),親人抱怨他,并不是因為他太愛幫人以至于不顧家了,而是因為親人覺得離他很遠。




Chapter  5

接受關系



真而純的情緒,是源自當下的情緒。


它在提示我們,你現(xiàn)在欠缺什么,你現(xiàn)在應當彌補什么。


由此,不管這真而純的情緒是什么,我們都必須尊重它、接受它,并聽從它的指引,從而讓我們走上心靈成長之路。


也有一些沉溺性的、歇斯底里的情緒。


假若你經(jīng)常失去控制地發(fā)泄情緒,那么,這種情緒一般都是在提示你,你的過去大有問題、你的潛意識大有問題。


并且,你的情緒一定是在玩“刻舟求劍”的游戲。


你現(xiàn)在發(fā)泄憤怒的對象,是被冤枉了的,你要回到船出發(fā)的源頭,到那里去尋找答案。


自由與接受,看似是一對矛盾。


因為我們一般的觀念會認為,自由是積極進取的,是展現(xiàn)自己的力量,而接受是消極的。


但是,積極的自由觀很容易夸大個人的力量,而忽視我們存在的卑微性。


假若你明白了自己存在的卑微性,你會明白,你越懂得接受,你的心靈所享有的自由度就越高。



音樂|《 》純音樂Ver.



本文摘自《感謝自己的不完美》(升級版)。

和你一起分享生命中的不完美,

那是光照進來的地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青少年抑郁:精神分析觀點
我知道你們對孩子發(fā)脾氣不是故意的,可是你忍得住么?
別再拯救別人的情緒了
如何面對自戀的父母?
《走出童年情感忽視》:克服內疚,照顧好你自己的情感
“我都氣死了,還怎么好好說話?”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