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琴
初接觸到荷,是初中課本里的《愛蓮說》。那時,三十年前的鄉(xiāng)下,根本沒機會見到這花之君子,也想象不出她的花容月貌,只能把這篇千古佳作熟背于心,粗略懂得她“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p>
后來,師范畢業(yè),做了語文老師,在小學課本里與孩子們一起賞玩詩詞,遙想“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的壯觀與美麗,感受“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小巧精致與柔和宜人,“小娃撐小船,偷采白蓮回”的活潑淘氣與虎虎生氣,品讀“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氣象宏大與天然獨秀,體味“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如癡如醉的妙趣。一次,巧遇《小學生必讀古詩詞》,毫不猶豫地買下一整套十盒磁帶,從《江南》開始,教唱與讀背并行,如“魚戲蓮葉間”般,感受詩詞的無限魅力,在學校藝術節(jié)上小試牛刀,也因此誕生“千人唱詩”的創(chuàng)想。
但是研讀機會增多,我這個庸耳俗目,并沒有對這位君子有更多的了解。再后來,有機會多次出游江南,西湖邊見到了她,玄武湖邊也有她,鄉(xiāng)間田野、溝渠小溪,到處能見到她的身影,或浮于水面,安靜;或立于葉間,獨醉;或隱于葉下,淡泊……我這才開始領略君子的雅致與清麗。所以,閑暇多了幾分期許,來讀一讀課本以外的寫荷詩——
這是荷葉的自在舒展:
池面風來波瀲瀲,波間露下葉田田。
芙蓉池里葉田田,一本雙枝照碧泉。
細莖水里亭亭立,葉密荷塘有舊泥。
從來荷葉水中生,竟有金絲壁上存。
……
這是荷香的幽幽沁脾:
風蒲獵獵小池塘,過雨荷花滿院香。
荷葉似云香不斷,小船搖曳入西陵。
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風含翠篠娟娟凈,雨裛紅蕖冉冉香。
……
這是若荷女子的楚楚動人:
嬌紅婭姹不勝姿,只許行人半面窺。
恰似姑蘇明月夜,水晶宮殿鎖西施。
荷葉五寸荷花嬌,貼波不礙畫船搖。
荷葉羅裙一色裁,芙蓉向臉兩邊開。
……
最喜歡“泥里忍污濁,枉稱心眼多。蓮姿博清譽,你卻為它活。”追溯荷文化,從《周書》中的“藪澤已竭,既蓮掘藕”到《詩經(jīng)》描述“山有扶蘇,隰與荷花”“彼澤之陂,有蒲有荷”;從漢初《爾雅》的“荷,芙蕖,其莖茄,其葉,其本密,其畫菡,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到西漢的樂府歌辭《采蓮曲》盛行……千年以來,歷代騷人墨客爭相吟誦,贊美荷的古淡清雅、正直端莊,把它作為理想的化身:亦或賦予濃烈的生活氣息,亦或寄予纏綿的情思,也有藍天碧水間的壯闊,給了人們無限的遐想空間,而蓮藕雖身如璞玉,卻要忍受污泥加身,讓荷葉款款、荷花嬌媚、荷香裊裊,可見它才是花之君子的靈魂所在!如此,人們敬荷,是因為:荷,從遠古走來,朱筆直指蒼穹,蒼天為卷,根植大地,書寫著亙古不變的高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