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末期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局勢,若是說大明無兵可以抵抗李自成,其實也不是,還有不少的將領手中握有重兵。比如左良玉,他在明朝末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人物,為什么說他重要呢?并不是因為他能力有多么的出眾,和歷史上的眾多名將相比,左良玉并沒有什么出色的,但是對于崇禎來說他就是自己的救命稻草,因為他的手上據(jù)說有80萬的大軍。就算部隊的戰(zhàn)斗力不強,但是這么大的一支部隊,若是抵達了京城,大明也不至于如此快的覆滅。
然而這個左良玉卻并沒有發(fā)兵救駕,而是在慢慢吞吞的,一直在觀望著。他左良玉等的起,崇禎帝可等不起,不僅同意只要左良玉來援就可以答應他任何的條件,不僅給了他和他兒子高官厚祿,而且還答應之后將武昌給他們當封地,相當于封他們?yōu)榉酢?/p>
而從左良玉的表現(xiàn)來看,并不是一個值得崇禎托付的人,那為什么會如此的壯大,這一切就要從一開始說起了。左良玉小時候是孤兒,一直寄人籬下,最后走投無路只好去參軍。而左良玉確實是一個當兵的料子,很快就通過軍功步步高升。但是后來左良玉卻犯事了,這個時候侯恂出現(xiàn)了,他覺得左良玉是一個不錯的苗子,于是就有意提拔了他。而左良玉也沒有讓侯恂失望,在和皇太極的作戰(zhàn)中,立下了不少的功勞,后來被封為總兵,躋身大將軍之列。
而侯恂對左良玉可以說恩重如山,左良玉也一直很感恩侯恂,待他如父。而左良玉也比較有出息,在和張獻忠的作戰(zhàn)中,基本上都是勝利的,可以說張獻忠怕了左良玉。但是奇怪的是,左良玉在和李自成的作戰(zhàn)中,基本很少有勝出。最后幾乎是看見李自成就跑,而更奇怪的是,左良玉的軍隊居然越跑越多,慢慢的到二十萬,最后達到了八十萬之眾。
然而在左良玉的眼中,這些兵就是他的資本,只有當他的手中有這些兵的時候,他才是最安全的,或許這也正是他遲遲不肯發(fā)兵救援的原因吧。只是等到后來他制定好了救援方案的時候,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而在途經九江的時候面對袁繼賢的質問,以及自己部下焚掠的場面,大喊道:“予負袁公?!彪S后吐血數(shù)升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