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懶惰是人的一種劣根性,惰性使人受害,卻令人偏愛。
懶惰做為人的劣根性的一種,是深藏于我們自身的真正反對自我的力量,這種力量反對我們對自身進行任何積極的改造。
第一、向偉大目標舉步的頑強阻擊者——惰性,它是在開始行動時就遇到的阻礙。中國古話——“萬事開頭難”,“開始”對于懶惰著來說是一種令人厭倦的時刻。實際上懶惰就成為一種背棄,一種對生活所應承擔的背棄。人生是有責任的,這個責任驅使他不是為自身的舒適清閑,而是為了履行自身責任區(qū)從事艱難的活動。惰性的表現形式是不愿從事活動,不愿占有自身價值,在骨子里它是對生存重負的恐懼,以及在生活困難面前真正的懦弱無能。
第二、閑適和安逸導向自我全面退卻。按照惰性的指引,人們的選擇必然奉行“最少努力原則”,尋求“最小抵抗路線”和“最小風險系數”。馬斯洛發(fā)現:每個人的內部都有兩種力量,一種力量出于畏懼而堅持安全的防御,傾向于倒退,緊緊依附過去,它害怕承擔機遇的風險,害怕?lián)p壞了他已有的東西,害怕獨立、自由和分離;另一種力量推動它向前,建立自我的完整性和獨立性,充分發(fā)揮他的一切能力,建立面對外部世界的信心,同時也認可他最深邃的、真實的、無意識的自我。這兩種力量在經常斗爭著,這種斗爭是人在一生中每時每刻都面臨的。
第三、運用自身能力的無形阻滯力。人的自身的潛能是在運用的過程中實現的。(一個極端吝嗇的百萬富翁永遠是一個貧窮的乞丐。因為實際上的財富并不屬于他,他簡直是一貧如洗。)同樣擁有潛能的人,如果不能通過積極的行動釋放與運用這種潛能,那么,這種潛能就會消失。行動,不僅是對自身潛能的發(fā)現,也是對自身潛能的提高。行動,能使你產生勇氣,增強信心,在你面前展現出希望,且一事成可致另一事成。
第四、誘導智慧處于昏睡狀態(tài)的催眠曲是思想上的惰性。惰性包括行動上的惰性與思想上的惰性。有一種人樂于行動卻懶于思考,實際上他是想借此掩蓋思想上的懶惰。“思想可以構成一座橋,讓我們通向新知識。”——普朗克
思想的惰性常常比行動的惰性更頑固和更難克服。愛迪生辦公室里懸掛著一條警語:“人總是千方百計逃避真正艱苦的思考。”才智若不和奮發(fā)有為的志向相結合,便根本得不到充分發(fā)揮的機會。
惰性使人成為無所歸依的漂泊者。懶惰的生活實際上既莫名其妙,又不著邊際。懶惰者有時雖也覺得懶洋洋的生活是滿不錯的,但是,他們難以忍受懶惰生活帶給他們的空虛。實際上,無所事事的生活要比緊張創(chuàng)造的生活更容易引起人的困乏和厭倦。正因為精神的空虛,懶惰者才會到生活中去尋找刺激、娛樂失去分寸。無度的消遣;獵奇愛好以消磨時間,還有能產生各種病態(tài)的心理。惰性使人受害,卻令人偏愛。
二、剖析惰性的深層結構
第一、人的天性中的惰性因子
非常勤奮的人也和常人一樣,要經常受到惰性的纏繞。人既有活動進取和發(fā)展的要求,又有惰性的傾向,這種矛盾,部分是由于生理原因——人的器官既有活動的需要,又有休息的需要。同時這也是一種心理反應——人既需要釋放能量又需要聚集能量。[正統(tǒng)的行為定義心理學派認為:人類總是在為解除緊張狀態(tài)而尋求一種平靜。]因此,人類的大部分行為都可以用“緩和緊張”的動機來解釋。惰性則被視為“緩和緊張”努力中的一種。
馬斯洛心理學認為:“害怕與勇氣,停滯與發(fā)展,安全與成長的斗爭,是一種永遠的內心斗爭。”
第二、人的欲望中的惰性因子
《列子。楊朱簡》:“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兇愚亦死。”死后都只剩一堆白骨,故人生“唯患腹溢而不得恣口之飲,力憊而不得肆情之色。”
一個人如果把他的感官享樂和自然生理欲望擺到應予優(yōu)化滿足的位置,他就必然地要走上追求享受和懶惰之路。(不良習性積成的懶惰
第三、人的生活中的惰性因子
不是誰的本性傾向于懶惰還是傾向于勤奮,而是生活狀況把他們塑造成了那樣的人。心理學家把習慣看作人的“第二天性”。不管懶惰的人還是勤奮的人,一種行為習慣形成之后,就會變得相當頑固。懶惰既然成為一種習慣,它也就依然慣性而自動地發(fā)生作用,久而久之,懶惰者也就察覺不到自身的懶惰。懶惰者總以各種理由來欺騙自己,使自己認為自己不懶。
第四、歷史發(fā)展河床沉淀的惰性
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懶惰曾是一種榮耀,自由民和奴隸主決不能隨便去干活,否則將失去榮譽。
第五、傳統(tǒng)文化負面因素滋養(yǎng)的惰性
由于我國有數千年封建統(tǒng)治和小生產自然經濟的歷史,長期來社會交往水平很低,人們不易表現出強烈的進取意識,與這經濟基礎相適應。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也具有怠惰、保守等負面因素。
第六、作為一種手段而被使用的惰性
懶惰常作為偽裝無能,逃避更高責任的一種手段。懶惰,有時被作為對上級、對雙親、對老師、對集體發(fā)泄不滿的一種手段。懶惰有時也是護身符,使人很少品嘗失敗的滋味。惰性使一個十分復雜的結構體,把惰性看得過于簡單,認為只要有克服惰性的意愿,就能輕而易舉地走出惰性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第七、惰性的理性根基
懶惰的人視勤奮的人為愚蠢,安樂一生是死,勞累一生是死,何必自找苦吃呢?
惰性的理性大廈的三根支柱:關于人生無意義的虛無主義觀念;追求怡然閑適的養(yǎng)生主義觀念;追求感官享受的享樂主義觀念。
我們不能因為永恒的人生并不存在就放棄對現世意義的追求。人是要死的,但人所創(chuàng)造的業(yè)績都會永存,這種永恒的業(yè)績不愧為人的第二生命。惟其由于生命的短促我們才應加倍的珍惜它,而不致于使它無價值而來,無價值而去。人具有兩種天性,既懶惰的天性和向往成就和榮譽的天性。生命就是奮斗就是抗爭,就是輸入和輸出,就是吸收和發(fā)揮。
純享受的背后是一無所有,享受著東西,有現在無將來,有片刻的占有而無永恒的價值。享樂花費時間,但享樂并不能把時間據為自有。生命不是一瞬間的,它是持續(xù)的和不間斷的。生活于這種不間斷之中的人的價值,不應由于某個歡樂的時刻或歡樂時刻的總和,而被消耗殆盡。沉緬與無限制享樂的人,實際上正在為自己制造空無所有的將來。羅素:“為了促進生活,必須看重單純生活以外的某些事情,為生活而生活的是動物。”洛克說:“人在選擇自己力所能及的各種行為時,一定不看它們是否能引起暫時的快樂和痛苦,一定要看它們是否能引起未來的、完全的、永久的快樂。”
三、割斷和惰性的情感聯(lián)系
第一、惰性的情感紐帶
惰性雖然不能給我們帶來成就,但是它可以帶給我們閑逸和舒適。惰性不是振奮人心的,它無法滿足我們自尊自強的心理要求;但是惰性卻是安謐恬然的。它可以使我們自憐自愛的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惰性使一個善于用軟功的極難對付的對手。
法國思想家 弗朗索瓦•拉羅什富科說:“懶惰它是我們所有激情當中一種潛意識的激情,沒有哪一種激情比它更頑固和更難對付的了,盡管它所帶來的損害往往躲過我們的注意。假如我們仔細思考它的影響,就會確信它頑強地,竟然巧妙地掌握我們的全部情感、愿望和欣賞力。它像吸附于大船底的印頭魚,像暴風雨來臨前的死一般的沉寂,卻比任何風暴和暗礁更加危害我們重要的事業(yè)。在懶惰的安靜中,精神上獲得靜悄悄的樂趣。正因為這樣,使我們忘掉了最熱烈的愿望和最堅強的志向。”
和惰性的斗爭,最大的阻力就是來自情感的抵抗。懶惰以它的欺騙力量形成一種強大的向心力,使我們有意無意,情不自禁地向它靠攏。
第二、情感對惰性的依戀和需求
脆弱的情感喜歡的是安逸平穩(wěn),而艱苦的勞作,長期的奮斗,堅忍不拔的努力,卻需要我們的情感承受沉重的負荷。情感愈是受到打擊便愈傾向于退向惰性。一個人為追求某個目標經歷艱難而未能如愿時,有時會遷怒于目標本身。付出了相當多的努力而未獲得成果,便對努力是否值得產生疑問,與其接二連三的遭受挫折,不如安安穩(wěn)穩(wěn)的享受一番,很多人就是在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下,失去了精神支柱和情感上的鼓舞力量,心甘情愿地在平庸的泥潭中蹣跚而行。當你被困難和挫折弄得心力交猝之時,抵抗惰性的心理防線往往會陷于崩潰的境地。別人的輕視對自身的惰性起到了暗示和強化的作用;自卑的認知使惰性在自貶的過程中獲得了合法生存的理由。
第三、驅使惰性會引起情感的對抗
強迫自己表現出某種行為,只在很短的時間內發(fā)生作用,決難維持下去。只要我們的情感討厭某種行為,它就會自動地找到一種理由攻擊這種行為。
四、惰性的危害
第一、惰性導致對勞作的厭惡
勞動是個人體格智慧和道德趨于完善的源泉。逃避勞動,就是逃避自我完善。懶惰者害怕勞動把勞動視為負擔,視為苦役。其實勞動是一種社會現象,不僅是光榮的,有意義的而且是十分有趣的,是個人賴以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的舞臺,是創(chuàng)造和實現自我的手段,是使人獲得全面發(fā)展和培養(yǎng)高尚品質的途徑。馬克?吐溫:“一個人在工作中得到的享受越多,從中獲得的報酬也就越多.”愛因斯坦:“促使我從事科學工作的是一種要懂得大自然奧秘的不可遏制的愿望.。”格言:“當你覺得創(chuàng)造還是艱苦的時候,那你還難以做出什么。只要你覺得克服困難的過程本身有一種崇高的享受之時,你才擁有希望。”
用工作和事業(yè)上更久遠更內在更深層的享受,去取代那些短暫表面和膚淺的享受??釔酃ぷ鞯膴W秘就在于從自身的工作中獲得了極大的精神滿足。
走出惰性之難不是人們舍不得惰性,而是舍不得惰性給自己的快意。為了過高欲望所驅使而忙碌不堪的人,生活毫無樂趣可言。他們不懂悠閑地過日子??陬^禪“時間不夠用”他們不知不覺地迷失在自己的追求中,而失卻了自我。勞作本身既不是痛苦,也不是難挨的重負。
輕松地挑起沉重的擔子。人要處理的工作量越大,就越需要培養(yǎng)起好的習慣,需要掌握調節(jié)和防守自己的藝術。不適當的目標會使人的汗水付諸東流。需要慢功夫的事情辦得越快。只會增加失望的可能性。廢寢忘食只能作為一陣子的突擊,任何人都難以長此以往。想要更好地利用大腦來處理某一特定的事物,你就必須暫時使頭腦放松多多消遣,有時甚至離題越遠越好。經常沉思的人睡眠好,當我們真正感覺神經松弛時,我們就感到內心平穩(wěn)精力集中,生活充滿活力。人們一旦意識到對自己要求太嚴的時候,就應當著力去排除那些對工作有害的壓力。
成就快樂和悠閑的三重和諧。人的幸福需要三個方面的和諧比例:一要有所作為;二要得到快樂;三要獲得休息和悠閑。按照這種生活和諧的藝術安排從事勞作才能走出惰性。
第二、惰性造成潛能的荒廢
黑格爾:“每個人都是一個整體,本身就是一個世界。”
第三、懶惰使人失卻自立的脊梁
懶于選擇,懶于自立,懶于創(chuàng)造,一切聽他人的吩咐,隨波逐流。
“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云。”維護自主權就是維護做人的尊嚴
對于軟弱者來說,任何一種壓力都能促使他背叛自己。任何人如果不能發(fā)揮他的自主性,他就將不能駕馭環(huán)境,也就無法充分地利用環(huán)境,完全依賴環(huán)境的人將會為環(huán)境所奴役,他們不能發(fā)出自己獨特的聲音。我們每個人都愿意得到他人的歡迎、稱贊和恭維。當“取悅于人”成為一種需要或成為一種刻意追求的目標時,便意味著我們把自己的意念和言行準則交給了別人。取悅于人的結果,會使我們形成一種軟弱的自我意識,最后產生“自我棄絕”,前人的經驗不可少,但不可能代替我們的探索,我們只能從現實出發(fā)改變現實,從自我出發(fā)確定自我。依賴和服從是一種生存的惰性,順應外部世界將可能丟失自主性,渴望自主而又害怕自主的二難心態(tài),過于依賴環(huán)境意味著自由的喪失,依賴和順從會偏離真實的自我,盲從他人可能毀棄自己的前程。不要把自我價值戴在他人袖口上,依靠自身力量駕馭命運之舟。
第四、惰性不除就沒有自我的改造
自我要更新,成長就是更新。固守過去如何的說法,只能使人自暴自棄。新我不應成為舊我的簡單重復。今天的我應當離于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將高于今天的我,我們應當用這樣的要求來檢驗和指導自己。自我的滿意、肯定和贊賞是必要的,不如此我們就將無法維系心理的平衡,無法獲得健康的自我認知。但另一方面,對自我的滿意不應該變成滿足現狀。在“自戀情結”的作用下,人們對于“舊我”總是戀戀不舍,而你的“舊我”對你也似乎忠心耿耿,形影相隨。當你放棄掉舊的生活模式時,會感到不自然,產生一種對新生活的生疏感,想象力是無限活躍餓因素,它和惰性是格格不入的。因此,要么是惰性扼殺了想象力,要么是想象力沖破了惰性。
左拉:“生命的全部意義在于努力探索他尚未知道的東西,在于不斷地增加更多的知識。”高爾基說過一句很豪邁的話——“人類面對的一切,都不會讓我感到陌生。”
五、克服惰性
第一、釋放天性中的惰性抗體
早就有人形容 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我們意蘊深處有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自我的強烈欲望。布澤曼認為,激勵我們的力量來自于遺傳的自我擴張力量。哲學家馬里(法)堅認為這種力量來源于人的內部的“力的自由”和“自我完美”的欲望。對于意識健全的人來說,沒有哪一個人愿意自己是窩囊廢,沒有哪一個人愿意自己默默無聞,或者渴望自己久居人下。我們的責任是努力的維護這個本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和完美自我的欲望,發(fā)展這個本性,實現這個本性,不使這個本性被壓抑,被銷蝕,或被涂改成其它的顏色,更不能因溫度低更使本性“結冰”。
人的一生實際上都處于不斷追求之中,自我的發(fā)展完全是生命的自然進程,是個性的內在渴望和要求。是人的本性的流露和外現。因此,它具有不可理喻的性質,是一種可與意會而難以言傳的東西。我們不必苦苦尋求自我發(fā)展的動力源是什么,其實它就是我們對于生活的渴望,對于生命的厚愛。
第二、改造環(huán)境中的惰性因子
走出惰性,必須在內心世界和外部環(huán)境兩條戰(zhàn)線上同時作戰(zhàn)。惰性和與之對應的活力是人類環(huán)境中的一對孿生子。惰性和活力作為一對矛盾,又是相互依存的。活力不能持久釋放,否則就會出現能量的枯竭;惰性也不能永久存在,因為一旦惰性延續(xù)下去,就會導致落后而被淘汰。社會變革中一方面:社會需要變革使其充滿活力;另一方面:社會又需要穩(wěn)定使其有條不紊。無穩(wěn)定的變革無法順利進行,無變革的穩(wěn)定也無法發(fā)展前進。惰性和活力的共存巧妙地維持著自然社會的平衡和人的心理平衡。
當那些活力釋放最為活躍的人,終于成為競爭的優(yōu)勝者為自己爭到一塊舒適的領地去容易被這塊領地所陶醉、所腐蝕,而逐步喪失其活力,在這塊領地上安置上惰性的溫床。懶惰者和懶惰者之間也有斗爭:消極怠工的懶惰是對強者專制的反抗,尋找靠山的懶惰是對其他同類型懶惰者的排斥;心灰意冷的懶惰,則以玩世不恭的態(tài)度對強者和弱者都進行評擊。這種惰性和惰性的碰撞,使人與人之間勾心斗角,不是引發(fā)互相牽制,互相拆臺,互相捆綁和互相傾軋的社會漩渦,這種漩渦把人們進一步拖入惰性的深淵之中。更大的社會漩渦則來自惰性和活力的正面碰撞。
在漩渦場中人們對惰性和活力把持不定,理論上說個人與社會只有充分發(fā)揮活力,保持銳氣才能前進,才能發(fā)展。也就是說個人和社會都應當充滿銳氣和活力,但實際生活中,卻有一些人因為銳氣太盛,活力太強。要求變革、探索、開拓和創(chuàng)新,而屢屢碰壁,連連跌跤。有的人盡管很能干,卻由于懶惰而埋沒了才華。被社會的競爭所淘汰,在無所作為中默默無聞虛度一生。但另一些人,卻由于受到惰性的庇護,循規(guī)蹈矩、墨守成規(guī),而在激烈的社會變革中避過了風險,避免了失敗的打擊,生活很優(yōu)哉游哉。事實告訴我們:懶惰有弊也有利;勤奮也有弊利。利弊相較,正負相抵,孰優(yōu)孰劣進行選擇就相當困難了,于是出現了調和者、投機者、依附者。
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也可以說是活力不斷戰(zhàn)勝惰性的過程。為了生存,為了發(fā)展,無論是自然環(huán)境還是社會環(huán)境都必須要對自身蘊含的活力進行激發(fā)。在最初的人類社會中,惰性和活力的比例是相當懸殊的。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殘酷的物種競爭,迫使人類使盡渾身解數來拯救自己,迸發(fā)出全部的活力進行征服自然的奮斗,惰性簡直沒有多少生存的余地。榜樣的激勵,教育的推動,成功的鼓舞,競爭的驅使,都是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活力進行激發(fā)的有效形式。環(huán)境對人的惰性的助長:1、舒適的環(huán)境會成為滋生惰性的溫床。2、簡陋的環(huán)境會成為掩護惰性的借口。3、庸俗的環(huán)境也會有力的助長惰性。4、艱難的環(huán)境會成為人們從勤奮走向懶惰的轉折。5、處于被譏消的環(huán)境有時會把人逼向惰性。6、論資排輩的習俗也會打擊年輕人的活力而培養(yǎng)惰性。
奮起改革產生惰性的環(huán)境:1、應自覺地和環(huán)境惰性力量相分離。2、要保持環(huán)境的相對獨立性。3、要學會做環(huán)境的主人。4、要有一種改造社會環(huán)境的責任意思。5、要勇敢的接受來自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
第三、解放創(chuàng)造力必須打破惰性
因循守舊至今仍有生命力,因為,它有一層厚厚的惰性保護層。固循守舊癥心理學上稱“僵尸迷戀癥”,因循守舊的方法既可以逃避思考,也可以逃避選擇,更可以逃避責任,可謂“一舉而多得”,堪稱懶惰者的“好友”??蓪嶋H社會是多變的,在多變的社會中,如果試圖一定要弄清楚“生活到底是咋樣”,并預先為自己設計好一整套生活模式,那么,這樣的努力將是徒勞的,毫無意義的??陀^世界時不會讓人只有一條路可以走的。人生即選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但我們所選擇的機會,卻有可能是虛假的,一旦選錯了。就可能造就終身遺憾。“心理定勢”就是人們在感知,評價客觀事物時的一種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tài),是人們依據已有的印象、知識、經驗等感知和評價當前對象的一種心理現象。有必要從心理上“反定勢”,做法:把一個問題充分展開,盡量提出多種方案,多種設想,以擴大選擇的余地。當思維在一個方向受阻時要能馬上轉移到另一個方向,不使自己沿著無希望的死胡同鉆進去。
【法】哲學家 埃米爾?查蒂爾:“如果我們只有一個主意,那么沒有比這個主意更危險的東西了。”有時候人們過分愛面子也會造成“方法固著”心理,莫把模仿當做成功的捷徑,過多的模仿勢必會壓抑你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雪萊:“我自己的作品縱使一文不值,畢竟是我自己的作品。”所謂高效方法,只能在某時某地針對某人來說是高效的。并非用到任何地方都是可行的。要獲得高效的方法,最可靠的不在于模仿別人,而在于深入地研究自己。
學習別人的方法時把握以下幾點:第一,必須善于找出事物的特殊矛盾,并把別人的好方法和自己從事工作的特殊矛盾相結合,由而產生出適合于自己的方法。第二,善于移植別人的方法。一種學科的成就方法,對于另一學科往往有借鑒意義,經過一定改造后,往往成為一種很好的方法。第三,善于結合,既能從他人那里吸取許多方法上的優(yōu)良之點,取其精華,重新組合出一種更好的方法。
第四、排除不思進取的惰性墻基
不思進取是一種自我沉淪。舒適的生活助長不思進取癥,“窮則思變”以對平庸的畏懼感警醒自己,一個不思進取的人如果對自己的平庸毫不在乎,安之若素,那他的惰性多半難于救藥了。在人們缺乏足夠的勇氣和信心來實現自己的意圖是時,開拖之詞加速了人們的退卻。丟掉“如果失敗”之類令人掃興的想法吧,換上“如果肯努力,成功可能性會大些”,這種更現實更積極的“如果”。壓力既是對自身惰性的進攻,也是對自身進取的強化。心理壓力是一種內壓力,保持這種壓力需要自我封閉退路。競爭,則是摧毀惰性的一種外部壓力,我們不應去作不切實際的幻想,應當順暢地自然地積極地去表現自我,這是走出自我的重要一步。
第五、警惕有所成就后的惰性膨脹
失敗打不倒的人,卻易被成功打倒。因為陶醉于成功時,惰性便象發(fā)酵的面團一樣的膨脹起來。一個人所獲得的成就,僅僅是對他過去辛勤奮斗的報償,只標志著過去。對已有成就的陶醉曾經消磨掉無數奮斗者的進取心。你應淡化你的成就感,也許在你的特定范圍,特定行業(yè)內,你的成就已經高出其他人,但不意味著你已經取得了最好的成績。在更大的范圍更廣的領域,你也于只是一個成就平平的人。真正遠大的志向不是一時的成功,也不是某一個生活目標的實現,而是終身為某一目標奮斗。
第六、莫讓惰性在等待拖延中滋長
立刻行動是成功的要素之一。精力在成功中充實,而在等待拖延中衰退。等待是對人們雄心大志的一種潛移默化的瓦解。眼界太高的人容易手低。愛因斯坦:“取道‘等一等’之路,常走入‘永不’之門。”
等待出不了效率,效率就在于抓住時機當機立斷,在棘手的事情面前不可退避,克服的方法在于學會按事情的輕重加以安排,集中精力對付那些難做的然而意義更大的事情。萊金提出的“ABC”原則認為,一位管理者每天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件件做完,因此把事情分成A、B、C三類。
克服拖延的辦法,首先在于丟掉拖延的借口,要善于見縫插針抓緊時間,也就是雷鋒說過的“釘子精神”。有些事情非要不塊時間不可,可以先做起來,哪怕只是開一個頭。 今日事,今日畢!
第七、堅定不移地擺脫惰性
要使自己的生活發(fā)生改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內心要有強烈的改變自己的愿望,內在愿望很強烈,那么,微弱的導火索也會引起很強烈的反應。把握生活的深層目的,把生活看做是一種奮斗,一種責任、一種創(chuàng)造,一種奉獻。按照生活的真諦去安排生活,實在是我們克服惰性培養(yǎng)自覺地積極進取生活態(tài)度的第一要素。沒有責任意識的人,將沒有外在的事業(yè)和其自身價值同化,于是自身便成了毫無意義的空虛之物。以創(chuàng)造生命價值的激情沖擊惰性,真正對自身責任和使命有著深刻感知的人,在任何意義上都不把履行責任看做是不得而已的被動行為。以迫切的成就饑餓感抵御惰性,以常懸于心的目標抗衡惰性。努力的激情就產生于遠大的目標之中,一個牢記自己目標的人,常有食不甘味,睡不安席之感,很難心安理得地在惰性中逗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