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青銅樂器有哪幾種,器形上有何時代特點?
答:常見的青銅樂器除鐘外,還有鉦、鐃、鼓、錞于、鈴、鐸,句鑃等。
鉦:是打擊樂器,外形似鐃,卻比鐃體狹長;形似鐘,卻有長柄可用于執(zhí);用時鉦口朝上。柄插入木柄中,以木槌敲擊。它用于行軍隊列起止步伐。鉦有小件,重量在幾千克至十幾千克。但也有大件。1978年在寧鄉(xiāng)發(fā)現(xiàn)一件鉦,重109千克,通高89厘米。1983年在寧鄉(xiāng)又發(fā)現(xiàn)一件鉦,重222. 5千克,通高103厘米。鉦始見年代不明,在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一帶出土,一般定為西周至春秋年間之器。主紋一般用變形的大獸面紋和卷體龍龍紋組成,四周有邊框,框內邊飾浮雕的魚紋、虎紋、象紋、火紋,口沿中部常裝飾有虎紋、象紋和雙尾龍紋。鉦的基本形制變化不大,柄的形狀有變化,由此構成4種式樣。
饒:是最早的打擊樂器,形似鈴,卻比鈴大,體短寬,上侈下斂,月牙形口朝上,有短柄,柄端可安木把,便于執(zhí)握,用槌敲擊。形制變化不大,有3種基本式樣。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一般為大、中、小三件為一套,花紋多在腰部,銘文多于口內一側。婦好墓出土一套五件的鐃,由此可知鐃不僅用于軍旅,也用于祭祀和宴樂。因商代時有鐃而無鐘,周代有鐘卻無鐃,故僥為鐘之先型。
錞(音“純”)于:即錞,打擊樂器,是與鼓相配合的古代軍樂器。《周禮·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鄭注:“錞,錞于也,圓如椎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錞于的基本形制為形似圓筒,上大而下小,頂上有紐,紐多為虎、馬等,以繩懸之,如同鐘一樣可以用槌敲擊發(fā)聲,下部中空?;臼綐佑?種。錞于-多出土于四川、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始于春秋,流行至漢代。湖南省博物館收藏一件戰(zhàn)國晚期的虎妞錞于,器頂有圈形突緣,中央立一虎形紐,肩膨出,腹內收,外亦飾虎紋。此錞于極為罕見。
鈴:是青銅樂器?!吨芏Y·春官·巾車》載:“大祭祀,鳴鈴以應雞人?!?nbsp;
鐸(音“奪”):撞擊樂器,《說文}:“鐸,大鈴也”,可知鐸似鈴,卻比鈴大,同時鐸有柄有舌,持柄振舌,可發(fā)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吨芏Y·鼓人}:“以金鐸通鼓?!敝祢E聲說過:“按金口金舌為金鐸,所以奮武車”,故銅鐸與鼓均為軍樂器。鐸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鐸的基本形制似鐃,但比鐃小,體短,口部呈凹弧形,頂部有長方形內空的銎,可以用來裝納木柄。戰(zhàn)國鐸的基本式樣有外卒鐸和郢率鐸。外卒鐸腔內有小環(huán)為舌,口部甚曲似錞于。郢率鐸不附舌,口部曲勢稍淺。
句鑃:是祭祀、宴饗時用之樂器。形似鐸而狹長,月牙形口。使用時口朝上,乎執(zhí)柄,以槌敲擊發(fā)聲。句鑃在古籍中沒有這個名詞,但在現(xiàn)存的句鑃真器中,有“擇其吉鑄句鑃,以享以孝”之銘句。它盛行于春秋時代南方吳越等地。成組使用,有七器、十一器為一組的。形制變化不大,戰(zhàn)國早期為深腔扁方柄式,春秋晚期為鐃形圓杯式。
52青銅器在器形上有何時代特點?
答:鼓多為木質,少數(shù)為銅質,用于作戰(zhàn),是指揮軍隊進攻、退卻的號令,亦為宴會、祭祀的樂器。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將它作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吨茉ご汗佟べ哒隆分休d:“掌土鼓幽龠”,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為匡,以革為兩面,可擊也”?!犊脊び洝罚骸艾q人為皋陶”皋陶即為木制鼓。
最早的銅鼓起于商?,F(xiàn)存青銅鼓僅兩件,都是商代晚期之器。其中一件是1977在年湖北省崇陽縣出土的銅鼓,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橫置鼓面,鼓面為橢圓形,素面。鼓身飾云雷紋和乳釘紋,上面為凹面瓷枕形,下部為方圈足,圈足每面正中鏤空一豁口,形成四角足。銅鼓沿用時間較長。另一件是“雙鳥紐神怪神紋鼓”(見于《刪訂泉屋》圖40),鼓高80.8厘米。
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出土較多秦漢銅鼓。但不屬于中原青銅文化。
53青銅兵器有哪些品類,器形上有何時代特點?
答:最早常見的有戈、矛、鈹、戟、鉞、戚、劍、鏃、刀、胄等。多有銘文。戈:古稱“勾兵”,是用鉤殺方式作戰(zhàn)的長兵器,由戈頭、冒和?組成。由于持續(xù)流行1500年,戈頭的式樣極多,分類也較為復雜,時代特征、地域特征也很明顯,有的戈上還有銘文。戈頭按形狀可分為直內戈(4種,商代)、曲內戈(3種,商代)、銎內戈(4種,商代晚期)、三角援戈(2種,商代晚期)、條形短胡戈(2種,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圭援戈(4種,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短援闊內戈(2種,春秋)、狹援長胡戈(3種,春秋戰(zhàn)國)、內刃戈(4種,戰(zhàn)國中晚期)。
?是戈、矛、戟長兵器尾端的部件,可以把長兵器插在地上。?的做工一般都很精致,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和裝飾紋樣,有的還采用鎏金處理。
矛、鈹:用于沖刺的長兵器,矛頭分鋒刃與較兩部分。商早期的矛多為窄刃,商晚期、西周、春秋初的矛多闊刃),春秋中、晚期又流行窄刃帶血槽的矛,但形制有很大變化。矛頭配上藤竹制成的?長約2米多長。矛的基本式樣可分為狹葉刀矛(2種,商代早期)、闊葉刀矛(4種,商代晚期2種,春秋早期、中期各1種)、
鈹把劍像矛一樣裝配起來使用,是戰(zhàn)國時期新出現(xiàn)的一種類矛長兵器.鈹形很像扁莖劍,但莖特闊。以前有出土物多被誤稱為劍。
戟:戟是在戰(zhàn)車上使用的長兵器。《解文說字》:“戟,有枝兵也?!睆慕Y構上看,大多數(shù)戟是戈與矛的結合,以刺擊,亦可鉤擊;少數(shù)戟是矛和刀的結合體。最早的戟就是戈、矛分體戟,始于商代。周代盛行戈矛合鑄戟。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代流行的戟式樣不同,時代特征很強。還有多戈戟,即戟的正常結構下面又加鑄了一二件無內的戈,以增強了戟的殺傷力。戟上常有銘文。整體合鑄戟有3種基本式樣,都是西周早期之器形。聯(lián)體合裝戟有5種基本式樣,都是戰(zhàn)國早期之器形。多戈戟有3種基本式樣,都是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之器形。
鋮:鉞是用于砍殺的兵器或刑具。形似大斧,刃部多為圓弧形,身部有穿孔,可安裝長柄。鋮身雕有精致的紋飾,與一般的兵器不同,可能是與用于儀仗有關。有的器身上刻上銘文。鉞有11種基本式樣,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種,商代早期之器形2種,商代晚期之器形3種.西周早期之器形4種,戰(zhàn)國中期之器形1種。
戚:戚也是斧類一種,但多用于樂舞時的道具,戚面上多有精美的紋飾,故商代多華貴之“戚”,多猙獰鏤空之“鉞’。戚有8種基本式樣,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種,商代早期之器形2種,商代晚期之器形3種,西周早期之器形2種。
劍:短兵器,始于商,盛于戰(zhàn)國,流行于秦漢。漢代鐵劍出現(xiàn)后,青銅劍才逐漸消失。劍的種類很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劍式樣。春秋時期,劍的佩帶要分等級。例如,“士”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所以青銅劍也按長短重量分為上制、中制、下制三個級別。青銅劍是武器,也是信物與禮品,其復合金屬工藝二次澆鑄成器及硫化銅防銹工藝為世界先進技藝,至今仍犀利精美、金光熠熠。
劍流行于春秋之南方,以“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最名貴精良。《周札·考工記》載:“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越)之劍,遷于其地,而不能為良,地氣香也”。
劍的形制分為短劍(2種,西周早期)、無格圓莖劍(3種,春秋早中期)、無格斜從扁莖劍(3種,春秋晚期)、厚格劍(3種,春秋戰(zhàn)國)、薄格劍(2種,戰(zhàn)國早期)五類。
刀:短兵器,始于商,流行于西周。刀的形制有短柄翹首刀、長?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幾大類。古玩行一般稱為大砍刀和三角形雙刃刀。大砍刀身長寬平單刃,刀鋒上卷,或呈彎勾狀,或呈翹首狀,有的刀背起脊,宜于斬砍劈殺,是商代流行的式樣。
三角形雙刃刀,刀身呈三角形,有中脊,刀身較短,雙刃直柄,柄端為扁圓環(huán)狀或鈴狀,也有為獸首形的。這類刀宜于格斗,流行商代至戰(zhàn)國時期。
商周大砍刀在造型上一般為直背、凸刃、刀向后勾或翹起;還有環(huán)首刀式。春秋時期的大砍刀多為凹刃。背有肩。
胄:胄即金屬頭盔,漢代后叫“兜鏊”,作戰(zhàn)時用于防護頭部.基本形制為帽形,有的帝護耳,頂部有一管,可安插纓飾。青銅胄在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以后逐漸被鐵宵所代替。商代銅胄為帽形,正中起脊棱,左右對稱,后腦部分伸至頸部,左右下伸成為護耳。胄的正面裝飾有獸面紋;頂部有一管,可安插纓飾。
西周銅胄,有的出縱脊,有的就是平素不出棱脊,胄頂正面有的置管,也有置環(huán)鈕或者置方紐的。胄面多為平素無紋飾,也有的在前沿飾有凸泡釘。
春秋戰(zhàn)國銅胄,與西周銅胄差不多,只是護耳下面有小組環(huán),可以系皮條扎緊,防止脫落。
54符有何用途,器形有何時代特點?
答:符是朝廷用作憑證的信物。戰(zhàn)國時改用銅制,上有文字,一符剖為兩半,分存于兩方,使用時兩半相合,叫合各個地方,表示來傳達命令的人是可信的,持另一符的人必須執(zhí)行。
戰(zhàn)國時,調動軍隊的符是銅鑄虎形?,F(xiàn)存虎符有“杜虎符”(西安出土),“新郭虎符”、“陽陵虎符”?!瓣柫昊⒎爆F(xiàn)存中國歷史博物館,是秦始皇頒發(fā)給陽陵駐軍將領的兵符,上有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銅制兵符沿用到隋朝。
55銅度量衡有哪些品類,器形有何時代特點?
答:銅度量衡有銅量、尺、銅權等,還有刻著官方發(fā)布詔書的銅詔版。
銅量:測量谷物體積的工具。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傳世的銅量,形狀不一樣,以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官方量具居多。如齊國的“子禾子釜”、秦國的“商鞅方升”、“始皇方斗”、新莽“嘉量”、“漯倉平斛”等。
尺:測量長度的工具。一般多見木尺、寸尺,戰(zhàn)國時始有銅尺。銅尺一端有圓孔,以便系繩。古代尺較短,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壽州銅尺,實長22.5厘米。東漢時期的鎏金鏤花銅尺,實長23.6厘米。
銅權:測量質量的工具,用途與砝碼相同。戰(zhàn)國時期,有木衡桿和銅環(huán)權,楚國銅權為圓環(huán)形,泰國銅權大多是饅頭形,亦有瓜棱形。漢代銅權是砝碼或環(huán)權,一般以大小不等的5個為一組。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品有一套五枚一套的新莽銅環(huán)權,除最小的一枚沒有字銘外,其他四枚都有刻銘,最大一枚自名量值為“十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品東漢大司農銅權,實測自重為2996克。漢代還有用錢幣作為衡量的權,在錢紋上有一銖、二銖、三銖,以及一兩至一斤的,在鳳凰山漢墓出土過一件重16銖銅環(huán)權。
三國至宋代銅權很少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最多的是元代銅權。元代銅權有兩種基本形制,一種是橢圓形銅權,另一種是六棱形銅權,都是倒梯形方紐,紐孔不規(guī)則.可以用來穿系繩懸掛。權身正面鑄有陰文年款和鑄權機構,背面鑄有陰文——權的重量。還有私家作坊鑄造的銅權,其形制相同,權身正面加鑄了造權地點,背面加鑄了私家作坊的姓記。橢圓形銅權均為覆圓盤肩,疊澀形圓紐。六棱形銅權或疊澀形圓紐座,或為六棱面須彌座。有的是陰文纏枝紋,有的是素面。
詔版:是刻有詔書的銅版。一般將有關度量衡的詔書直接刻在銅板上,再嵌到衡器上。傳世和出土的秦詔版很多,秦詔版上刻有小篆書體6行,40個字:“廿六年皇帝盡并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56青銅禁、俎的器形有何時代特點?
答:青銅禁、俎是形制比較奇怪的青銅器,屬于禮器,其實用功能卻是家具。
禁:放酒尊的小座子,屬于禮器。《儀禮·士冠禮》:“兩廡有禁。”在傳世和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青銅禁不多。其式樣有三種,第一種是方箱式,禁面中央有圓形突出,可以和卣下面的圈足相套在一起.四個方面都有壁,側壁面上各有兩個方孔。西周的方足簋之座就是與簋合鑄的禁。實物見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鳥紋禁”,是西周早期之器形。第二種是長方形,四壁均有鏤空的欄,案面上有三大橢圓形的孔,孔有周邊,無足。實物是陜西寶雞斗雞臺出土的“龍紋禁”,是西周早期之器形。第三種是長方形,禁的四個邊和禁的四個壁多采用多層透雕蟠龍紋,其上有12條大龍,器下有10只爬行的虎為足。實物是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透雕龍紋禁”,是春秋中期之器形。
俎(音“組’’):是切肉、放肉的小案子,屬青銅家具,俎的基本形制是長方形的小案子,案面中心微下凹,案頭兩邊是壁形足。屬于禮器,經(jīng)常和鼎、豆相連?!吨芏Y·膳夫》:“王曰一舉,鼎十二,物易皆有俎?!眰魇篮统鐾恋那嚆~器俎都很少。一般來說,有壁形足的,是商代晚期之器,如是四支足者,是西周早期之器;也有案面下附鈴的,也是西周早期之器。
57帶鉤為什么值得收藏?
答:帶鉤是古人扣攏腰帶之鉤,原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配件,西周時傳入中原,盛行于戰(zhàn)國、漢代。南北朝以后由于改用鉸具(帶扣)的革帶或蹀躞帶,帶鉤才逐漸消失。西漢劉安在《淮南子·說林訓》中提到當時使用帶鉤的情況說:“滿堂之坐,視鉤各異,于環(huán)帶一也?!北砻鳟敃r是采用鉤與環(huán)扣相扣合的辦法來結束革帶的,也同時說明滿堂的賓客每人所系的帶鉤式樣新奇、裝飾華麗,而相互炫耀沒有一件是相同的。帶鉤多以青銅鑄造,也有用金、銀、玉、鐵制作的,銅帶鉤中有的很高檔,做工精巧,并采用鎏金、錯金銀及鑲嵌玉石等于段進行裝飾。因是人們隨身之物,所以備受重視,除實用功能外,審美甚至炫耀身份的作用十分突出。帶鉤的構造是以鉤、頸、體、姐四部分組成,為了使用方便,帶鉤的側面必須做成與身體相適應的彎度,式樣有條形、棒形、琵琶形、古琴形、琵琶形、龍鳳形、虎形、竹節(jié)形、匙形等多種。飛雁形、獸形等,大的帶鉤有長達40—50厘米,小的僅長2厘米,但以長10厘米左右的較為常見。鄭州二里崗一地出土各式帶鉤達50多件,其中典型作品有“錯金嵌玉龍銅帶鉤”,另有成都羊子山出土的“錯銀鑲綠松石銅帶鉤”也是當時有代表性的作品。
戰(zhàn)國和漢代帶鉤主要區(qū)別有三點:第一,是戰(zhàn)國帶偽背面的紐于后,而紐呈釘子狀;漢代帶鉤的紐居中,紐呈菌狀。年代越往前,紐的位置越靠后。第二,是帶鉤的正面嵌松石者,多為戰(zhàn)國時期;嵌金銀者,多是漢代。第三,是戰(zhàn)國帶鉤的鉤首角度比較大,漢代帶鉤的鉤首角度比較小,與鉤面近于平行。
51青銅樂器有哪幾種,器形上有何時代特點?
答:常見的青銅樂器除鐘外,還有鉦、鐃、鼓、錞于、鈴、鐸,句鑃等。
鉦:是打擊樂器,外形似鐃,卻比鐃體狹長;形似鐘,卻有長柄可用于執(zhí);用時鉦口朝上。柄插入木柄中,以木槌敲擊。它用于行軍隊列起止步伐。鉦有小件,重量在幾千克至十幾千克。但也有大件。1978年在寧鄉(xiāng)發(fā)現(xiàn)一件鉦,重109千克,通高89厘米。1983年在寧鄉(xiāng)又發(fā)現(xiàn)一件鉦,重222. 5千克,通高103厘米。鉦始見年代不明,在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一帶出土,一般定為西周至春秋年間之器。主紋一般用變形的大獸面紋和卷體龍龍紋組成,四周有邊框,框內邊飾浮雕的魚紋、虎紋、象紋、火紋,口沿中部常裝飾有虎紋、象紋和雙尾龍紋。鉦的基本形制變化不大,柄的形狀有變化,由此構成4種式樣。
饒:是最早的打擊樂器,形似鈴,卻比鈴大,體短寬,上侈下斂,月牙形口朝上,有短柄,柄端可安木把,便于執(zhí)握,用槌敲擊。形制變化不大,有3種基本式樣。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一般為大、中、小三件為一套,花紋多在腰部,銘文多于口內一側。婦好墓出土一套五件的鐃,由此可知鐃不僅用于軍旅,也用于祭祀和宴樂。因商代時有鐃而無鐘,周代有鐘卻無鐃,故僥為鐘之先型。
錞(音“純”)于:即錞,打擊樂器,是與鼓相配合的古代軍樂器?!吨芏Y·地官·鼓人》:“以金錞和鼓”。鄭注:“錞,錞于也,圓如椎頭,大上小下,樂作鳴之,與鼓相和”。錞于的基本形制為形似圓筒,上大而下小,頂上有紐,紐多為虎、馬等,以繩懸之,如同鐘一樣可以用槌敲擊發(fā)聲,下部中空。基本式樣有6種。錞于-多出土于四川、安徽、湖北、湖南等地,始于春秋,流行至漢代。湖南省博物館收藏一件戰(zhàn)國晚期的虎妞錞于,器頂有圈形突緣,中央立一虎形紐,肩膨出,腹內收,外亦飾虎紋。此錞于極為罕見。
鈴:是青銅樂器?!吨芏Y·春官·巾車》載:“大祭祀,鳴鈴以應雞人?!?nbsp;
鐸(音“奪”):撞擊樂器,《說文}:“鐸,大鈴也”,可知鐸似鈴,卻比鈴大,同時鐸有柄有舌,持柄振舌,可發(fā)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吨芏Y·鼓人}:“以金鐸通鼓?!敝祢E聲說過:“按金口金舌為金鐸,所以奮武車”,故銅鐸與鼓均為軍樂器。鐸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鐸的基本形制似鐃,但比鐃小,體短,口部呈凹弧形,頂部有長方形內空的銎,可以用來裝納木柄。戰(zhàn)國鐸的基本式樣有外卒鐸和郢率鐸。外卒鐸腔內有小環(huán)為舌,口部甚曲似錞于。郢率鐸不附舌,口部曲勢稍淺。
句鑃:是祭祀、宴饗時用之樂器。形似鐸而狹長,月牙形口。使用時口朝上,乎執(zhí)柄,以槌敲擊發(fā)聲。句鑃在古籍中沒有這個名詞,但在現(xiàn)存的句鑃真器中,有“擇其吉鑄句鑃,以享以孝”之銘句。它盛行于春秋時代南方吳越等地。成組使用,有七器、十一器為一組的。形制變化不大,戰(zhàn)國早期為深腔扁方柄式,春秋晚期為鐃形圓杯式。
52青銅器在器形上有何時代特點?
答:鼓多為木質,少數(shù)為銅質,用于作戰(zhàn),是指揮軍隊進攻、退卻的號令,亦為宴會、祭祀的樂器。在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也將它作為權力和財富的象征?!吨茉ご汗佟べ哒隆分休d:“掌土鼓幽龠”,注:“杜子春云,土鼓,以瓦為匡,以革為兩面,可擊也”?!犊脊び洝罚骸艾q人為皋陶”皋陶即為木制鼓。
最早的銅鼓起于商?,F(xiàn)存青銅鼓僅兩件,都是商代晚期之器。其中一件是1977在年湖北省崇陽縣出土的銅鼓,通高75.5厘米,重42.5千克。橫置鼓面,鼓面為橢圓形,素面。鼓身飾云雷紋和乳釘紋,上面為凹面瓷枕形,下部為方圈足,圈足每面正中鏤空一豁口,形成四角足。銅鼓沿用時間較長。另一件是“雙鳥紐神怪神紋鼓”(見于《刪訂泉屋》圖40),鼓高80.8厘米。
西南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出土較多秦漢銅鼓。但不屬于中原青銅文化。
53青銅兵器有哪些品類,器形上有何時代特點?
答:最早常見的有戈、矛、鈹、戟、鉞、戚、劍、鏃、刀、胄等。多有銘文。戈:古稱“勾兵”,是用鉤殺方式作戰(zhàn)的長兵器,由戈頭、冒和?組成。由于持續(xù)流行1500年,戈頭的式樣極多,分類也較為復雜,時代特征、地域特征也很明顯,有的戈上還有銘文。戈頭按形狀可分為直內戈(4種,商代)、曲內戈(3種,商代)、銎內戈(4種,商代晚期)、三角援戈(2種,商代晚期)、條形短胡戈(2種,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圭援戈(4種,西周晚期至春秋中期)、短援闊內戈(2種,春秋)、狹援長胡戈(3種,春秋戰(zhàn)國)、內刃戈(4種,戰(zhàn)國中晚期)。
?是戈、矛、戟長兵器尾端的部件,可以把長兵器插在地上。?的做工一般都很精致,有各種不同的形狀和裝飾紋樣,有的還采用鎏金處理。
矛、鈹:用于沖刺的長兵器,矛頭分鋒刃與較兩部分。商早期的矛多為窄刃,商晚期、西周、春秋初的矛多闊刃),春秋中、晚期又流行窄刃帶血槽的矛,但形制有很大變化。矛頭配上藤竹制成的?長約2米多長。矛的基本式樣可分為狹葉刀矛(2種,商代早期)、闊葉刀矛(4種,商代晚期2種,春秋早期、中期各1種)、
鈹把劍像矛一樣裝配起來使用,是戰(zhàn)國時期新出現(xiàn)的一種類矛長兵器.鈹形很像扁莖劍,但莖特闊。以前有出土物多被誤稱為劍。
戟:戟是在戰(zhàn)車上使用的長兵器?!督馕恼f字》:“戟,有枝兵也?!睆慕Y構上看,大多數(shù)戟是戈與矛的結合,以刺擊,亦可鉤擊;少數(shù)戟是矛和刀的結合體。最早的戟就是戈、矛分體戟,始于商代。周代盛行戈矛合鑄戟。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歷代流行的戟式樣不同,時代特征很強。還有多戈戟,即戟的正常結構下面又加鑄了一二件無內的戈,以增強了戟的殺傷力。戟上常有銘文。整體合鑄戟有3種基本式樣,都是西周早期之器形。聯(lián)體合裝戟有5種基本式樣,都是戰(zhàn)國早期之器形。多戈戟有3種基本式樣,都是春秋晚期至戰(zhàn)國之器形。
鋮:鉞是用于砍殺的兵器或刑具。形似大斧,刃部多為圓弧形,身部有穿孔,可安裝長柄。鋮身雕有精致的紋飾,與一般的兵器不同,可能是與用于儀仗有關。有的器身上刻上銘文。鉞有11種基本式樣,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種,商代早期之器形2種,商代晚期之器形3種.西周早期之器形4種,戰(zhàn)國中期之器形1種。
戚:戚也是斧類一種,但多用于樂舞時的道具,戚面上多有精美的紋飾,故商代多華貴之“戚”,多猙獰鏤空之“鉞’。戚有8種基本式樣,其中,夏代晚期之器形1種,商代早期之器形2種,商代晚期之器形3種,西周早期之器形2種。
劍:短兵器,始于商,盛于戰(zhàn)國,流行于秦漢。漢代鐵劍出現(xiàn)后,青銅劍才逐漸消失。劍的種類很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劍式樣。春秋時期,劍的佩帶要分等級。例如,“士”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分,所以青銅劍也按長短重量分為上制、中制、下制三個級別。青銅劍是武器,也是信物與禮品,其復合金屬工藝二次澆鑄成器及硫化銅防銹工藝為世界先進技藝,至今仍犀利精美、金光熠熠。
劍流行于春秋之南方,以“越王勾踐劍”、“吳王夫差矛”最名貴精良?!吨茉た脊び洝份d:“鄭之刀、宋之斤、魯之削、吳粵(越)之劍,遷于其地,而不能為良,地氣香也”。
劍的形制分為短劍(2種,西周早期)、無格圓莖劍(3種,春秋早中期)、無格斜從扁莖劍(3種,春秋晚期)、厚格劍(3種,春秋戰(zhàn)國)、薄格劍(2種,戰(zhàn)國早期)五類。
刀:短兵器,始于商,流行于西周。刀的形制有短柄翹首刀、長?卷首刀、平刃刀、曲刃刀幾大類。古玩行一般稱為大砍刀和三角形雙刃刀。大砍刀身長寬平單刃,刀鋒上卷,或呈彎勾狀,或呈翹首狀,有的刀背起脊,宜于斬砍劈殺,是商代流行的式樣。
三角形雙刃刀,刀身呈三角形,有中脊,刀身較短,雙刃直柄,柄端為扁圓環(huán)狀或鈴狀,也有為獸首形的。這類刀宜于格斗,流行商代至戰(zhàn)國時期。
商周大砍刀在造型上一般為直背、凸刃、刀向后勾或翹起;還有環(huán)首刀式。春秋時期的大砍刀多為凹刃。背有肩。
胄:胄即金屬頭盔,漢代后叫“兜鏊”,作戰(zhàn)時用于防護頭部.基本形制為帽形,有的帝護耳,頂部有一管,可安插纓飾。青銅胄在商、西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行,以后逐漸被鐵宵所代替。商代銅胄為帽形,正中起脊棱,左右對稱,后腦部分伸至頸部,左右下伸成為護耳。胄的正面裝飾有獸面紋;頂部有一管,可安插纓飾。
西周銅胄,有的出縱脊,有的就是平素不出棱脊,胄頂正面有的置管,也有置環(huán)鈕或者置方紐的。胄面多為平素無紋飾,也有的在前沿飾有凸泡釘。
春秋戰(zhàn)國銅胄,與西周銅胄差不多,只是護耳下面有小組環(huán),可以系皮條扎緊,防止脫落。
54符有何用途,器形有何時代特點?
答:符是朝廷用作憑證的信物。戰(zhàn)國時改用銅制,上有文字,一符剖為兩半,分存于兩方,使用時兩半相合,叫合各個地方,表示來傳達命令的人是可信的,持另一符的人必須執(zhí)行。
戰(zhàn)國時,調動軍隊的符是銅鑄虎形。現(xiàn)存虎符有“杜虎符”(西安出土),“新郭虎符”、“陽陵虎符”?!瓣柫昊⒎爆F(xiàn)存中國歷史博物館,是秦始皇頒發(fā)給陽陵駐軍將領的兵符,上有銘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陽陵”。銅制兵符沿用到隋朝。
55銅度量衡有哪些品類,器形有何時代特點?
答:銅度量衡有銅量、尺、銅權等,還有刻著官方發(fā)布詔書的銅詔版。
銅量:測量谷物體積的工具。最早出現(xiàn)在戰(zhàn)國時期,傳世的銅量,形狀不一樣,以戰(zhàn)國、秦、漢時期的官方量具居多。如齊國的“子禾子釜”、秦國的“商鞅方升”、“始皇方斗”、新莽“嘉量”、“漯倉平斛”等。
尺:測量長度的工具。一般多見木尺、寸尺,戰(zhàn)國時始有銅尺。銅尺一端有圓孔,以便系繩。古代尺較短,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壽州銅尺,實長22.5厘米。東漢時期的鎏金鏤花銅尺,實長23.6厘米。
銅權:測量質量的工具,用途與砝碼相同。戰(zhàn)國時期,有木衡桿和銅環(huán)權,楚國銅權為圓環(huán)形,泰國銅權大多是饅頭形,亦有瓜棱形。漢代銅權是砝碼或環(huán)權,一般以大小不等的5個為一組。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品有一套五枚一套的新莽銅環(huán)權,除最小的一枚沒有字銘外,其他四枚都有刻銘,最大一枚自名量值為“十斤”。中國歷史博物館藏品東漢大司農銅權,實測自重為2996克。漢代還有用錢幣作為衡量的權,在錢紋上有一銖、二銖、三銖,以及一兩至一斤的,在鳳凰山漢墓出土過一件重16銖銅環(huán)權。
三國至宋代銅權很少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最多的是元代銅權。元代銅權有兩種基本形制,一種是橢圓形銅權,另一種是六棱形銅權,都是倒梯形方紐,紐孔不規(guī)則.可以用來穿系繩懸掛。權身正面鑄有陰文年款和鑄權機構,背面鑄有陰文——權的重量。還有私家作坊鑄造的銅權,其形制相同,權身正面加鑄了造權地點,背面加鑄了私家作坊的姓記。橢圓形銅權均為覆圓盤肩,疊澀形圓紐。六棱形銅權或疊澀形圓紐座,或為六棱面須彌座。有的是陰文纏枝紋,有的是素面。
詔版:是刻有詔書的銅版。一般將有關度量衡的詔書直接刻在銅板上,再嵌到衡器上。傳世和出土的秦詔版很多,秦詔版上刻有小篆書體6行,40個字:“廿六年皇帝盡并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font>
56青銅禁、俎的器形有何時代特點?
答:青銅禁、俎是形制比較奇怪的青銅器,屬于禮器,其實用功能卻是家具。
禁:放酒尊的小座子,屬于禮器。《儀禮·士冠禮》:“兩廡有禁。”在傳世和考古中發(fā)現(xiàn)的青銅禁不多。其式樣有三種,第一種是方箱式,禁面中央有圓形突出,可以和卣下面的圈足相套在一起.四個方面都有壁,側壁面上各有兩個方孔。西周的方足簋之座就是與簋合鑄的禁。實物見于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藏品“鳥紋禁”,是西周早期之器形。第二種是長方形,四壁均有鏤空的欄,案面上有三大橢圓形的孔,孔有周邊,無足。實物是陜西寶雞斗雞臺出土的“龍紋禁”,是西周早期之器形。第三種是長方形,禁的四個邊和禁的四個壁多采用多層透雕蟠龍紋,其上有12條大龍,器下有10只爬行的虎為足。實物是河南浙川下寺春秋楚墓出土的“透雕龍紋禁”,是春秋中期之器形。
俎(音“組’’):是切肉、放肉的小案子,屬青銅家具,俎的基本形制是長方形的小案子,案面中心微下凹,案頭兩邊是壁形足。屬于禮器,經(jīng)常和鼎、豆相連?!吨芏Y·膳夫》:“王曰一舉,鼎十二,物易皆有俎。”傳世和出土的青銅器俎都很少。一般來說,有壁形足的,是商代晚期之器,如是四支足者,是西周早期之器;也有案面下附鈴的,也是西周早期之器。
57帶鉤為什么值得收藏?
答:帶鉤是古人扣攏腰帶之鉤,原是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服飾配件,西周時傳入中原,盛行于戰(zhàn)國、漢代。南北朝以后由于改用鉸具(帶扣)的革帶或蹀躞帶,帶鉤才逐漸消失。西漢劉安在《淮南子·說林訓》中提到當時使用帶鉤的情況說:“滿堂之坐,視鉤各異,于環(huán)帶一也?!北砻鳟敃r是采用鉤與環(huán)扣相扣合的辦法來結束革帶的,也同時說明滿堂的賓客每人所系的帶鉤式樣新奇、裝飾華麗,而相互炫耀沒有一件是相同的。帶鉤多以青銅鑄造,也有用金、銀、玉、鐵制作的,銅帶鉤中有的很高檔,做工精巧,并采用鎏金、錯金銀及鑲嵌玉石等于段進行裝飾。因是人們隨身之物,所以備受重視,除實用功能外,審美甚至炫耀身份的作用十分突出。帶鉤的構造是以鉤、頸、體、姐四部分組成,為了使用方便,帶鉤的側面必須做成與身體相適應的彎度,式樣有條形、棒形、琵琶形、古琴形、琵琶形、龍鳳形、虎形、竹節(jié)形、匙形等多種。飛雁形、獸形等,大的帶鉤有長達40—50厘米,小的僅長2厘米,但以長10厘米左右的較為常見。鄭州二里崗一地出土各式帶鉤達50多件,其中典型作品有“錯金嵌玉龍銅帶鉤”,另有成都羊子山出土的“錯銀鑲綠松石銅帶鉤”也是當時有代表性的作品。
戰(zhàn)國和漢代帶鉤主要區(qū)別有三點:第一,是戰(zhàn)國帶偽背面的紐于后,而紐呈釘子狀;漢代帶鉤的紐居中,紐呈菌狀。年代越往前,紐的位置越靠后。第二,是帶鉤的正面嵌松石者,多為戰(zhàn)國時期;嵌金銀者,多是漢代。第三,是戰(zhàn)國帶鉤的鉤首角度比較大,漢代帶鉤的鉤首角度比較小,與鉤面近于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