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顆敬畏心去看石頭
一切的得與失,隱與顯,
都是風景與風情。
——碧琳
提起觀音菩薩,小時候的經(jīng)典劇集《西游記》給了我最初對觀音的印象。智慧端麗、神通廣大、不怒自威,常常救助唐僧師徒四人,可以說,沒有觀音的幫忙,西天取經(jīng)會更加艱難。
《般若心經(jīng)》也簡稱《心經(jīng)》,經(jīng)文的第一句,就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對于中國佛教的信眾而言,《心經(jīng)》也是一部幾乎每天都要念誦的經(jīng)典。于是觀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千百年來一直是中國佛教徒誦讀最多的經(jīng)典之一,觀音菩薩也被人們所熟知。
世人每每遇到危難時,往往心里嘴里最先念出的便是觀世音菩薩的名號。在中國,與其他幾位菩薩相比,觀音菩薩似乎最能救困濟厄,因此最服中國的“水土”,也最受歡迎和崇拜。作為女身的觀音,形象既端莊美麗,同時又法力無邊,大慈大悲,無求不應。中國的老百姓,尤其是女性,無論貧富貴賤,幾乎沒有不喜歡、不拜觀音菩薩的。
收藏:韋祖悌
我有不少朋友是在家修行的居士,有漢傳佛教徒,也有藏傳佛教徒。我今天這期要寫關于觀音菩薩,就很好奇,漢藏佛教對于這位菩薩的觀點有什么異同,于是翻閱了一些資料。
得到了下面的答案——
講漢藏佛教中的觀音信仰和觀音崇拜,我想我們最好先從漢藏佛教中的兩個最流行的咒語開始說起。漢傳佛教信眾念誦最多的一條咒語,或者更確切地說,它只是一條禮敬詞或者祈愿詞,應該就是“南無阿彌陀佛”,而在藏傳佛教里信眾念誦得最多的一條咒語無疑是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這兩個咒語聽起來完全不一樣,但實際上殊途同歸,它們的意義基本一樣,都是為了呼喚觀音菩薩、祈求觀音菩薩救度,能讓信眾最后都能往生于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中!
紫竹觀音 長江彩蠟石
無論是漢傳佛教里贊誦“南無阿彌陀佛”,還是藏傳佛教里念誦“唵嘛呢叭咪吽”,它們的目的都一樣的,都是為了召喚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
那么,為什么觀音菩薩會如此受歡迎呢?
不管在漢傳或者藏傳佛教里面,觀音崇拜為何都如此流行呢?其實,這和我們整個大乘佛教的根本信仰是密切相關的。大乘是相對于小乘而言的,小乘法門,是以自我完善與自我解脫為宗旨的,其最高果位為阿羅漢果及辟支佛果。
籠統(tǒng)地說,小乘就是強調人人都能經(jīng)過修道而進入涅槃,你自己修行、自己覺悟,不一定要關心他人的利益和成就;而大乘則認為有情都具佛性,只要虔誠地信仰佛教,人人皆可成佛,而且你既可以智慧自解脫,也可以方便他解脫,即身成佛。大乘佛教同時還主張不僅要自度、自利,還要利他,要兼度他人。在我們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們常常會把一些樂于助人、樂善好施的人稱為“活菩薩”,言下之意就是說他們就像是大乘佛教中所說的菩薩一樣,慈悲為懷、利益他者。菩薩思想和菩薩理想是大乘佛教思想和修行的最重要的特色。
觀世音 廣西右江紅線石 收藏:碧琳
按照大乘佛教的說法,菩薩無處不在,他們就生活在我們中間,或許我們每個人身邊就有眾多菩薩,只是因為我們自己的根器不夠利,所以沒能發(fā)現(xiàn)他們、認識他們。
比方說,你遇到一個難題,你糾結了半天,徹夜難眠,不得其解,于是跟一位摯友傾訴,他三五句話就點化了你,你聽完茅塞頓開,可以說,這個摯友就是觀音的化身。佛教最終講的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
凡此種種,大家可以舉一反三,當然這是我的個人觀點而已。
畫家:林于思 作品
畫家:林于思 作品
畫家:林于思 作品
畫家:林于思 作品
畫家:林于思 作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