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展現(xiàn)諸葛亮口才的地方主要有兩個:一是“舌戰(zhàn)群儒”,另外一個就要算“罵死王朗”。這一段文字寫的很精彩,我們不妨再來欣賞一次: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tǒng)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兇,四方擾攘。黃巾之后,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shù)?,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涂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tǒng)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討賊。汝既為諂諛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shù)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將歸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不過查閱史書《三國志》是找不到這段話的,這明顯又是小說家的杜撰。原因有二:一是諸葛亮一出祁山的時候,王朗還在曹魏國都做司徒,沒有前往前線;其二,王朗的確是死在公元228年(這一年正好是諸葛亮一出祁山),但從史料看,應該是死在許昌而不是祁山。這里面就產(chǎn)生出一個問題:羅貫中的這次杜撰僅僅就是因為情節(jié)發(fā)展的需要還是另有原因呢?
應該說羅貫中是特意安排的,不過原因還是出在王朗自己身上。理由有二:
其一,王朗在三國時期的名氣很大,也是曹魏重臣?!度龂?王朗傳》記載:王朗早年就以才華橫溢、知識淵博著稱,漢末割據(jù)時期的徐州牧陶謙就任命他為會稽太守。曹氏三代對王朗也是非常的賞識,從曹操時代的諫議大夫、參司空軍事到曹丕時期的以軍祭酒領(lǐng)魏郡太守、少府、奉常、大理、司徒,直至最后曹睿的司徒,位高權(quán)重,一帆風順。陳壽對他的評價是:“王朗文博富贍,誠皆一時之俊偉也”。讓一個這樣的對手死在諸葛亮的手上,符合羅貫中“尊劉貶曹”的作品傾向,也對應了大將手下從來不斬無名小卒的傳統(tǒng)寫法。
其二,王朗在歷史上雖然沒有和諸葛亮有過口舌之爭,卻曾筆墨相斗。據(jù)《三國志?許靖傳》記載:王朗和蜀漢大臣許靖是舊交,蜀漢政權(quán)建立后,王朗曾經(jīng)多次寫信規(guī)勸許靖等蜀漢大臣投降曹魏,但許靖則是不與理睬。王朗不死心,同時又向諸葛亮發(fā)起了挑戰(zhàn)。《諸葛亮集》中說:建興元年(公元223年),魏司丵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等人分別致信諸葛亮,“陳天命人事,欲使舉國稱藩?!懊鎸Σ芪喊l(fā)動的輿論攻勢,諸葛亮寫了一篇名為”正議“的文章,文章中就有”所謂徒喪文藻煩勞翰墨者矣,夫大人君子之所不為也”之類的文字,對王朗之流的言論進行嚴厲反擊。顯然,這一次筆墨之爭被羅貫中注意并成為小說創(chuàng)作的一個素材。
對于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加入“罵死王朗”的意圖,清代毛宗崗一語道破:羅貫中是把這一段對話當作諸葛亮征討曹魏的檄文,借諸葛亮之口為北伐中原尋找正義的理由:“人但知討賊者當誅其首,而不知討賊者當先誅其從。何也?無賈充、成濟,則司馬氏父子不能肆其兇;無華歆、王朗,則曹氏父子不能恣其惡。故罵曹操而不罵華歆,未足奪曹操之魄;罵曹丕、曹睿而不罵王朗,未足褫曹丕、曹睿之魂也。罵曹操者,有陳琳之檄矣,有衣帶之詔也,有漢中王進位之疏矣,獨于曹丕而缺焉。武侯雖有出師之表上告嗣君,恨無討賊之文布告天下。今觀罵王朗一篇,即以此當罵曹丕,即以此當布告之文可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