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孩子,從愛自己做起
~『人人都愛”好“的孩子,愛正常孩子的優(yōu)良的表現(xiàn)。但這不是愛的全部定義。如果愛只是這樣而已,那愛有什麼可貴?又有何難?愛,是當(dāng)“我”不好,不夠好,做不到,不想做,很糟糕的時候,仍然喜歡,接納,理解,不離不棄。那才叫做愛吧。所謂的愛自己,考驗恰恰就是在這裏?!?div style="height:15px;">
愛自己本來就不是一件生出來就自然可以會的事情,從心理學(xué)的觀點來說,
愛,產(chǎn)生于關(guān)係中,我對你,你對我,嬰兒對媽媽,媽媽對嬰兒,
沒有關(guān)係,沒有對象,沒有體驗,愛這個詞,就只是一個詞罷了。
所以你懂得愛,會愛自己,是因為你擁有過愛的體驗,有愛的關(guān)係,
因此你習(xí)得了這樣一件叫做“愛”的事情,
因為有人愛你,對你好,所以你也學(xué)會了愛別人,對別人好,
更重要的是,你當(dāng)然也就學(xué)會了愛自己。
但是,不是每個人ㄧ出生的原生家庭都有這樣的機會。
因此,當(dāng)一個人問出,“我不知道怎麼愛自己”這樣的問題,一點都不令人意外,
這說明在他的關(guān)係裏,在他的原生家庭裏并沒有作為一個“我”被好好地愛過,
因此他也沒有習(xí)得那種叫做愛的能力。
她可能因為匱乏和價值感低,一再去討好和付出,用自己的犧牲和投入想換來被愛,
她也許在現(xiàn)實中也擁有著一些叫做“愛”的關(guān)係,但是,他愛這個自己嗎?
人人都愛好的孩子,孩子的好的表現(xiàn)。
這當(dāng)然不是愛的全部定義。如果愛只是這樣而已,那愛有什麼可貴?又有何難?
愛,是當(dāng)“我”不好,不夠好,做不到,不想做,很糟糕的時候,
仍然喜歡,接納,理解,不離不棄。那才叫做愛吧!
所謂的愛自己,考驗恰恰就是在這裏。
什麼叫做愛自己,就是當(dāng)你自己覺得自己沒有達(dá)到預(yù)期,覺得自己很糟,覺得很喪,
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做得不好的時候,你仍然在內(nèi)心對自己進行著支撐,
你不攻擊自己,你不懲罰自己,最重要的是,你不離自己而去,
就像媽媽對一個孩子,孩子哭孩子鬧孩子不寫作業(yè),
媽媽還是愛這個孩子,這就是愛自己。
所有不會愛自己的人,都是因為,沒有一個知道如何表達(dá)愛的媽媽。
讀到此處,也別急著找媽媽的麻煩。
你還可以問一個問題,為什麼你沒有一個愛自己的媽媽呢?
那一定是因為你的媽媽,也沒有一個有能力去愛孩子的媽媽。
你的媽媽連自己都不愛,不覺得自己可貴,
也不珍視自己,那麼她怎麼有能力和本事做到去愛孩子呢?
說下去,這就是一個家族意識傳遞的問題。
一個孩子因為不被媽媽愛,所以不愛自己,沒有價值感,總覺得自己不好,
然后她做了媽媽,她也同樣地不懂得愛孩子,覺得孩子不夠好,
孩子要足夠優(yōu)秀,才配得到愛,因為她自己關(guān)于愛的體驗就是這樣的。
所以她不可能憑空成為一個愛不完美的不夠好的孩子的媽媽,
她不可能憑空做一個包容接納的容器的能力,除非她曾經(jīng)被很好的愛過。
所以,罪魁禍?zhǔn)拙褪牵瑡寢尩膵寢尩膵寢尩膵寢專?div style="height:15px;">
基本上你如果不懂得愛自己,你往上追溯自己的家族史,
你就會很容易地發(fā)現(xiàn),這個故事裏面的每一個媽媽在嬰兒時期,兒童時期,
都不曾很好地很安全地很幸福地被父母好好愛過。
所以,其實沒有罪魁禍?zhǔn)住?div style="height:15px;">
集體創(chuàng)傷、文化影響、百年前人類都沒擁有安全感的物質(zhì)生活、上上幾代人對心理創(chuàng)傷的零認(rèn)知、再之前的戰(zhàn)亂、災(zāi)害、顛沛流離等等這一切都導(dǎo)致了,幾代媽媽都活在沒有被很好地愛著、缺乏關(guān)注的、缺乏基本安全感的原生家庭裏。
所以,如果你一直是一個懂得愛自己的人,那麼你真的是個幸運兒。
而如果你是你們家族第一個問出,如何愛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的人,那也意味著,
你是一個幸運兒,你比你的上幾代人至少要更進一步。
你開始思考開始覺察、開始試圖弄清究竟發(fā)生了什麼,
你希望建立一個清晰的關(guān)于“健康自我”的概念和界限,
希望自己的余生可以跨越原生家庭代際的影響,活出自己,
相比在外人面前從不敢跟別人起衝突,表現(xiàn)全方面優(yōu)秀,
對自己的孩子、老公甚為苛刻,絲毫不能放鬆,內(nèi)在自己的價值感低,
充滿焦慮,總是活在別人評價裏的連自我概念都不清晰穩(wěn)定的母親們,
你已經(jīng)是一個很大的跨越了。
華人世界裡的女人集體意識創(chuàng)傷就是重男輕女。
很多女孩,一出生,就被父母期待應(yīng)該是個男孩,
很多父母將對男孩的期待,加重地放在了女兒身上。
這句話,說到了本質(zhì)。
說得好聽點,是的,女兒和兒子一樣重要,父母對她們很有期待很重視。
但是如果我將這句話翻譯成——她們背負(fù)了父母的期待。
如果她們只做一個女孩,而做不到男孩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意義上的理想化的光耀門楣,
那麼她們就是“wrong baby”.,所以女孩被要求著“成為一個男孩”;
男孩被要求著“成為一個家族的榮耀”。
如果做不到,你就是個“錯誤的孩子”,當(dāng)我翻譯成這樣,你覺得這還是愛嗎?
一個接受了自己不完美的母親,才能去接得住孩子的不完美。
一個接受了自己不是圣賢的父親,才能去接受孩子的不圣賢。
可惜的是,這樣的父母并不多。
一個嬰兒,得到的愛越多,他對自己的接納度就越高。
反之,愛越少,對自己的接納就越少。
很多孩子說起了自己的童年,幾乎出現(xiàn)了一樣的特征——
我的父親或母親希望我是一個“。。。。。。。”的孩子,而不是我本身。
你可以在省略號裏面填進去很多詞,比如公務(wù)員、律師、出國留學(xué)鍍金、道德完美的人、
一個值得炫耀的孩子。
父母對他的愛,只存在于,他符合那個期待的完美人設(shè)時。
如果不是那個人設(shè),這些孩子完全無法感受到父母的容納和愛意。
所以這導(dǎo)致了什麼?
導(dǎo)致了一個孩子是不能活成他自己的,他得完成父母的期待,
活成父母心裏想要的那個樣子。
一個人的生命是自己的,但是卻一定必須要活成媽媽/爸爸要的樣子
才可以得到愛,否則就是個“wrong baby”,
而對于孩子來說,爸爸媽媽的愛在人生中又是那麼重要,
重要到不能失去,如果成為了父母心中的wrong baby ,
那麼隨之而來的就是被整個世界遺棄的恐懼感覺。
這一切都在潛意識中不斷加深,不斷發(fā)揮著作用,即使你的父母離開了人世,
你擺脫了現(xiàn)實父母對你的控制,你內(nèi)心內(nèi)化的父母還是在發(fā)出著和童年一樣的聲音——
那麼這件事對于一個生命而言,是否有些殘忍?是否很殘忍?
極端的例子,就是社會新聞中的弒母案。
大家剛慶賀了母親節(jié),都說母愛好偉大。我們可以認(rèn)同的是,愛這個詞,和母親相關(guān)。
我們第一次體驗到愛,就是從母親那裏得到的。但母親不是神。
母親也是從一個嬰兒開始長大的,被很多因素鐫刻進她的人格。
她不可能天然地因為是一個母親就獲得了愛的能力,
不可能因為是一個母親就馬上人格發(fā)展完整。
這是一種我們對母親美好的期許,可惜并非現(xiàn)實。
如果每一個母親節(jié),我們不只是感恩母親,我們還能審慎地去思考如何做一個母親,
或者能夠去思考,自己的母親與自己人生之間的種種關(guān)係,
那麼也許會讓這個節(jié)日更具有其意義。
如果一個媽媽,可以讓孩子成為孩子本身,而不投射太多的期待在裏面,
如果一個媽媽能夠去完成一個媽媽的功能——抱持,接納,理解,關(guān)注,
而不是只有在孩子符合期待時才愛他接受他,那麼可以說,
這就是一個當(dāng)媽媽本然的角色。
可是,成為一個自然本色的媽媽角色,如同神愛世人如同造物主對其子民無條件的愛,
是一件絕不簡單的事情,這需要愛,需要勇氣,需要環(huán)境,需要人格條件,
還需要媽媽作為一個個體不斷的自省和覺察。
這是幾代人的努力才能造就的事情。
做一個接納孩子的媽媽,需要從接納自己做起。
愛孩子,從愛自己做起,
守護、抱持、共情、理解,讓孩子成為他自己,允許孩子與自己的分離,
好像一個容器,容納你的孩子的不足,不同,震蕩,叛逆與痛苦,人生的高高低低。
這就是做母親的品格。
而每一個人內(nèi)在都有一個孩子,希望你也能好好守護你的內(nèi)在小孩,
不要把它當(dāng)做“wrong baby”,也不要陷入被人當(dāng)作“wrong baby”的關(guān)係,
這就是愛自己的真義。
文字:周小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