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雖然只有短短百余年歷史,卻可以分成許多個歷史時期。要想切實了解老哈爾濱和新哈爾濱、老哈爾濱人和新哈爾濱人的關系,就有必要重新梳理哈爾濱的歷史分期問題。
以往大家均是以“清末——民國——建國初”的時間劃分,或者以“滿清統(tǒng)治——沙俄控制——日本占據時期”的政治視角劃分哈爾濱的歷史。哈爾濱到底是怎樣的政治環(huán)境?我認為應該以經濟史的視角分析哈爾濱歷史問題。
19世紀以至20世紀初,中國東北地區(qū)被稱為滿洲。此地荒無人煙,與沙俄的遠東及西伯利亞地區(qū)一樣經濟落后、荒涼一片。1900年趕上義和團運動,1904年趕上日俄戰(zhàn)爭,在1898——1905年這一時期,東北以及俄國遠東地區(qū)、日據朝鮮,對馬海峽、韃靼海峽、日本海、黃海、遼東半島均沒有形成穩(wěn)定的經濟發(fā)展環(huán)境,始終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戰(zhàn)爭狀態(tài)下,催生出了戰(zhàn)爭經濟。中東鐵路、松花江航運在這一時期分別與俄國的烏蘇里鐵路、阿穆爾河沿線的海蘭泡、伯力、廟街聯通,東北北部與沙俄遠東地區(qū)在交通區(qū)位上連為一體。大連、海參崴一南一北開始發(fā)揮軍事以外的航運價值。哈爾濱作為沙俄的后勤中轉站,初步確立了囊括吉林、黑龍江兩省以及俄國遠東地區(qū)在內的經濟體中的核心地位。
1907——1919年,以《《日俄關于一般政治問題協定》》的簽訂為界,滿洲一分為二,吉林大部、呼倫貝爾、黑龍江全部成為北滿,屬于俄國勢力范圍;滿洲其他地區(qū)劃歸南滿,屬于日本的勢力范圍。
這一時期,日俄聯手,強迫清政府自行開埠通商,簽訂關稅協定。 中東鐵路周邊的關稅在最惠國待遇基礎上減稅三分之一,只有3%的關稅。松花江上接嫩江,下接黑龍江烏蘇里江兩條國際河流,中東鐵路南通旅大,東到海參崴兩大海港,與烏蘇里鐵路、西伯利亞打鐵路相接,直抵俄國腹部,貫穿歐洲。哈爾濱找到了廟街(尼古拉斯克港)、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兩大出???,也貫通了去往與俄國西伯利亞及遠東地區(qū)的赤塔、海蘭泡(布拉戈維申斯克)、伯力(哈巴羅夫斯克)的交通線路,與松花江黑龍江沿岸新甸、三姓(今依蘭)、佳木斯、同江、富錦建立起穩(wěn)固的貿易網。俄國通過“水陸聯運”“江海聯運”的水陸交通配置,積極發(fā)揮了哈爾濱、海參崴、廟街的港口聯動作用,以此為契機,大力發(fā)展“國際大豆貿易”,向日本、歐洲的德國、英國,中國南方出口大豆,建立起長達30余年,在世界經濟貿易史上留下重要篇章的“國際大豆貿易航線”。
這一時期,哈爾濱是整個北滿地區(qū)的商業(yè)中心。“為商業(yè)之集散,既有豐富特產為商務主體,而沿江沿線十縣市之消費,均仰給于此。” 與此同時,俄國遠東城市伯力(哈巴羅夫斯克)、赤塔等地的面粉、大麥、麩子,牛油,布貨,蠟等物品的供給也多依靠哈爾濱 。在中俄間新形成了“中俄沿江沿線經濟帶”。哈爾濱是“北滿”和俄國遠東地區(qū)當之無愧的經濟中心。
1919——1932年,沙俄滅亡,白俄和蘇俄在遠東地區(qū)反復爭奪,中東鐵路多次中斷,海參崴港也被戰(zhàn)爭包圍,險些毀于一旦。哈爾濱——廟街——海參崴的交通配置被斬斷,江海聯運也隨之終止。加之中蘇交惡,中國政府提高關稅,禁止糧食出口,日本金融家、江浙的財閥來哈爾濱大肆搞金融投機,雖然這一時期哈爾濱還堅持向俄國遠東地區(qū)進行糧食、商品輸出,中國人也加強了對中東鐵路附屬地的控制,享有了對糧食出口的定稅權,但哈爾濱卻失掉了便利的出???,不再是“低稅區(qū)”,中東鐵路與烏蘇里鐵路的通暢度也大打折扣。“中東路事件”后,哈爾濱與遠東地區(qū)的經濟交往更是完全斷絕。中東鐵路已經不具有國際交通線的優(yōu)勢,轉而淪為“中國內陸鐵路”,迫不得已,哈爾濱開始謀求新的出???,開始新建松花江上游航道。與此相對應,哈爾濱的眾多中外商家應聲倒閉。
1932——1935年,偽滿前期,日本人與蘇聯簽訂了貿易協定,中東鐵路被贖回,哈爾濱—海參崴之間重新建立了商業(yè)聯系,東北的糧食、工業(yè)制成品重新進入蘇聯遠東市場;哈爾濱——大連間通過“水陸聯運”,交通優(yōu)勢得以繼續(xù)保持,日本市場代替俄國遠東地區(qū)成為哈爾濱的主要市場。這一時期,哈爾濱雖然不再是俄國遠東地區(qū)的經濟中心,但依托糧食貿易,仍然作為吉林、黑龍江兩省的經濟中心。(補充一點:于此同期,長春是偽滿洲國的政治、文化中心。)
1935—1945年,日蘇交惡,加之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哈爾濱的經濟地位進一步下滑。
1946——1956年,這一階段,哈爾濱作為共產黨接管的第一座大城市(曾被作為10大備選首都之一),成為北滿根據地的核心城市,為了支援前線,積極發(fā)展軍事重工業(yè),1950年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在蘇聯幫助下,一五期間,哈爾濱獲得眾多工業(yè)項目,在朝鮮戰(zhàn)爭時期,哈爾濱完成了經濟轉型,不再作為交通樞紐,以對外糧食出口經濟主體存在。轉而成為了重化工經濟城市。這一時期,哈爾濱成為黑龍江一省的經濟中心,不再是吉林、黑龍江的經濟中心。于此對應的是,松花江航運隨之衰落。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哈爾濱發(fā)展會受蘇聯(俄羅斯)的影響。
以后中蘇交惡,哈爾濱的鐵路、水路運輸雙雙受堵,擁有大量資本、技術的外國僑民被通通移出,對原有經濟體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造。哈爾濱從此成為東北老工業(yè)基地中毫無經濟特色的“工業(yè)城市”。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