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的時候,以為天下寶劍都差不多,只是劍莖太細,受不得大力劈砍,才被大刀淘汰,只要找人打造一個粗壯的劍柄,問題就解決了,直到一個山村鐵匠笑著對我說:“要說寶劍,那講究可多了,不說清楚,打出來你也用不了?!?/p>
旅途中總有奇遇
忘了是哪一年,有幸在深山偶遇一個鐵匠鋪,進去跟那附近唯一的鐵匠聊了一個下午,竟然顛覆了我很多觀點,可惜當(dāng)時沒有數(shù)碼相機和攝像機,現(xiàn)在只能憑模糊的記憶,概括一下大致的聊天內(nèi)容。
電影少林寺上映以后,男孩子們對武術(shù)興趣大增,錄像廳連夜播放香港武俠片,幾塊錢就能看通宵,幾個武打片循環(huán)播放,故事情節(jié)統(tǒng)統(tǒng)不記得,大概都是隨便找個理由,一群人就哼哼哈哈打起來,觀眾也大都是年輕的男孩子,反正不在乎情節(jié),就專心看人家刀劍相拼,以為能學(xué)上幾個絕招。
月夜最容易有故事
那時候大街上流行的寶劍,也都是電影里常見的清劍款式,電鍍的鐵片劍條和裝具,十塊二十塊就能買一把,當(dāng)年我前后買了三把,買第一把的時候完全不懂,買回來玩了幾天,木頭劍柄就松動扭轉(zhuǎn)了,把后面的螺絲拆開,發(fā)現(xiàn)劍莖很細,比筷子粗不了多少,也就是現(xiàn)在所說的老鼠尾!
老鼠尾劍柄
買第二把的時候就注意,使勁擰了幾下,發(fā)現(xiàn)劍柄還算牢固,拿回去跟朋友的一比,又發(fā)現(xiàn)重心不太對,揮舞起來很沉很笨。
第三把就更有經(jīng)驗了,又過了幾年才遇到一把合適的,而且是不銹鋼劍條,加工倒是很簡單,就是四面不開刃,劍柄是塑料電鍍,純粹工藝品,看起來很華麗,但重心很舒服,揮舞起來十分輕快,能發(fā)出劈開空氣的嘯叫聲,立馬覺得有佐羅的氣勢,為此不惜花了幾十元巨資!
很多男孩子對于刀劍,那是天生有愛,我也不例外,所以那次在太山深處,遇到一個鐵匠鋪,就格外感興趣。
粗制濫造的爛劍
那鐵匠鋪是一個遠離村落的單間小屋,孤零零地矗立在路邊,墻上歪歪扭扭地寫了三個大字:“鐵匠鋪”,陳舊而結(jié)實的實木房門虛掩著,門板上早已沒了漆水,我們敲了敲門,里面吱嘎一聲,又靜了一會兒,有腳步聲緩緩走向門前,房門打開,一個40多歲的中年人探出頭來,頭發(fā)有點蓬亂,眼帶血絲,略帶疑惑地看著我們,好像還沒睡醒。
“師傅您好,我們過路進來看看?!蔽覀兒芏Y貌地打著招呼。
“哦,哦,好,進來?!彼昧φA苏Q劬?,好像能讓自己清醒一些,努力擺出一副禮貌的笑容。
簡陋的房間,有三臺大小不同的鐵砧子,一臺爐子,一個傳統(tǒng)的木質(zhì)拉桿風(fēng)箱,一個電動砂輪,一個角磨機,還有一個淬火用的水槽,幾把錘子,兩把鐵鉗,墻邊一架單人床和一個小柜子,床下還有一些長短不一的鐵棍鐵板之類,墻角一堆鐮刀鋤頭菜刀斧頭之類的半成品,大概就是全部家當(dāng)了。
簡單聊幾句,知道現(xiàn)在鐵匠的營生不好做,很多農(nóng)民進城打工了,山里糧食產(chǎn)量比較低,都是零散的幾塊梯田,大部分還是靠天吃飯,農(nóng)具消耗也比較少,一年下來也就是打幾個鋤頭鐵鍬,而且山里人窮,經(jīng)常叮叮當(dāng)當(dāng)忙了半天,也掙不來幾個錢,這十里八村的,就他一個鐵匠,連助手都養(yǎng)不起,也沒人愿意學(xué)這個,現(xiàn)在都機械化了,連他自己兒子都不學(xué),他說,他就是家里最后一代鐵匠了,如果不是為了守著這份祖業(yè),他也會進城打工,干鐵匠又苦又累又不掙錢,在外面隨便學(xué)個廚師美發(fā),或者去工地上打個小工,都比鐵匠掙錢多。
喜愛兵器的人,對鐵匠都很崇拜,眼看山村的鐵匠淪落到這種地步,我實在不忍,就熱心建議他:你試著打點兵器吧,現(xiàn)在武術(shù)這么熱,好多人練武買不著好的兵器,你有祖?zhèn)魇炙?,打一些精致的手工刀劍,肯定能賺錢。
“那可不行,刀劍是兇器,多少錢也不能打,弄不好就惹事兒。”他倒是挺有底線。
“那你家就沒打過什么刀嗎?柴刀鐮刀菜刀殺豬刀?”我看了看墻角,笑著問。
“以前打,現(xiàn)在都是機器了,幾塊錢就買一把,不夠功夫錢。”他無奈地說。
不過,知道他能打刀,心里又有了希望:
“那你能打柴刀嗎?你看我們上山,路上那么多荊棘,總想有一把開山的柴刀,走路會方便一些,這不犯法吧?”
“這個倒是可以,不過,從備料到打成,要幾天時間,不是你們在這等會兒就能拿走的,價錢也不低?!彼肓讼胝f。
“大概多少錢?”我問。
“那要看你要什么樣的,多大尺寸?”聽他這樣說,我就干脆順水推舟:“就要寶劍那種款式,有尖兒,兩邊有刃……”
聽我這么一說,他忍不住笑了起來:“柴刀就是柴刀,打成你說那樣,就砍不了柴了,要說寶劍,那講究可多了,不說清楚,打出來你也用不了?!?/p>
當(dāng)年我一直以為天下寶劍都差不多。打出個寶劍的樣子,拿來練就是了,后來知道不趁手不行,劍莖太細不行,更多的就不知道了,他的話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
“ 比如柴刀是單刃,單邊加一點鋼就行,刀背要厚實,重心要往前走,前重后輕,砍起來慣性大,輕輕往下一砍就能劈很深,跟斧頭感覺一樣,寶劍就要加鋼芯,兩邊都有鋼才行,重心也要靠后,舞動起來更快,更靈巧,淬火也都不一樣,柴刀是單邊有鋼,淬火也簡單,寶劍是兩邊露鋼,淬火弄不好就變形帶裂,功夫就白費了。
再說,每個人用的寶劍尺寸不一樣,樣式也不一樣,好劍最好是量身定做,萬一哪點不順手,那可是玩命。
話題一展開,就越說越多……下面只說要點!
很多人以為,過去大俠們都是仗劍走天涯,腰懸三尺龍泉,掃盡天下不平!其實那只是文藝作品,真正的民間,沒人會拿長劍出門,那樣太引人注目,只會死的更快!
因為真正交戰(zhàn)起來,一米左右的長劍,又沉又笨,近距離搏斗反而施展不開,比如當(dāng)年秦始皇,遇到緊急情況,連拔劍的機會都沒有!
大規(guī)模械斗,如果不是常年練武,一般人用長劍,還干不過鋤頭鐵鍬和木棍,何況從古代,官方就禁止民間使用刀劍了,《水滸傳》里面,民間出身的武將,不過是板斧,禪杖,棍棒之類。
看過《兒女英雄傳》嗎?俠女十三妹,騎個毛驢走天涯,誰也沒見她身上有刀,只是背個彈弓,那東西不能射箭,殺傷力有限,應(yīng)該不受官府管制。
可是遇到真正打斗的時候:“兩只手往短襖底下一抄……忽聽得喀吧一聲,就從衣襟底下,忒愣愣跳出一把背兒厚,刃兒薄,尖兒長,靶兒短,削鐵無聲,吹毛過刃,殺人不沾血的斬銅折鐵雁翎倭刀來?!?/p>
大概這十三妹的短刀,是刀柄朝下藏在外衣里的,需要的時候,撩起衣襟,就能抽出來。
注意幾個詞:“背兒厚,刃兒薄,尖兒長,靶兒短……”刀的外形就有了,后面的折鐵和倭刀,大概就像日本刀那樣的折疊鍛打而成,是一個短把的、輕盈靈巧的短刀。
可見,當(dāng)年民間也不流行長劍,行走江湖,更多的是匕首和短刀短劍,便于隱藏攜帶,出手也更隱蔽。
雙刀大俠
不過長劍也是需要的,一般都是練家子自己在院子里練武使用,也有一些幫會或者道士們在排場上使用,還有打把式賣藝的,也就是做個氣勢。
關(guān)于寶劍長度,按照長輩們的說法,垂手持劍,長劍齊眉,短劍過肘,肘下是匕首,民間使用匕首短刀的最多,出門別在腰里,沒人知道,用的時候拿出來也方便,平常還能當(dāng)工具使用,當(dāng)年的小刀會,大概也是圖個方便。
行走江湖的,無論是練家子還是土匪,除了匕首是首選,也有用短劍的,外面罩個長衫大褂,沒人能看出來,遇到危險,短劍比匕首威力要大很多,但長劍反而累贅,還容易惹眼,說不定就被官府或土匪盯上。
以前山里土匪多,祖上也經(jīng)常打點刀劍,爺爺那一輩,世道亂,山里土匪多,后來日本人過來,更亂了,有土匪,有八路,有國軍,有鬼子,來回打,日子不安穩(wěn),其實土匪也早都開始使火槍了,長劍就更沒什么用,只是村里人會練的不會練的都會準備幾把防身的家伙,那時候也經(jīng)常打些刀劍匕首之類,解放后到我爹這一代,就安穩(wěn)了,有時候鄉(xiāng)里村里的學(xué)校,組織孩子們上街游行搞宣傳,也就給孩子們打個紅纓槍槍頭,不夾鋼不淬火不開刃,就是個鐵片意思一下就行,刀劍基本上不碰,再往后,大煉鋼鐵,家里的鐵器都交了,不管練武的還是游行表演的,都是木刀木劍木槍了?!?/p>
我覺得用純鋼,連柄帶劍打造成一體的寶劍應(yīng)該是最好的,鐵匠也這么認為,但實際上并不好用,鋼柄冰涼,遇水濕滑,真用的時候,手上有汗或者沾到血,都打滑攥不住,所以實際上都要在外面纏上一些東西,然而布帶麻繩之類,濕了不容易干,所以最好還是用木柄,但劍柄太粗了攥不住,這就要考慮總的粗細,要適合手握舒適才行,而且木頭太薄了,不僅容易開裂損毀,防震性也差,這樣算起來,劍莖就只能細點才行。
這樣的劍柄很舒服
經(jīng)??吹接耙曌髌防锩妫瑑蓚€對手用寶劍對磕較勁兒,實際上,寶劍不是這樣用的。
鐵匠聽祖上說,會使劍的人,不會用笨力氣跟人家硬磕,懂劍的練家子,一個是刺,劍走槍路,一個是剌(拉),一個是劈砍,還有一個是格擋,就這關(guān)鍵幾招,看誰來的快,來的準!
練劍的高手,劈砍的速度會很快,要求劍的重心在護手前一掌左右,再遠就沉,用起來不利索,太近雖然利索,但打起來沒勁,這時候就靠劍條的寬窄厚薄來調(diào)整重心,比如前面薄點,窄點,重心就會往后走,一直調(diào)整到合適為準。
重心最好的劍,是劈砍起來又快又有勁兒,不太沉,也不太輕,這時候劍柄也不會受力,所以劍莖不用太粗,就像家用的菜刀,刀柄都很細,穿個木棍就是刀把,鐵柄穿過木頭,已經(jīng)細得像粗鐵絲一樣,做個彎頭,砸進木柄尾部就固定了。
別看菜刀的鐵柄很細,保證你用勁剁排骨,都不會斷掉,因為你剁骨頭的時候,都是刀頭向下,刀把只是引領(lǐng)個方向,等刀剁到骨頭上的時候,手都是松的,根本不用使勁,刀把自然也不會受到太大震動,用劍也是一樣的道理。
用劍更多的是向前擊刺,或者用劍的前半部劃剌(la),這時候劍柄也不會橫向受多大力,用的都是慣性和巧勁。
格擋也不會像電影上那樣,等人家兵刃砸過來,你去橫著硬擋,那樣說不定你劍飛了,手也震壞了,會使劍的人,都是讓劍斜著走,讓對方的兵刃從劍身外側(cè)滑過去,或者彈開,一方面輕松泄了對方力道,同時也能順勢進上一招,也有把劍豎在中門,等對方兵刃劈過來,稍微后撤,等對方兵刃走過中門,順勢出劍,那基本上一招就贏了,不過要眼快身快手快,掐住時機,以前我小學(xué)有個同學(xué),家傳武術(shù),看他跟家里練劍,就是出劍收劍,出劍收劍,練半天還是那幾個動作。
我有點兒奇怪,問鐵匠:按你說的,就這幾招,人家練劍的武術(shù)套路那么多動作都沒用?是不是你同學(xué)家不懂武術(shù),就只練個力氣和速度?
鐵匠想了想,說:練套路的,那就是鍛煉身體吧,我也看過,大多都是打把式賣藝的,真打起來,我不知道那些伸胳膊伸腿兒,翻著刀花劍花的,除了好看,還能有什么用。
七幾年的時候,還是我爹當(dāng)家,我還小,有一次,市里的一個學(xué)校來鄉(xiāng)里聯(lián)歡,看人家城里的孩子練劍練拳的套路,翻跟頭又高又漂亮,還能空翻,農(nóng)村孩子,家里練武的也不少,就上臺也學(xué)著翻跟頭,可是打個側(cè)手翻都黏黏糊糊的,一點不利索,腿還伸不直,引起城里的孩子一陣哄笑,因為農(nóng)村孩子平常沒練過這個,當(dāng)場臉就紅了。
但是農(nóng)村的孩子也多有練刀劍棍棒的,比如我同學(xué),就是我說的那種家傳的,也沒有什么套路,就說想跟城里的孩子拿樹枝比劃比劃,村里的樹枝短棍很多,隨便找了兩根比較直的,長短跟劍也差不多,就開始比,結(jié)果城里的孩子拿著樹枝舞了幾個漂亮的劍花,農(nóng)村孩子就舉著棍子,豎在眼前,半蹲丁字步,也不會別的動作,看著有點傻乎乎的,等城里孩子一劍劈過來,就聽見啪一聲,城里孩子的樹枝已經(jīng)走偏,農(nóng)村孩子的樹枝正好搭在城里孩子的肩膀上。
城里孩子揉了揉肩,接著揮舞樹枝,還是很花哨,左右?guī)讉€假動作,農(nóng)村孩子還是不動,就豎著那根樹枝擋在眼前,等對方樹枝過來的時候,身子往下一矮,樹枝斜著豎在腦門上,對方樹枝磕上去又滑開了,這邊的樹枝順勢就劈在對方肩膀上,三局兩勝,再比下去已經(jīng)沒意思了,城里的孩子也鬧個大紅臉,于是臺下觀眾也都笑,這才叫大聯(lián)歡。
不愧是家傳鐵匠,真有故事,大概是很長時間自己一個人住在那里,正寂寞無聊,難得有人上門解悶,還是對刀劍感興趣的,話就收不住了,足足聊了一下午,也不知道是真的假的,有多少吹噓的成分,但他說的一些事情,還是顛覆了我的想象,其中各種趣事軼聞,寫出來稍加渲染,就可能是一部傳奇電影……
聊天內(nèi)容太多太亂,涉及面很廣,有時候會離題萬里,這里只對寶劍的打造和使用,按照那鐵匠的觀點,簡要歸納一下,免得各位失去耐心。
鐵匠當(dāng)然對刀劍感興趣,也去看過博物館,知道青銅劍、漢劍、清劍是什么樣,但還是說民間沒有固定款式,想怎么打就怎么打,怎么方便怎么用,比如最簡單的,就是一根鐵條拍扁,前面開刃,后面加一個鐵片劍格,后面再加兩塊木板做劍柄,穿心釘固定,劍首部分,還是那個鐵條打出的一個桃形或者心形,也可以是加了劍格以后,劍柄部分打細,套上圓木柄,像菜刀一樣,尾部劍莖做成直角或者倒勾,直接砸進木柄,更簡單的就是鐵條拍扁開刃,后面纏上鐵絲或者麻繩做柄。
民間刀劍還是以實用為主,寬窄長短,都按照用戶的要求而定,不少人喜歡用加長的殺豬刀或者西瓜刀那樣的款式做武器,平常也能干活,需要的時候還能防身。
民間寶劍的劍柄都比較短,看起來不太好看,但轉(zhuǎn)手運劍方便,太長的劍柄會跟手臂糾纏,反而礙事。
漢劍的劍莖和環(huán)首刀的刀尖
漢劍的劍尖和環(huán)首刀的刀柄部分
關(guān)于鋼材,以前是都是鐵匠們自己打鐵,生鐵要反復(fù)鍛打才能用,打一把好的刀劍,有時候是要耗費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現(xiàn)在直接用建筑工地的螺紋鋼,廢舊鋸條,汽車拖拉機上廢棄的彈簧鋼板等等,材料本身就很好,打起來自然就省事多了,很多時候敲出個形狀,加上一個鋼鋸片,就能應(yīng)付日常勞作,性能也比以前手打鐵好使。
按說是單一鋼材不如花紋鋼,花紋鋼不如夾鋼,因為單一鋼材就只能選用硬鋼,材料貴,用起來也脆,容易崩,所以必須硬鋼和軟鐵加起來,不斷折疊鍛打,才能剛?cè)岵?,就像揉面團一樣,越揉越筋道,這樣的鋼有花紋,就叫花紋鋼,也叫折疊鋼,比單一鋼材耐用,但是打造時間太長,價格一般人受不了,所以簡單點的都用夾鋼,就是普通45號鋼或者螺紋鋼打造出形狀,刃口部分夾一條鋼鋸片那樣的硬鋼,同樣剛?cè)岵沂帜陀?,關(guān)鍵是制作簡單,價格也低,性能有時候還超過花紋鋼,因為花紋鋼只是一種工藝,具體還要看是哪種鋼材折疊鍛打才行,而且花紋鋼開鋒后,刀刃有軟有硬,即使淬火也做不到一致,磕碰到硬貨,也同樣會有卷有崩有裂。
花紋鋼劍條
花紋鋼在早年很牛,但是砍不過現(xiàn)在的硬鋼,只是在以前,花紋鋼比一般鋼鐵好,不過現(xiàn)在特別硬的鋼材,也太脆,容易崩口,有時候操作不好,還會斷裂,不適合做長刀長劍。
當(dāng)然,最好是花紋鋼再夾鋼,那就完美了,只是比普通夾鋼也好不了太多,因為最終硬度還是鋼芯決定的,外面夾的是花紋鋼還是一般鋼,都差不多,可是花紋鋼浪費的時間和花費的金錢,要多好些倍!
題外話:如今的花紋鋼,可以精選各種不同的鋼材鍛打,也有新的工藝和淬火技術(shù),性能跟傳統(tǒng)的花紋鋼又不一樣!
不過在當(dāng)年那個時候,要想講究點工藝,性價比又好的,就是夾鋼,最實用的還是找個彈簧鋼板直接鍛打成型,又有彈性又有硬度,比以前的手鍛花紋鋼性能好多了。
天色傍晚的時候,我們和刀匠已經(jīng)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出于信任,刀匠愿意為我們打造一把夾鋼短劍,按照我的想法,還是要鋼柄的一體劍,這是我的心結(jié),不過我也聽從了刀匠的建議,放棄了長劍,那東西真的沒法扛出去,更不便于攜帶!
大概兩個星期以后,短劍就完成了,只是不開刃,因為后期研磨會很費時間,我實在等不及了,想著自己以后慢慢磨吧!
至于價格,在城里人來說不算貴,在鐵匠眼里,應(yīng)該也很滿意,具體就不說了,友情第一!
最后看我這把短劍,夾鋼一體劍,不到50厘米,說是按照我的身材打造的,雖然拎著有點分量,但是重心恰到好處,拿在手里一揮,果然十分順手,做什么動作都能輕松快捷,感覺跟一把匕首差不多!
注意,劍柄打磨出劍首和劍格,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滑了。
一體短劍,實心劍柄,防滑設(shè)計
剛開始拿過來的時候,中間有明顯的兩毫米夾鋼線,應(yīng)該是夾的鋒鋼鋸條,多少年過去以后,中間的亮鋼也變暗了,真的成為一體。
劍的前面部分并沒有收窄,鐵匠說,這是為了上山砍柴方便,想的挺周到。
刃線筆直,有明顯彈性。
特別是看著那粗壯的實心鋼柄,心里就覺得特別踏實,如果穿越到過去闖蕩江湖,加個皮套,腰帶上一插,外面罩個大褂,一般人也看不出來……對了,號稱不惜千金買寶刀的秋瑾,用的也是短刀!
看過一個清末民間比武的照片,雙方用的都是寶劍,長度果然并不像電影里那么長,大概跟自己的胳膊差不多,只是沒有長劍那么威風(fēng)凜凜,甚至看著有點滑稽,不過太長的劍,對于民間械斗來說,真的未必實用,單手運劍,還是短小的更靈活!
不太長的長劍
大概在前幾年,又去了一次鐵匠鋪,早已人去屋空,整個山村都被扶貧搬遷了,他應(yīng)該也會找到更好的工作,不用再干那又苦又累又不賺錢的鐵匠了,于是這把短劍就成了絕版!
土味十足的民間短劍
本來想自己把它磨成四面,但淬火后,打磨實在費勁,干脆就這樣吧,也不準備開刃了,一把山村鐵匠眼里的劍,土味十足的老鄉(xiāng)造,看起來更有味道,反正本人也是外行,既不懂武術(shù),又不懂刀劍,有懂行的刀友,歡迎留言指導(dǎo),先謝了。
時光流逝,只有好的作品能留下。
作者簡介:
有幸參與多窗口寫作軟件快手師爺?shù)拇a設(shè)計,由此接觸了眾多知名作家和傳媒作者,才發(fā)現(xiàn)其中藏龍臥虎,精英薈萃,音樂,騎行,自駕,戶外……說不完的趣事,關(guān)注我,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