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鱗果草
草本,不分枝,高達(dá)80厘米。莖下部木質(zhì),常倚地,生出細(xì)長的不定根,近圓柱形,棕褐色,變無毛,上部鈍四棱形,密被黃褐色倒向微柔毛。
莖葉寬卵圓形,長10-15厘米,寬5-10厘米,先端漸尖,基部寬楔形且驟然漸狹下延,膜質(zhì),上面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沿中脈及側(cè)脈被微柔毛,余部疏生白色糙伏毛,但老葉僅上面疏生白色糙伏毛下面無糙伏毛,側(cè)脈4-6對,斜升,兩面明顯,細(xì)脈兩面可見,邊緣在基部以上有圓齒狀牙齒;葉柄纖細(xì),扁平,長約為葉片長之半,密被黃褐色微柔毛。
花輪傘花序6花,在莖頂密集成近長圓柱狀長(2)5-10(15)厘米的穗狀花序,總梗長約1厘米,與序軸密被微柔毛;苞片明顯,扁圓形或近圓形,長約6毫米,寬約7毫米,先端驟然漸尖,邊緣具小緣毛,膜質(zhì);花梗長約2毫米,密被微柔毛。
生于山坡常綠闊葉林下,海拔750-1360米。產(chǎn)西藏東南部(墨脫);錫金,印度東北部及緬甸也有。等模式標(biāo)本采自錫金、印度東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hù)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近危(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