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南宋首都臨安的繁華景象
其實、兩宋除經濟之外,文化、氣節(jié)、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官僚體系也非常值得大書特書。這也是北宋滅亡后,宋高宗在毫無根基、準備的基礎上得以建立南宋的根本原因。
而且兩宋因為優(yōu)待士大夫,形成了非常燦爛的文化,宋詞更是名耀千古。其中相當一部分詩詞表現了詩人的愛國情懷,比如范仲淹《岳陽樓記》中的: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陸游《示兒》中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秋夜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中的:
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
無一不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
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fā)現,這種作品多出現于兩宋之交。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那個時期涌現出這么多愛國詩篇?
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還是那時期的中華民族多災多難,歷經靖康之恥到南宋末期,北土淪陷一百五十余年。所幸當時不管士大夫、還是百姓多心向南方。
圖2,靖康之恥時的后宮佳麗
這樣的基礎,加上中興四將的輔佐,南宋終于艱難開局。此后也進行過多次北伐,但是始終無法打開局面。
為什么歷次北伐會失?。康降子心男┣啡??先來了解每次北伐的前因后果再具體分析。
北宋靖康二年(1127),金兵破開封,北宋覆亡,宋徽宗九子康王趙構在南方建立南宋,穩(wěn)定后以臨安(今杭州)為都。
之所以能順利建立南宋,除民意之外,中興四將功不可沒,岳飛無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在紹興年間進行過多次北伐。
先后在紹興四年(1134)、紹興六年(1136)、紹興十年(1140)大破金軍,為南宋初期的穩(wěn)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遺憾的是,最終因為政治原因,宋高宗和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將其殺害于風波亭。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
只留下這幅對聯永遠掛在岳王廟。
圖3,岳飛遇難的風波亭
隆興是南宋歷史上最著名帝王宋孝宗的年號。宋高宗晚年因為無子,立太祖趙匡胤一脈趙昚(shèn)為太子,退位后趙昚(shèn)登基,是為孝宗。其不管是個人品德和政治才能在南宋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即位后先為岳飛平反、再隆興北伐、更開創(chuàng)了乾淳之治。
雖然隆興北伐失敗了,但是不影響他的個人功績,后世多認為孝宗是南宋第一明主。如此雄才大略,這次北伐為何也以失敗告終?
一起看一下隆興北伐的始末:
隆興元年(1163)五月,在朝野內外眾多名臣百姓的支持矚目下,宋孝宗向張浚下達了北伐的詔令,調兵八萬。一路由李顯忠率領取靈璧,一路由邵宏淵指揮取虹縣。開始北伐也是勢如破竹,但是宋軍最后因為兩路將領不和,加上兵力劣勢被金軍在符離擊潰。
南宋歷史上最有希望收復故土的一場戰(zhàn)役就以宋軍大敗而告終。
這一戰(zhàn)打擊了孝宗的雄心壯志,他開始在戰(zhàn)和之間搖擺不定,雖然對內開創(chuàng)了乾淳之治,但是對外戰(zhàn)爭上終其一生未有突破。
圖4,隆興北伐時的情景
開禧是南宋第五個皇帝宋寧宗趙擴的年號,被趙汝愚、韓侂胄tuō zhòu)擁戴為皇。而韓侂胄也正是仗著擁戴之功打倒另一名從龍之臣趙汝愚,獨掌大權。
韓侂胄tuō zhòu)獨掌大權之后力主抗金,得到寧宗的支持。于是寧宗和韓侂胄tuō zhòu)開始籌備北伐,在嘉泰四年(1204)追封岳飛為鄂王,大力打擊了投降派,同時也獲得了陸游、辛棄疾等著名抗戰(zhàn)派的支持。但是這場戰(zhàn)爭韓侂胄只是為了個人聲望,沒有完全做足準備,便在兩年后、開禧二年(1206)貿然發(fā)動,最終結果可想而知,仍然以宋軍失敗告終。
戰(zhàn)后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割讓關外四郡,金封吳曦為蜀王,情況對宋極為不利,而陸游也正是此戰(zhàn)后沒幾年去世,前文提到的《示兒》成了他的臨終絕筆。
后期雖然吳曦之亂被平定、金大將仆散揆又病死軍中,天平逐漸向宋方傾斜,但是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和楊皇后、楊次山等勾結,導致韓侂胄被殺、主和派抬頭、宋金議和簽訂:嘉定和議。和議規(guī)定:
其一,依靖康故事,世為伯侄之國;
其二,增歲幣為銀三十萬兩,絹三十萬匹;
其三,疆界與紹興時相同(金放棄新占領的大散關、濠州等地)。
且南宋另給金軍犒軍銀(賠款)三百萬兩,導致南宋在此戰(zhàn)后越發(fā)衰弱。
圖5,開禧北伐后,陸游示子抱憾而終
端平是寧宗養(yǎng)子理宗的年號,即位前期由史彌遠(沒錯,就是聯合楊次山害死寧宗首相韓侂胄的那位)專權,直到史彌遠死后,理宗才得以親政。剛親政的理宗導演了一場端平更化,國力有所恢復。中后期在蔡州聯蒙滅金,雖然一定程度上雪了北宋先人之恥,但是宋蒙間再無屏障。
滅金后,山東河南一帶成了真空地帶,理宗便在端平元年(1234)派遣軍隊,希望收復北宋故都開封,但是此時蒙古不肯承認,兩軍交戰(zhàn),毫無疑問,宋軍大敗,鎩羽而歸。
從此蒙古知道了南宋虛實,而且后期又有賈似道奸相專權,就此開啟南宋最后五十年的倒計時。
末期雖然有陸秀夫、文天祥和崖山十萬愛國志士,但是終究難挽敗局。
圖6,端平入洛陽
其實我們仔細回首南宋152年間這四次北伐,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不是沒有道理。終兩宋雖然經濟繁榮,但重文輕武,又遇君明臣庸或君臣皆庸,比如岳飛被諸多掣肘,甚至最后不惜十二道金牌召回;又或孝宗所托非人,張浚實志大才疏;亦或開禧、端平更是朝野全部未做好準備,又遇蒙、金強悍外敵。
一切的一切皆有因果,存在即合理。
不過前世不忘、后事之師,兩宋的愛國情懷、家國天下固然值得贊揚,但是我們更應該以史為鑒。
以上版權為日月千年依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