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天壽 江天新霽 鏡心 設色紙本 成交價4715萬元
【作品鑒賞】
我畫的花鳥與山水結合,在取近景時配上遠景以增加畫中的材料,使之更為豐富熱鬧,又有層次變化。如畫鷹和鷲,要求畫面空曠開闊。因它是兇猛的禽鳥,宜于畫大幅,近景畫鷹,遠處可配上崢嶸的巖石和傾瀉的飛瀑,甚至淡淡的遠山,多取近少取遠.以近景為主體,遠景為客體。我也嘗試山水與花鳥的結合,多取遠少取近,以取遠景為主,也表現(xiàn)了平遠的、高遠的、深遠的山川景象。
——潘天壽
論20世紀中國大寫意畫家,潘天壽是繼齊白石之后的又一高峰,其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構圖曠而不松,氣韻雄強,有筆,有線,墨韻俱佳。尤善畫鷹、八哥、松樹、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被稱為一時之絕。他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茍,故落筆大膽潑辣,又能細心收拾,作品的構圖,清新蒼秀,筆墨色彩縱橫交錯,趣韻橫生,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作為吳昌碩的入室弟子,潘天壽不囿于吳的格局范式,每作必有奇局,墨韻濃、重、焦、淡相滲疊,線條中顯出用筆凝煉和沉健。
潘天壽尤擅作大畫,比如現(xiàn)藏潘天壽紀念館的《夏塘水牛圖》、《雁蕩山花圖》、《八哥崖石圖》等都是尺幅在30平方尺以上的巨作。據(jù)資料統(tǒng)計,他一生所作大畫(尺幅在20平方尺以上)不過數(shù)十幅?!督煨蚂V》作于1959年,縱72厘米,橫241厘米,是潘天壽大幅作品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目前市場中所見尺寸最大作品,并經(jīng)潘天壽之子,現(xiàn)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潘公凱的鑒定,實屬難得一見的精品巨作。50年代起,潘天壽一直任教于浙江美院,曾任院長,兼中國美協(xié)副主席、美協(xié)浙江分會主席等。他出游天臺、雁蕩,將山水與花鳥畫相結合,步入了一個與時代精神相諧的雄強復明麗的新階段。《江天新霽》上描繪的蒼鷺和背景的巖石山花都是畫家鐘愛的內(nèi)容,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此一時期的眾多作品中,并為世人所熟知。左邊佇立巨型巖石邊上的兩只蒼鷺,一只回首端立,一只展翅欲飛,畫的右邊以茫茫的江天和生機勃勃的花草以平衡畫面,背景開闊,對比強烈,以奇取勝,正如潘老自己說的:畫貴能極。蒼鷺凌厲內(nèi)斂的眼神,配合雄健體態(tài),顯出“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的威力。潘天壽五六十年代所作花鳥特別善于運用巨石,其許多名作都以空勾加染的巨石壓陣,這種棱骨分明的特點不僅與潘天壽的個性稟賦和審美追求有關,也與他深厚的書法素養(yǎng)密不可分。巨石輪廓以中鋒書寫,雖無過多皴掃,只有少許臺點裝飾,但并不失大石沉雄的體量。潘天壽自謂其作“一味霸悍”、“一意孤行”,除構圖奇崛外,在筆墨技法上也總是不落窠臼,獨辟蹊徑。他曾說:“學畫之筆墨意趣,能老辣稚拙,似無能,即是極境?!边@是深悟中國畫堂奧妙的至理之言。此幅《江天新霽》,用筆簡疏,不求玲瓏、圓潤,追求豪邁雄強的陽剛之美;用墨恣意放縱,不求嫻雅,隨手涂抹,墨氣淋漓,濃淡有致,“以虛寫實,知白守黑”;粗中有細,收放自如,渾厚中展蒼茫。潘老在畫面左上署款“止止堂”,為其在杭州住處畫室之名,現(xiàn)已成為潘天壽紀念館。1958年初,潘天壽被補選為全國人大代表,7月又接受蘇聯(lián)藝術科學院名譽院士的稱號。取齋室名曰“止止室”,其意為在名利面前止步。
天驚地怪見落筆,巷語街談總入詩。
阿壽學我的畫最像,跳開去離我最遠。大器也。
——吳昌碩
天壽的畫,奇絕處又見平穩(wěn),非常難得。
天壽用筆,力能抗鼎。
——黃賓虹
繪畫不拘中西,設色難在調和。阿壽擅用幾種極難調和的色彩。大塊渲染畫面,自有風格,尤其對于色彩的領會,天資極高,在畫人中是不可強求的。
——徐悲鴻
潘天壽即對傳統(tǒng)有深刻的研究,又不局限于傳統(tǒng),不受傳統(tǒng)束縛,而在學習傳統(tǒng)的基礎上奮勇前進。因此可以說潘先生的藝術既有中國東方藝術的特色,又是新時代的藝術。
——劉開渠
(五十年代中期至六十年代初)潘天壽的繪畫作品的風格更強烈了。那種骨氣雄風,那種鋼筋鐵骨般的現(xiàn)代結構美,產(chǎn)生出巨大的力量感;同時仍洋溢著勃勃生機和親切濃郁的生活氣息,處處流露出那種他所特有的剛毅氣質和高遠情懷。那些雁蕩的山花野卉,那些頑強的古松古梅,那些落拓不羈的禿鷲,徹底改變了文人畫末流的輕薄柔弱與玩世不恭,而正好在精神層面上與崢嶸壯闊的時代精神相吻合??梢哉f,他的繪畫既是詩書畫印交融的傳統(tǒng)中國畫的一個總結,又是對舊時代傳統(tǒng)中國畫的一種超越。學術界普遍認為,50年代末和60年代中期,潘天壽完成了從古典中國畫大師向現(xiàn)代中國畫大家的過渡。
——盧炘
《江天新霽》作為潘天壽創(chuàng)作中的經(jīng)典題材,絕不是徒有虛名的——神情果敢的魚鷹、森嚴的四方石和收放有致的花草,都盡顯潘氏創(chuàng)作手段的高妙和藝術語言的豐富。而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所表達出的意與象是可以打破語言和國別的界限的。1959年,潘天壽應邀參加蘇聯(lián)舉辦的《我們同時代人》展覽,其中包括《鷲鷹》、《小篷船》等作品,而《江天新霽》,也在其中。從本作的落款中,我們可以看出此作也是作于1959年,為臘梅花黃時節(jié)的十二月間,于應蘇聯(lián)展覽作品題材相同,只是于稍晚時期創(chuàng)作。
【作品資料】
作者 潘天壽 尺寸 72×241cm
作品分類 中國書畫>繪畫 創(chuàng)作年代 1959年作
估價 咨 詢 價
成交價 RMB 47,150,000
HKD 57,781,863
USD 7,072,500
EUR 5,186,500
專場 中國近現(xiàn)代十二大名家書畫夜場 拍賣時間 2011-12-05
拍賣公司 北京保利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拍賣會 2011年秋季拍賣會
著錄:《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集》(三),第158-159頁,保利藝術博物館,2011年10月
說明:2011年10月7日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行“中國近現(xiàn)代書畫十二大名家精品展(三)”開幕儀式時,潘天壽之子潘公凱先生親臨現(xiàn)場,參觀此作,贊嘆不已,并簽名留念。
來源:藏家購自于2004年嘉德秋拍,成交價:RMB 7,480,000,創(chuàng)當年的潘天壽世界最高成交記錄。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