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真正成熟的人,一定懂得察言觀色,揣摩人心
你是個懂得察言觀色的人嗎?
弗洛伊德說:“人是沒有秘密可言的。即使他們口不作聲,指頭也定會喋喋不休。內(nèi)心的秘密總會通過每一個毛孔泄露出來?!痹诂F(xiàn)實生活中,如果每個人都精通察言觀色,并能夠根據(jù)具體情況來調(diào)整應(yīng)對策略和處世態(tài)度,那么辦事的效率自然會提高數(shù)倍。
察言觀色是我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技能,如何能夠運用的恰到好處,也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跟隨鬼谷子來學習如何運用察言觀色吧。
鬼谷子的識人術(shù),關(guān)鍵在于四個字——“察言觀色”。察言,即傾聽對方的言辭;觀色,即觀察對方的表情。
鬼谷子認為,每個人的內(nèi)心想法,都會在不經(jīng)意間表露出來,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精氣,表現(xiàn)在說話的語氣、聲音中也會有所區(qū)別。通過觀察一個人的語氣、聲音和神態(tài)、面貌來辨別人心,可以非??焖俚貙σ粋€人進行一個大致的判斷,幫助自己洞察人心。
一
說到“察言觀色”,我們就不得不提清朝最大的貪官---和珅
說起和珅大家都很熟悉,和珅一直以來都被大家公認為是清朝史上最大的貪官。和珅官做得很大,能在那么高的位置上待住,沒點真本事是根本不行的。而他最大的能力便是善于察言觀色,是最懂乾隆的人,他的溝通技巧、察言觀色的本領(lǐng)已經(jīng)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據(jù)說乾隆皇帝不用說話,只需個眼神、一個動作,和珅就能馬上猜到他需要什么。
和珅阿諛奉承皇上的特質(zhì)在早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顯露無疑,在和珅還沒有做官的時候,他就多方打聽當今皇上都喜歡什么東西,喜歡干什么。在打聽到以后,一定會牢記在心,并且早早的開始謀劃,針對皇上的某一個特殊癖好,該如何討皇上的歡心。
和珅對乾隆的研究是當作功課一樣來對待的,每天上朝回到家,和珅都會把白天里皇上說過的話,拿出來反復(fù)的琢磨,搞清楚皇上在什么情況下會怎樣思考問題,以至于皇上說了前半句,他已經(jīng)猜到后半句要說什么了。
當和珅還是乾隆的隨從的時候,發(fā)生過這樣一件事,這次皇上當著和珅的面罵了一個大臣,而且用的是古書《論語》里的一句話。這時和珅毫不費力的說出了皇上內(nèi)心真實的想法,得到了皇上的認可。
和珅除了對乾隆的心思詳細研究以外,對皇上關(guān)注的東西也是非常的用心,其中也包括皇上在讀的書。有一次和珅發(fā)現(xiàn)皇上近期在讀《孟子》,于是就找到這本書日夜攻讀,把整本書包括注解都背了下來。在一次和珅陪伴乾隆讀書的時候,因為是晚上光線太暗,皇上看不清書上的字,念到一半念不下去了,和珅聽到后直接把那一段連同注解全部背了一遍,乾隆頓時對和珅刮目相看。
從此和珅官運亨通,青云直上,憑著一套察言觀色的本事和精明老練的言談,贏得乾隆皇帝的信任,最終飛黃騰達,權(quán)傾朝野。
一個善于察言觀色的人,一定善解人意,機靈乖巧,能了解對方在想上面,需要什么,什么事情都逃不過他的眼睛。這是一種天賦,有些人天生就比較敏感,能很輕易地看出別人的情緒反應(yīng)。擁有這種知己知彼的能力,做起事情來就容易百戰(zhàn)百勝。只要你懂得察言觀色,善于打開別人的心扉,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察言觀色”這個成語最早是由孔子提出來的,在《論語·顏淵》篇,孔子講道:“夫達也者,質(zhì)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在邦必達,在家必達。”
孔老夫子告訴我們,真正的通達,是品質(zhì)正直、懂禮儀、有正義的人。并且善于揣摩別人的話語,觀察別人的臉色,從而體察心意,常考慮如何謙恭待人。這樣的人,在諸侯國做事必定會通達;在卿大夫家做事,也必定通達。
孔老夫子一生都在傳道受業(yè)為人解惑,而且待人和善,不貪圖富貴名利,自然而然門下弟子眾多,相傳其門下弟子有三千之眾。這么多人,自然會有一些性格迥異的古怪弟子,做些古怪的事,說些古怪的話,讓孔老夫子哭笑不得。
這些性格迥異的古怪弟子中就要數(shù)年幼的子張最讓孔夫子頭疼了。子張,即顓孫師,比孔子小四十八歲。是孔子晚年所收的弟子,才華橫溢、性情疏闊、志氣不凡。曾子評價子張:“堂堂乎張也”,相貌堂堂的子張啊。
這么一個相貌堂堂,才華橫溢的子張,卻有著一個愣頭青的性格,一點也不像是儒家的人,整天腦子里想的要么是升官發(fā)財,要么是榮華富貴。總之想讓他消停是很難的。比如他雖然聰明敏捷,但是也鋒芒畢露,所以孔夫子形容他:師也辟 。辟者偏激也,激進也。
有一天子張問孔子:“老師,你教教我如何升官發(fā)財吧”。你看,別人都是問如何成為圣人,而子張卻直言不諱的說他想升官發(fā)財??梢娮訌埵沁@么的現(xiàn)實。
孔子慈祥的看著眼前的這個年輕人,說了六個字:“多看,多聽,少說。”
看的是什么?別人的表情。聽的是什么?別人說的話。最后要管住自己的嘴巴,廢話少說。原話是:多聞闕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
子張對于孔子的回答并不滿意,于是再一次追問道::“恩師吶,你就直接的告訴我如何才能發(fā)達吧!”
孔夫子被他氣笑了,你這個娃娃怎么這么愣頭青呢?于是反問一句:“子張,你說的發(fā)達是什么意思?”孔夫子的內(nèi)心很顯然是不想回答的,他是在故意點一下子張,讓他見好就收。
結(jié)果性格耿直的子張真以為老師沒聽懂,于是認真的補充道:“在邦必聞,在家必聞。”翻譯過來就是:所謂發(fā)達就是名揚四海,讓所有人都知道。
難怪荀子會鄙夷的說:子張氏之賤儒也。你看,像子張這樣的愣頭青在哪里都不招人待見。不僅是荀子,孔子也很鄙夷的說:“孩子,你說的這些都是虛名,不是通達。做人呢,最重要的就是要正直,然后學會察言觀色,與人為善,這樣你自然就發(fā)達了。”
很顯然,子張并不理解到底什么是察言觀色。只見孔子忽然收起了笑容,嚴肅的說:未見顏色而言謂之瞽。
“徒兒,不會看人臉色說話的人,就叫瞎子啊?!?/p>
察言、觀色固然重要,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會時刻將喜怒哀樂表現(xiàn)于言、于色,很多時候是“笑在臉上,哭在心里”。那就要考驗人的傾聽能力了,聽出他人的弦外之音,再加上如“看云識天氣”般的觀察其臉色,便能夠很好地對人進行識別了。如果你不會察言觀色,不會見風使舵,那么就很可能在風浪中翻了船,給生活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三
察言觀色可謂鬼谷子的游說之術(shù)中最重要的方法了。鬼谷子認為在游說過程中,不停地觀察對方,聽他在說什么,潛臺詞是什么,分辨其真實意圖又是什么,如果遇到的是比較強的對手,就要敢于用“捭”的戰(zhàn)略,主動攻擊,以勢壓人;反之,則要采用“闔”的戰(zhàn)略,隱藏自己,以德服人。
總而言之,對付比自己實力弱小的人應(yīng)采取和平手段,對方比自己實力強硬的人則應(yīng)采取高壓手段。如果能做到這些,處事必然能始終處于主動地位,該進則進,該退則退,從而縱橫馳騁,立于不敗之地。
鬼谷子還說道: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窺間見奸邪,口者機關(guān)也,所以關(guān)閉情意也。啥意思?耳朵和眼睛,是為了幫助人思考的工具,而不是擺設(shè)。用眼睛觀察,用耳朵聆聽,用腦子思考,目的就是為了能窺見別人的內(nèi)心,看穿別人別有用心的算計。嘴巴這個器官,是用來隱藏、封鎖信息的,所以要少說話。
我們很多人明明有張嘴巴,卻從來不會說話。我們明明有眼睛和耳朵,卻不懂察言觀色。有大腦卻不會思考,所以我們成了會說話的啞巴,有聽力的聾子,有腦子的傻子。上帝賦予人們的器官,我們卻未學過利用。請您轉(zhuǎn)發(fā)分享,福生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