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月份,正是蘆筍上市的季節(jié)。這種南北皆產(chǎn)的蔬菜,在菜市場中所占的席面卻總是很小,一般一二十根束為一捆,按捆賣,每個攤位也不過就一兩把,少有人光顧的樣子。怎么看都不算是家常菜,怎么做著吃,都像是客人。本來,蘆筍傳入中國的時間也不長,不過百來年的時間,遠(yuǎn)不及它在歐洲原產(chǎn)地的食用歷史的十分之一。況且它與我們?nèi)粘K熘氖卟藲馕恫顒e較大,所以不受到普遍歡迎也是正常的。
不過,物以稀為貴,雖然愛吃它的人不及愛辣椒番茄那么多,買上一把,就夠吃一頓的量,也得花個幾十塊錢,不太賣得動的樣子,但價格上卻也從來不軟。這要換到在德國,那待遇就不同了,屬于爭相搶購的貨。德國蘆筍也不便宜,但架不住德國人就好這口,我們這邊三四月份能吃上蘆筍,德國那邊要到五月份才能吃上,就是這么一個月的時間,德國人也等不了,想法設(shè)法進(jìn)口來吃。
德國人喜歡蘆筍喜歡到了什么程度呢?
德國歷史上好幾位路易家的王都對它情有獨(dú)鐘,連御花園都得給蘆筍地騰地兒種植。
老百姓呢,每年都給蘆筍辦選美,選出蘆筍女王來,在城鎮(zhèn)之間,花車游行。進(jìn)入現(xiàn)代社會,他們更直接打造了兩邊專門的蘆筍旅游小徑,周邊遍植各類品種的蘆筍,規(guī)模還不小,主題公園的檔次,一趟來回能走幾個小時的那種。不光能看,還能吃,游購?qiáng)室粭l龍,估摸著類似我們的農(nóng)家樂,可見愛得相當(dāng)深沉。
德國人最愛吃的是白蘆筍,除了不能見光之外,整個生長過程都需要費(fèi)工費(fèi)時照料,在人工頗高的德國,價格比擬黑松露。不過他們的吃法也很實(shí)在,一般就是焯熟了,直接啃。
白蘆筍汁水豐盈,味道類似我們的小桿甘蔗,粗細(xì)也是綠蘆筍的一倍。蘸油醋汁、荷蘭醬,則更家常。
把蘆筍作為配菜,他們就更會吃了,煎鍋里扒好,和牛排、羊排、煎魚、漢堡,配著吃,吃什么都能配上一兩根。燉湯,用歐洲火腿燉,燉綿,火腿的味道都被吸收了,撈出來,光吃那蘆筍。做成蘆筍泥,當(dāng)做澆汁拌菜吃,或者配著主食面包蘸吃。蘆筍泥加濃湯熬成蘆筍高湯來,吃法也差不多。
國內(nèi)的綠蘆筍的吃法,則要少得多,除了白灼,淋醬汁吃,就是炒著吃,煮湯的很少,要煮也是擱咸肉火腿煮,不然寡得慌。
清炒蘆筍,凈油炒就行,不擱蔥姜蒜、干椒搗亂,就光是香油燒熱,放進(jìn)焯好水的蘆筍,拌炒,鹽炒入味了即可。
蘆筍培根片,煎吃或烤吃最佳,脆、咸香。
蘆筍沙拉,焯水,拌蔬菜水果,特別不家常的吃法。
蘆筍炒豬肉,除了需要焯水之外,和辣椒炒肉的程序一樣。
蘆筍炒茶樹菇,這兩種食材口感很像,統(tǒng)是脆脆的,特有植物汁水的氣味。炒的時候不勾芡,只稍為兌一點(diǎn)點(diǎn)高湯,等把高湯炒收汁了,口感就最好。不僅茶樹菇,香菇、竹蓀、草菇等菌菇,都可以照樣與蘆筍同炒,好吃。
蘆筍魚柳,用龍俐魚,不腥,魚白蘆筍青,炒出來好看又好吃。
蘆筍牛柳,稍放點(diǎn)老抽上色,起鍋前勾水淀粉,略稠,好吃。
蘆筍炒爆腌肉,蘆筍炒火腿咸肉也不錯,炒爆腌肉味道更好。所謂爆腌肉是將五花肉細(xì)細(xì)抹鹽和辣椒粉花椒粉,在陰涼處懸掛幾天,一旦鹽味開始入,即可開吃。是間于新鮮肉和咸肉中的一種口感香氣。用來炒蘆筍、辣椒,做成小炒肉,是別一種好吃的口感。
蘆筍百合,鮮百合剝出洗凈,與掐斷的蘆筍焯一水,再起油鍋拌炒,只放鹽調(diào)味。
蘆筍蝦仁,怎么清新怎么來,油鹽調(diào)味就足夠了。
蘆筍炒菱角,蘆筍在旱地和田地里都可以種植采收,旱地的蘆筍味道更甜,水地里的則稍微淡一點(diǎn),但水汽更多些。與水八仙之一的菱角同炒,旱地水地的蘆筍都搭,吃的是一個水靈脆甜勁兒。
不過這兩種食材當(dāng)季一個在春天一個在秋天,能趕上趟的也就只有五六月間出水的嫩菱了,都是錯過就再等一年的節(jié)令食材。想吃得提前做好準(zhǔn)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