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叫“矛盾”?
要想讀懂《矛盾論》,首先得知道什么叫“矛盾”?!睹苷摗防锏摹懊堋?,和普通人理解的“矛盾”完全不同。
普通人理解的“矛盾”,指的是:兩個說法不能同時成立。正如那個寓言故事所講,我的矛無堅不摧,我的盾堅不可摧,就是無法同時成立的:如果矛無堅不摧,盾就是可以被摧毀的;反之,如果盾堅不可摧,矛就有摧毀不了的東西。所以,普通人理解的“矛盾”,應(yīng)該換一個說法, 叫“互斥”。
而《矛盾論》里的“矛盾”,應(yīng)該理解成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陰陽”,二者是“共存”的而非“互斥”的,一方存在以另一方存在為前提:如果沒有矛,盾就不存在;如果沒有盾,矛也不存在。二者是“同生共死、相愛相殺”的關(guān)系。如果不能深刻理解這一點,對《矛盾論》則完全沒有入門。
2、什么叫“辯證法”?
要想讀懂《矛盾論》,還得知道什么叫“辯證法”。
普通人理解的辯證法是:一件事,正著說也對,反著說也對,這叫“以辯證的觀點看問題”。在他們眼里,“辯證法”等同于“和稀泥”,這又是完全錯誤的。
我們之所以需要“辯證法”,是因為“矛盾”是事物的本質(zhì)屬性,研究事物,本質(zhì)上就是研究“矛盾”,不研究“矛盾”,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事物,于是,我們把這種以“矛盾”為研究對象的方法,稱為“辯證法”。真正掌握“辯證法”的人,絕不“和稀泥”,因為他們盡可能看到更多矛盾并深入理解“矛盾”的雙方,于是把事物研究得特別透徹,同時他們還具有堅定的立場,所以,他們的觀點往往極其鮮明。“和稀泥”的人是辯證法的敵人。
3、什么叫“矛盾的普遍性”?
一言以蔽之:矛盾處處存在,時時存在。
這話說起來容易,但有多少人能發(fā)自內(nèi)心接受這一點?普通人就是希望沒有矛盾、沒有沖突,一勞永逸解決所有問題,這都是幻想。真相是:我們必須永遠和矛盾共處。尤其對組織而言,一團和氣的組織是毫無希望的,無處不在和無時不有的矛盾并因此引發(fā)的廣泛而長期的斗爭,是組織生命力的體現(xiàn)。
《矛盾論》中是這樣說的:黨內(nèi)不同思想的對立和斗爭是經(jīng)常發(fā)生的,這是社會的階級矛盾和新舊事物的矛盾在黨內(nèi)的反映。黨內(nèi)如果沒有矛盾和解決矛盾的思想斗爭,黨的生命也就停止了。
4、什么叫“矛盾的特殊性”?
一言以蔽之:矛盾處處不同,時時不同。
“矛盾的特殊性”這一模塊,是《矛盾論》中最長的部分,因為是全文的主要目的所在,那就是對教條主義者也就是“留蘇派”進行打擊。
既然矛盾處處不同,時時不同,那么,“不同質(zhì)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質(zhì)的方法才能解決”。但是,“教條主義者不遵守這個原則,他們不了解諸種革命情況的區(qū)別,因而也不了解應(yīng)當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不同的矛盾,而只是千篇一律地使用一種自以為不可改變的公式到處硬套,這就只能使革命遭受挫折,或者將本來做得好的事情弄得很壞?!?/span>
5、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放在一起,會出現(xiàn)什么問題?
矛盾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且每時每刻每處都不一樣,這個道理,我們是明白了,但我們該怎么做呢?我們怎樣才能把握如此復雜多樣的矛盾并解決問題呢?這也太難了吧?其實并沒有那么難,因為,我們只需抓住“主要矛盾”即可。
6、什么叫“主要矛盾”?
在復雜的事物的發(fā)展過程中,有許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種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發(fā)展規(guī)定或影響著其它矛盾的存在和發(fā)展。
因此,研究任何過程,就要用全力去找出它的主要矛盾。捉住了這個主要矛盾,一切問題就迎刃而解了。萬千的學問家和實行家,不懂得這種方法,結(jié)果如墮煙海,找不到中心,也找不到解決矛盾的方法。
7、什么叫“主要的矛盾方面”?
抓住“主要矛盾”后,還要繼續(xù)研究:既然是矛盾,肯定包含“矛”和“盾”兩方面,既然是兩方面,就存在“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所以,我們還要找到“主要的矛盾方面”,即矛盾中起主導作用的方面。
如果我們能找到“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我們就把握住了事物的性質(zhì),即“事物的性質(zhì),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規(guī)定的”。
8、矛盾著的兩方面的相互轉(zhuǎn)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不是不變的,而是依據(jù)一定的條件,各向著其相反的方向轉(zhuǎn)化。當二者轉(zhuǎn)化到“互易位置”,事物的性質(zhì)也就發(fā)生了變化。
這不就是“量變引起質(zhì)變”的根本原理嗎?所以說,所謂的“量變質(zhì)變規(guī)律”并非獨立法則,而是從屬于矛盾法則。
9、矛盾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這一部分,我們就不引用任何原文啦,原文的論述極其精彩,但對于中國人來講,最容易理解的方式,是在頭腦中想象中一張?zhí)珮O圖:陰陽共存,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互相轉(zhuǎn)化,這就是“矛盾的同一性”;而在陰陽轉(zhuǎn)化的過程中,伴隨著無所不在的斗爭,這就是“矛盾的斗爭性”。
10、對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有矛盾就有斗爭,但解決斗爭的方式,不總是具有對抗性。而且,對抗性和非對抗性之間也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這個理論看上去非常簡單,但價值太大了,關(guān)系到無數(shù)人的生命。比如斯大林,動不動就采用激烈對抗的方式解決斗爭問題,于是殺了很多“同志”,毛主席則采用“大部不抓一個不殺”的方針,讓很多本應(yīng)激烈對抗的斗爭轉(zhuǎn)化成非對抗的,以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很多人可能對此表示反對,他們認為,毛主席沒少“整人”,一點也不“寬容”。這種人完全沒有認識到斗爭的普遍性,他們幻想,人和人之間要和和氣氣,不能有矛盾,更不能有斗爭。這種人但凡有一點歷史知識,他們就知道,“整人”等同于“救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如果換上斯大林,那些被整的人,十個腦袋都不夠砍。所以說,否定斗爭,是愚蠢的,而注意斗爭形式的區(qū)別,就是最大的寬容,也是最大的智慧。
11、總結(jié)
以上就是我們在研究《矛盾論》的時候,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原文內(nèi)容比本文內(nèi)容豐富一萬倍,也深刻一萬倍,所以,我們要反復研讀原文。毛選中其他文章,分析問題的時候,用到的底層方法論,就源于《矛盾論》。
我們一直說,矛盾就是陰陽,陰陽就是矛盾,如果我們對《易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有研究的話,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矛盾論的思想和中國最古老的智慧一脈相承,只不過用馬列主義的語言重新表述出來罷了。反之,如果我們讀懂了矛盾論,也更容易理解《易經(jīng)》和《道德經(jīng)》。毛澤東思想和馬列主義的關(guān)系,是高維智慧向下兼容低維認知的關(guān)系,而非平行關(guān)系,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如果一個人不具備高維智慧,只知道在馬列主義的框架下形成認知,即使聰明如斯大林,對“矛盾”的理解也只是入門級水平,如果蠢如王明,則只能鸚鵡學舌。
實言之,《矛盾論》中所揭示的矛盾的特性和相互轉(zhuǎn)化的規(guī)律,并不復雜,可以說極其簡單,尤其是,矛盾論中的很多內(nèi)容早就在我們的教科書中反復強調(diào),凡是上過學的人,對其中的內(nèi)容都似曾相識。但是,最簡單的東西往往是最難掌握的,所謂“大道至簡”,其之所以簡單,正是因為太根本啦。那些有志于改變世界的人,一定要長期對其反復揣摩并加以運用。一個真正掌握了矛盾論的人,正如毛主席年輕的時候在《致黎錦熙信》中所講:通達天地,明貫過去現(xiàn)在未來,洞悉三界現(xiàn)象,執(zhí)此以對付百紛,駕馭動靜,舉不能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