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情難辦事,有了人情好辦事,大情辦大事,小情辦小事,人情決定事情,人情深度決定辦事力度,這早已經(jīng)成為一種廣為社會人所熟知的潛規(guī)則,也是當今社會謀人,謀己,謀事,謀發(fā)展的鐵律。
人情是個無形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汩汩流淌在社會的河流之中。幾乎社會上的每一件事都受到人情的牽制、掣肘和影響。從顯規(guī)則上看,萬事似乎皆可據(jù)“理”力爭;但從潛規(guī)則上看,事事均需因“情”而動。“理”是決定事情成敗的骨架,“情”是主導事情走向的神經(jīng)。彼此有人情,辦事就可能盡心竭力,成功的概率就大;人情越大,越深,越重,可以托辦的事情也越大,對方甘愿付出的力氣和心思也越大。反之,若沒有人情,很多事情便沒有了指望,托不了底,沒有人愿意白白地為你支招、為你出力、為你費心。要想在社會上混出點名堂,就必須善于撥動人情這根神經(jīng),順著這根神經(jīng)把握事情起始的兆頭和發(fā)展的脈絡(luò),并由此決定你付出與索取的分寸。不撥動這根神經(jīng),事情就如一個木偶沒有一點活氣;撥動這根神經(jīng),木偶便靈動起來,事情就會立竿見影,出現(xiàn)轉(zhuǎn)機。
古人說:“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即是說,身上穿了別人的衣服,心里就應(yīng)該裝著別人憂慮的事情。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對等關(guān)系,你為我辦事了,付出了辛苦或財物,我便欠了你一份人情,我也應(yīng)該相應(yīng)地為你著想并設(shè)法回報與你,為你辦事或返還財物,還你這份人情。人情其實就如天平的砝碼,在不斷調(diào)整中使交際關(guān)系盡量趨于平衡。所謂“人情來往,你來我往”,來而不往,或者人情的分量與所辦之事的輕重不對等,彼此交往就失去了平衡,人情也可能從此會逐漸消失。這個世界上永遠沒有一廂情愿的事,吃虧和占便宜在交往中只是偶然的“一時之得失”,從長遠來看是站不住腳的。有付出就應(yīng)該有回報。物種講究生態(tài)平衡,人情也講究生態(tài)平衡,平衡才能永恒,平衡才是和諧。
人與人交往辦事,有許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潛規(guī)則,這些潛規(guī)則雖然秘而不宣,但人人都必須遵其道而行之。靠人情辦事就是這樣一把開啟社會之門的密鑰,拿著這把密鑰,無論是前門、后門,正門、旁門,甚至歪門、邪門,只要是動之以“情”,就會豁然洞開。如果你輕蔑人情世故,視人情如敝屣,不把人情當回事,那么,你在社會上辦事就會經(jīng)常遭遇“閉門羹”。毫不夸張地說,人情是一把萬能鑰匙,握著它,你就能打開在交際圈內(nèi)的任何一道門,并且可以藉此登堂入室。若你一時打不開這些辦事門路,那很可能是你拿到的這把鑰匙的含金量不夠,或是開啟的門不對頭。解決的方法也很簡單,那就是加大人情的分量再去繼續(xù)鍛造它,摸清門路之后再去開啟,就會收到“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奇效。要相信,人情這把密鑰,能無孔不入,無鎖不開。
人常說“拿別人的手短,吃別人的嘴軟”,“拿人錢財,替人消災(zāi)”,這話形象地說出了人情對事情的重大影響;有道是“打狗還得看主人”,“不看僧面看佛面”,此話更道出了辦事情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人情的牽動和掣肘。自從有了人類社會以來,人情和事情就注定構(gòu)成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應(yīng)該說沒有人類的活動,也就不可能有所謂的事情,事情是人類生活中的一切活動和所遇到的一切社會現(xiàn)象,它既然是由人而生、人而為的,其本身就一定帶著人們的主觀意識和情緒,而這些意識和情緒又必然受著以情誼習俗和情面等形式表現(xiàn)的人情的約束、制衡和影響,即人情影響事情,事情牽動人情。
有人說,中國算不上是最講人性的社會,但卻是最講人情的社會。從古至今,只要你用人情做敲門磚就很少有叩不開的衙門,辦不成的事,但這并不是說所有的政府和部門都沒有可規(guī)范自己辦事的政策、制度和法規(guī),也不是各級政府官員都不按章辦事,而是因為凡是法規(guī)都有它的疏漏之處,這樣人情就有了可鉆的空子。人們知道,人情就是人之常情,現(xiàn)實中有哪一個人會違背人之常情行事呢?何況中國人又是最講人情的。誰不重人情、不近人情就無異于把自己與大眾對立了起來,隔離了開來,誰都無力承受這人情壓力之重負的。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人性的弱點,人情往往是從人的趨利性、互惠性、關(guān)聯(lián)性、依賴性上進行突破,沒有能御之者,未見能敵之者。要知道,只有做不到的人情,沒有辦不到的事情。
復(fù)雜的社會交往中,有許多看似不可能的事情,找個關(guān)系托個人情一操弄,居然都變成了現(xiàn)實。有些看似平庸無能的人,既不能說會道,也沒什么經(jīng)濟實力,卻辦成了不少大事情。奇怪嗎?那只能說你不通人情世故,不諳社會關(guān)系,不懂生存之道。“某某家上面有人”“某某的關(guān)系硬”,“某某的路子廣”,當你透過帷幕看清背后這樣的真實情況后,你不得不嘆服人情世故的核威力。人情所至,金石為開,糖衣炮彈,無堅不摧。有了人情,百煉鋼也可變成繞指柔,弱的可以變強,甚至黑白可以顛倒。人情無所不能,有了人情一切皆有可能。
世上萬事萬物皆遵循陰陽之理。陽者必合之以陰,陰者也必應(yīng)之以陽。生活中常聽人說:“有話最好都說在桌面上',其實在桌面上搖的大多是做事的公理,而在桌面下運籌的卻多是辦事的人情。人情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面對公理與私意、正義與陋俗、制度與權(quán)變、面子與實質(zhì)等看似對立實為并行不悖的問題,人們在進行個體利益的公式換算時,往往要與普世的公義相抵觸,如何調(diào)和這其間的尷尬就足以考驗一個人的人生智慧。所以大才如曹雪芹,也不得不把人情世故當學問和文章。情與理只有彼此交融,才能合情又合理。如是,堂堂的人理才不會落下個寡情,而深深的人情方不會失去了正義。人之情,不能被鎖在一個“理”字中。情,即“天”;理,即“人”。情與理和,理與情諧,是“天人合一”的大道理,也是中華文化的最大特色與精髓所在。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guān)系是靠感情和利益維系的,親情、愛情、友情、鄉(xiāng)情都是感情和利益造就的產(chǎn)物。在這個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彼此之間沒有關(guān)系,我憑什么操心費力地幫你辦事?你對我沒有好處,我又憑什么向你付出人情?沒有人情就沒有關(guān)系,就沒有辦事的憑藉和依托,就不能實現(xiàn)雙方的溝通和交流。無源之水必定干涸,無本之木必然枯竭,沒有人情必然難辦事情。人情世故的智慧,是不可一日或缺的,它是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一種能力,但這種能力,必須在生活中培養(yǎng)歷練?,F(xiàn)代人總是認為人情淡薄,感受不到彼此關(guān)心、支持和享受人際親密感的機緣。其實對人情的冷漠感和淡薄感,正是不通人情世故的結(jié)果。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這樣的對話:“這件事情就拜托你了!”,“好好好,放心吧!我會盡力幫忙的!”這樣,一件事情可能就在這種客客氣氣的人情溝通中搞定了,擺平了,或者說問題已經(jīng)不成其為問題了。如果是一件令人擔心的事,現(xiàn)在也算一塊石頭落了地,盡可以把心放在肚子里了;如果是一件好事,也完全可以擺酒慶賀了。人情在彬彬有禮的交際中流動,事情在默默相許的承諾中兌現(xiàn)。在處處充滿人情的社會上,什么是“拜托”?“拜托”就是走過了人情之后的請托;什么是“放心吧”?“放心吧”就是接受了人情之后的承諾,正所謂有了人情也就把握了事情。
從理論上講,人情是中國人維系緊密型關(guān)系的紐帶。但并不是所有的人情都能換來回報,也不是所有的人情都必須有求必應(yīng),及時償還。須知做人情也要講究原則和方法。即在做人情之前,一定要權(quán)衡利弊,對自己有害的人情決不可輕易去做。在社會上行走,不近人情的人雖然處處不受歡迎,并很難與之交往及合作,但是,凡事都要講究原則,講究規(guī)矩,對越軌的事、違法違規(guī)的事、有悖道德倫理的事,雖有人情在,也一定要頂住人情壓力,萬不可為了人情而貿(mào)然行事。以此償還人情,其代價是無法估量的,不但可能陷自己于被動也可能陷對方于不利。所以,在這種時候,貌似不近人情,其實是我們的理智占了上風。這就是說,不近人情有時也是人之常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