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墨之法,忽干忽濕,忽濃忽淡,有特然一下處,有漸漸漬成處,有淡蕩虛無處,有沈浸濃郁處,兼此五者,自然能具五色矣?!薄渡侥险摦嫛?/p> “凡加墨最忌板,不加墨最忌薄。二者能去其病,則近乎道矣?!薄秹艋镁赢嬚f簡明》
“用墨之法有誤筆成趣,法變意外者。如初欲作濕潤而落筆反焦,即當用焦寫成,欲作干焦而落筆濕,宜即用濕寫去,不可有一毫勉強拘滯,故寫各體各皴亦然,此乃臨時變法也?!薄懂嫺间浾摦嫛返鹊仁聦嵣希P于墨是相輔相成,不能強分開而論。傳統(tǒng)繪畫中,一直偏重于強調筆墨相合、用筆主導的筆墨組合。如:
“用墨秘妙非有神奇,不過能以墨隨筆,且以助筆意之所不能到耳。蓋筆者墨之帥也,墨者筆之充也,且筆非墨無以和,墨非筆無以附,墨以隨筆之一言,可謂盡泄用墨之秘矣。”《芥舟學畫編》
“用墨之法,即在用筆,筆無凝滯,墨彩自生,其韻亦隨之矣。離筆法而別求氣韻,則重在于墨,藉墨而法者,舍本求末也?!薄哆^云廬畫論》
“筆以立其形質,墨以別其陰陽。”《山水純全集》
“古人云:'有筆有墨’筆墨二字,人多不曉。畫豈無筆墨哉?但有輪廓而無皴法,即謂之無筆;有皴法而無輕重、向背、明晦,即謂之無墨。古人云:'石分三面’。此語是筆亦是墨,可參之。”《畫說》
“皴、擦、勾、斫、絲、點六字,筆之能事也。藉墨色以助其氣勢精神。渲、染、烘、托四字,墨色之能事也,藉筆力以助其色澤豐韻。千言萬語,不外乎用筆、用墨、用水,六字盡之矣?!薄额U園論畫》等等經(jīng)過元代畫家引“書法入畫”的極力倡導,明清山水畫向著筆墨形式的極端化發(fā)展,筆墨具有了獨立的審美價值,至清代石濤提出了“筆墨氤氳”的審美理想。這一理想由近代山水畫大家黃賓虹通過對傳統(tǒng)的繼承再發(fā)展得以實現(xiàn)。黃賓虹經(jīng)過廣泛研究傳統(tǒng),不斷師造化之“內美”,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展了傳統(tǒng)的筆墨法,總結出了“五筆七墨”法。從而將筆墨法上升到理論的高度。
五筆法
黃賓虹在《畫談》一文中提到用筆之法有五:“一曰平,二曰圓,三曰留,四曰重,五曰變?!?sup>16“五筆”并非指五種用筆,而是指一筆之中所應包含的五種筆性。
“平”,是指筆力,從起筆到落筆用力要平均,如錐畫沙,起訖分明,筆筆送到,無柔弱處。但“平”非板實,要一波三折,就像水面一樣,波瀾千變萬化,澄靜時,復平如鏡。
“圓”,是指筆意。畫筆鉤勒,無論橫豎,要一勾一勒,有起有收,首尾銜接,如書法的無往不復,無垂不縮,如折釵股,勢取全圓。遇筆畫轉折處,用筆要自然,不能率意縱橫,妄生圭角,全無彎曲之意。
“留”,是指筆姿,用筆不疾不慢,積點成線,如屋漏痕,無論側鋒、中鋒都要力透紙背,遒勁有力。
“重”,是指筆勢。一是用筆要有重量感,要筆力能扛鼎,如金剛杵,如高山墜石,氣力不凡。二是要舉重若輕,含剛勁于婀娜,化板滯為輕靈,也就是所謂“氣韻”。
“變”,是指筆趣。運筆因物而異,但萬物運行不已,而不易其常。故藝雖萬變,而道不變。
七墨法
黃賓虹的用墨打破了清代人“墨分六彩”中,“白、干、淡”為正墨,“黑、濕、濃”為副墨的蒼白枯硬山水。把“黑、濕、濃”提到正墨位置,在墨法上對明清山水畫作了革命性改革。黃賓虹的用墨之法有七:
一、濃墨法;二、淡墨法;三、破墨法;四、潑墨法;五、漬墨法;六、焦墨法;七、宿墨法
濃墨。若黑而不光,索然無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精湛如小兒目睛。墨色如漆,神氣賴以全。
淡墨。平淡天真,咸有生意。
破墨。是在紙上以濃墨滲破淡墨,或以淡墨滲破濃墨,直筆以橫筆滲破之,橫筆以直筆滲破之。均于將干未干時行之,利用其水分的自然滲化,不僅充分取得物象的陰陽向背、輕重厚薄之感,且墨色新鮮靈活,如見雨露滋潤,永遠不干卻于紙上者。
積墨。自淡增濃,墨中有墨,墨不礙墨,墨氣爽朗。積墨之法,用筆用墨,尤當著意于“落”,則墨澤中濃麗四邊淡干,得自然之圓暈,筆跡墨痕,躍然紙上。如此層層積染,物象可以渾厚滋潤,且墨華鮮美,亦如永遠不見其干者。
潑墨。以墨潑紙素,應手隨意,倏若造化,宛若神巧。潑墨亦須見筆,畫遠山及平沙為之。
焦墨。程穆倩畫干裂秋岡、潤含春雨。干而以潤出之,斯善用焦墨者矣。
宿墨。水墨之中,含帶粗滓,不見污濁,益顯清華。宿墨之妙,如用青綠。每于畫中之濃黑處,再積染一層墨,或點以積墨宿墨,干后,此處極黑,與白處對照,尤見其黑,是為“亮墨”。亮墨妙用,一局畫之精神,或可賴之而煥發(fā)。
七種墨法齊用于畫,謂之法備;次之,須用五種,至少要用三種,不滿三種,不能成畫?!吨袊嫾胰S賓虹》
黃賓虹對筆墨內美的不懈探索,終使其晚年山水畫臻于“渾厚華滋”的藝術化境,實現(xiàn)了石濤所說的“筆墨氤氳”的至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