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起義軍無非三條出路:
一、如劉邦、朱元璋一樣推翻前朝統(tǒng)治,自己開國稱帝。
二、如赤眉、綠林、黃巾軍、黃巢、方臘、李自成、太平天國等一樣,被朝廷鎮(zhèn)壓。
三、如朱溫、楊再興、丁汝昌一樣受招安,再謀出路——朱溫積功成為軍閥,最終政變篡位;楊再興、丁汝昌保家衛(wèi)國而亡。晁蓋明知自己沒有本事打天下,于是就得過且過,臨終前幡然悔悟,寄希望于替他報仇的人能帶領梁山好漢走第一條道路;宋江也知道自己不是第一條道路的料,又不愿落得第二條道路的下場,只有選擇第三條道路,受招安后替朝廷賣命,為家人和子孫后代謀幸福罷了。
晁蓋攻打曾頭市失敗的原因。
第一:過于性急,準備不充分。
晁蓋的性急體現(xiàn)在哪里呢?我們還是來看看《水滸傳》中怎樣寫的吧。《水滸傳》第六十回《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寫道:晁蓋忿怒,便點起五千人馬,請啟二十個頭領相助下山。其余都和宋江保守山寨。這難道還不性急?起碼得想好計劃吧,這么草率就下山了。這就是性急,因為性急所以準備不充分,因為準備不充分所以攻打曾頭市失敗。
第二:驕傲自大,帶兵太少。
我們再來看前面那段話:晁蓋憤怒,便點起五千人馬……你去打那么大個曾頭市就帶五千人?你以為你是西楚霸王?。堪賾?zhàn)百勝?。恳苍S有人會說:兵不在多而在精。這話說的是沒錯,但兵也是要稍微多帶點的。照《水滸傳》里說的,梁山那時也起碼有他個幾十萬嘍啰吧?你多帶點有何關系?少帶兵想顯你晁蓋的威風嗎?
第三:不帶軍師。
大家都知道,一般打仗都是要帶軍師的。所謂軍師,就是在軍中幫你出謀劃策的,對打仗來說十分重要。宋江每次出去打仗都要帶軍師。晁蓋實力不如宋江,還不帶軍師,這不是去送死嗎?沒帶軍師,加上晁蓋本人不是當統(tǒng)帥的料,謀劃當然就不周了,這也導致了晁蓋誤信讒言。
第四點比較重要:選將失誤。
自古以來,打仗主要靠將軍和謀士。晁蓋沒帶軍師已經(jīng)導致了他攻打曾頭市的謀劃不周,攻打曾頭市選的將領選對了嗎?選的將一般要具備兩點。一是要有一技之長,二是要忠心。這兩者缺一個都不行。有一技之長的不忠心,不能選他,選了恐怕他會反你;忠心的是個草包,那帶去打仗也沒用。我們就來看看晁蓋這次出征選的將領吧?!端疂G傳》里說晁蓋這次出征帶了二十員頭領:林沖、呼延灼、徐寧、穆弘、劉唐、張橫、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楊雄、石秀、孫立、黃信、杜遷、宋萬、燕順、鄧飛、歐鵬、楊林、白勝。網(wǎng)友金小俠說:“晁蓋點那二十個頭領中,林沖、杜遷、宋萬是梁山元老,劉唐、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白勝是參與黃泥崗戰(zhàn)役的心腹,呼延灼、徐寧是新近上山的降將,不屬于宋江一派,楊雄、石秀屬于線人性質(zhì),宋江一直未加注意,孫立、黃信一直被宋江打壓,鄧飛、歐鵬、楊林都是順路上山的好漢,也很難算宋江的心腹,張橫曾經(jīng)恐嚇宋江,記憶猶新,唯一可以確定是宋派手下的也只有穆弘、燕順兩人,但這兩人平時也不是很受宋江重用 。晁蓋統(tǒng)領了一幫 “自己人”,不需要軍師,只帶了五千人馬就出發(fā)了?!边@話固然有道理,但他只帶分析這二十員頭領的“好處”,沒有想到帶這二十員頭領的一些“壞處”。的確,杜遷、宋萬是梁山元老,但實力實在太弱。呼延灼、徐寧也的確是新近上山的降將,但未必不屬于“宋江派”吧?呼延灼就是被宋江勸入伙的,他可是鐵了心跟宋江,等日后招安。張橫也確實曾經(jīng)恐嚇過宋江,但那似乎是很早以前的事吧?況且那時張橫也不認識宋江。張橫也知道宋江不會計較那些事。楊雄、石秀就更不用說了。他倆剛上山時就差點被晁蓋喀嚓了,這次人家還會用心幫你打仗?說來說去,這二十員頭領,晁蓋也沒有選對。
第五點最為重要:誤信讒言,草率出軍。
晁蓋打了好多場,就是攻不破曾頭市。而曾頭市的人也擒不住晁蓋。于是,曾頭市的人想了一條計策:找來兩個和尚,叫他們到晁蓋營里去當奸細。那兩個和尚就去了,對晁蓋說什么被曾家五虎欺負,所以來晁蓋這里,請他剿除了曾家五虎等。晁蓋聽了思考都沒思考就大喜過望,真是幼稚極了。林沖比較謹慎,看出來有詐,和晁蓋說了。和尚就來拍馬屁,說什么梁山泊行仁義之道啊,從不擾民啊什么。晁蓋聽了居然信和尚不信林沖,說自己今天晚上要去劫曾頭市大寨。林沖又提了一些比較好的計劃,晁蓋哪里肯聽?他見林沖這么啰嗦,索性不把他帶去劫寨,讓他在寨里接應,真是糊涂至極!當天晚上三更,和尚對晁蓋說,曾頭市的軍人肯定都睡了,此時正是劫寨的大好時機。晁蓋問都沒問大伙的意見,就發(fā)兵去曾頭市劫寨??斓綍r,和尚突然不見了。這時沖出兵馬來,晁蓋便想回寨。正轉(zhuǎn)了兩個彎,當頭亂箭射來,一箭正中晁蓋臉上,落下馬來。呼延灼等只得收兵。
分析以上五點晁蓋攻打曾頭市失敗的原因,可以看出晁蓋的失敗是必然的,原因就在于晁蓋不會打仗,犯了許多錯誤。
晁蓋為人忠厚,敢于伸張正義,在群眾中很有威望。晁莊東北20里有個東市村,村中有個教書先生名吳用,足智多謀,是晁蓋的好朋友。他們聯(lián)絡劉唐、公孫勝、阮氏三兄弟造反上了梁山,提出“殺富濟貧、推翻大宋”的口號?!端疂G傳》中,在黃泥崗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引人入勝。不過缺乏政治才能是他的悲劇,當然這缺點也是古代農(nóng)民起義的致命傷。
中國成功的政治領袖,第一個條件是“忍”,包括克制自己之忍、容人之忍、以及對付政敵的殘忍。第二個條件是“決斷明快”。第三是極強的權力欲。
晁蓋道:“再有幾位相識在里面,一發(fā)請進后堂深處見?!比齻€人入到里面,就與劉唐、三阮都相見了。眾人道:“今日此一會,應非偶然。須請保正哥哥正面而坐?!标松w道:“量小子是個窮主人,又無甚罕物相留好客,怎敢占上?!眳怯玫溃骸氨U绺纾乐∩?,且請坐了?!标松w只得坐了第一位。吳用坐了第二位,公孫勝坐了第三位,劉唐坐了第四位,阮小二坐了第五位,阮小五坐第六位,阮小七坐第七位。卻才聚義飲酒,重整杯盤,再備酒肴。眾人飲酌,吳用道:“保正夢見北斗七星墜在屋脊上,今日我等七人聚義舉事,豈不應天垂象。此一套富貴,唾手而取。我等七人和會,并無一人曉得。想公孫勝先生江湖上仗義之士,所以得知這件事,來投保正。前日所說、央劉兄長去探聽路程從那里來,今日天晚,來早便請登程。
曾頭市晁蓋中了毒箭,回天無力。彌留之際,原本“已自言語不得”的晁蓋忽然醒了過來,“轉(zhuǎn)頭看著宋江”,諄諄囑咐道:“賢弟保重。若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這便是晁蓋的“臨終囑咐”,也是晁蓋的惟一遺言。
晁蓋這遺言好沒道理。
晁蓋這梁山泊主是怎么當上的?不是世襲的,不是選舉的,也不是指定的,而是林沖火并了王倫,眾人擁戴的。說白了,他這“第一把交椅”,是林沖從王倫手里奪了來推讓給他的。他現(xiàn)在坐不了啦,理應還給林沖,由林沖和眾人再作商量,豈可視為己有,私相授受?林沖火并王倫時曾罵王倫說:“這梁山泊便是你的?”當然不是。于是王倫便只好掉腦袋,而晁蓋也才得以當寨主。那么,梁山泊不是王倫的,便是晁蓋的么?顯然也不是。梁山泊根本就不屬于哪一個人。既不是他王倫的,也不是你晁蓋的。王倫活著尚且不能獨霸,你晁蓋人都快死了,豈能再管誰當家誰做主?
晁蓋這遺言也好生蹊蹺。
照理說,晁蓋升天,宋江升職,是順理成章的事。宋江原本就是“二把手”,一人之下眾人之上,地位威望均無人可比。所以晁蓋一死,吳用、林沖等人便不管什么遺囑不遺囑,全都跑來找宋江,“請哥哥為山寨之主”。他們的理由有兩條。一是“四海之內(nèi),皆聞哥哥大名”;二是“若哥哥不坐時,誰人敢當此位”。其實,還應該加上一條,那就是自從宋江上山以來,梁山的事務,實際上一直是宋江在主持,晁蓋不過只是名義上的寨主。因此,晁蓋死后,由宋江繼位,不但天經(jīng)地義,而且大得人心。
然而晁蓋卻偏偏不想讓宋江當寨主。
如果他想讓宋江當寨主,根本就不必立什么遺囑,寨主之位自然就是宋江的;而以宋江武藝之稀松和根本不可能直接上陣廝殺,又豈能捉得史文恭?顯然,晁蓋這一遺言,已經(jīng)是公開暗示不肯讓位于宋江了。
《水滸傳》中托塔天王晁蓋究竟是被誰用弓箭射死的,一直是一個謎。關于晁蓋之死唯一的證明,就是在射死晁蓋的弓箭上有史文恭的名字,然而僅憑此處卻根本無法證明是史文恭射死的晁蓋。那么射死晁蓋之人究竟是史文恭還是另有其人那?我們從以下資料中試分析:
梁山與曾頭市的矛盾源于段景住盜得的一匹照夜玉獅子馬,曾頭市曾家五虎搶了梁山的好處,兩家從此結怨。段景住盜的這匹寶馬原是大金王子坐的,而曾頭市曾家五虎又是金人后裔,所以說金家府搶段景住手里這匹寶馬也不是一點道理也沒有??闪荷讲贿@么認為,誰奪了我的好處,誰就是我的敵人。段景住說的明白,這匹馬原本是要獻給宋江哥哥的。晁蓋聽了這話會有什么反應?
晁天王親自出馬,其實也是事出無奈,他想一舉掃平曾頭市,以便鞏固自己在梁山的地位。
以前晁天王準備出征之時都被宋江以一句“哥哥是一寨之主,豈可輕動”為理由阻攔,結果功勞都被宋江所得。晁天王臨出征前曾對宋江說“不是我要奪你功勞”,試想一家之主居然淪落到和下屬搶功勞的份,可見晁蓋在梁山集團的影響力已大幅下降,長此以往位置堪憂,他急需要一些功績來服眾。然而,令晁蓋萬萬沒想到的是,僅此一戰(zhàn),他便命喪黃泉。 晁蓋中箭之事十分蹊蹺,夜色茫茫,原著中寫的明白,晁蓋是在往回撤軍的時候被射中的,既然是撤軍,那么晁蓋應該是背對曾頭市才對,如此推斷,晁蓋中箭的部位應該是后身,而非臉上。試問史文恭如何能在黑夜亂軍之中一箭正中后撤時的晁蓋的面門?即使箭上留有史文恭的大名,也不能說明任何問題,因為,假如是其他人事先在弓箭上刻上史文恭的名字,人們的第一反映依然是射死晁蓋的一定是史文恭。認定晁蓋不是史文恭射死的理由還有一個,那就是箭上有毒。試想史文恭這般武功蓋世,箭術超群之人,如若射敵,必然箭中要害,根本沒有必要在箭上涂毒。更不可思議的是,曾頭市從頭至尾都沒有炫耀過此事,史文恭亦不曾提過一句箭射晁蓋之事。甚至連晁蓋本人至死都不知道自己是被誰射死的,只是含糊其詞的說道“哪個捉得射死我的,便教他做梁山泊主!
然而晁蓋這遺言也好生蹊蹺,從此話語中不難看出晁蓋不想讓宋江當寨主,如果他想讓宋江當寨主,完全可以直接了當?shù)恼f出,根本就不必立什么遺囑,可是這就更加奇怪。因為晁蓋一向視宋江為生死之交,而且宋江上山之初,晁蓋就打算要讓位于宋江。晁蓋說:“當初若不是賢弟擔那血海般干系,救得我等七人性命上山,如何有今日之眾?你正是山寨之恩主。你不坐,誰坐?” 以晁蓋為人之豪氣和仗義,說的這番話絕不是虛情假意。只是因為宋江的堅持不就,這才形成梁山領導核心晁蓋第一,宋江第二的基本格局。然而現(xiàn)在晁蓋將亡,正該那“山寨之恩主”來坐寨主之位,可是曾經(jīng)希望宋江來當寨主的晁蓋怎么會在將亡之際,半路里殺出個“臨終遺囑”來呢?這一連串的疑問不得不引人懷疑,射死晁蓋之人究竟是誰?
金批曰:蓋宋江弒晁蓋之一筆為決不可宥也。此非謂史文恭之箭,乃真出于宋江之手也;亦非謂宋江明知曾頭市之五虎能死晁蓋,而坐不救援也。夫今日之晁蓋之死,即誠非宋江所料,然而宋江之以晁蓋之死為利,則固非一日之心矣。夫宋江之必不許晁蓋下山者,不欲令晁蓋能有山寨也,又不欲令眾人尚有晁蓋也。夫不欲令晁蓋能有山寨,則是山寨誠得一旦而無晁蓋,是宋江之所大快也。又不欲令眾人尚有晁蓋,則夫晁蓋雖未死于史文恭之箭,而已死于廳上廳下眾人之心非一日也。如是而晁蓋今日之死于史文恭,是特晁益之余矣。若夫晁蓋之死,固已甚久甚久也。如是而晁蓋至而若驚,晁蓋死而若驚,其惟史文恭之與曾氏五虎有之;若夫宋江之心,固晁蓋去而夷然,晁蓋死而夷然也。
金圣嘆在點評《水滸傳》時,還列舉了宋江弒殺晁蓋的十點證據(jù),而后來,更有大膽提出:晁蓋中的不是史文恭的毒箭,而是受宋江指使的花榮的毒箭。史文恭,不過是只替罪羊罷了。無論真相是什么,宋江都是晁天王最根本的死因。宋江確切無疑地想從晁天王之死中獲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