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二十四孝》圖是中國孝文化的經(jīng)典之作,在傳統(tǒng)的木雕、磚雕和刺繡上常見。現(xiàn)在,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一些地方的寺廟、公園和街道的墻上,想必大家都見過。
不過,年畫版本的民國二十四孝圖,您見過嗎?
民國時,“二十四孝”突然又在中國流行起來,變成了年畫和畫冊常見的內(nèi)容,但大多繪畫比較粗糙,或者過于戲曲化了。
下面這套《二十四孝》圖不但精美,每幅背面還用書法抄錄了故事原文。作者周柏生,更是民國時期最重要的月份牌年畫畫家之一。
?
孝感動天
舜的父親愚鈍,母親跋扈,弟弟狂傲。舜不容于父母和弟弟。在這種情況下,舜依然對其父母畢恭畢敬,對其弟弟友愛備至。這件事感動了上天,于是在舜耕田的時候有大象為助、除草時有小鳥為助。堯知道了這件事后,把天下讓給他。
對舜而言,這個大圓滿的結(jié)局的關鍵點在于,舜的行孝感動了上天,于是上天安排了大象和小鳥來幫助舜耕田。這在當時一定是一個轟動性的新聞,結(jié)果被最高統(tǒng)治者堯知道了,于是,一系列的好處都被舜得到了......
親嘗湯藥
其實,《二十四孝》中故事多有令人難以置信之處。
“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后,帝奉養(yǎng)無怠。母嘗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于天下?!?/strong>
漢文帝母病三年,他湯藥非口親嘗不進,這可以做到,衣不解帶也沒問題,但目不交睫,這作為常人便不可能。母親病了,三天不睡覺可以做到,三年不睡覺,神仙也難做到。如何可以讓人相信?
不過,在這段故事人漢文帝劉恒受益匪淺。論才,劉恒不如劉長,但親嘗湯藥一事已令其“仁孝聞于天下”,因此劉恒最終被選為皇位的繼承人。
嚙指痛心
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來了客人找曾子,母親不知他的去向,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來找你,我就咬手指告訴你,讓你回來。”曾參于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emmmm曾參這個大孝子有特異功能嗎......
為親負米
子路是孔子的得意弟子,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吃,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所積的糧食有萬鐘。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使他慨嘆說:“即使我想百里負米去孝敬父母,也實現(xiàn)不了了?!?/strong>
蘆衣順母
孔子的弟子子騫,繼母虐待他,冬天,兩個弟弟穿著用棉衣,卻給他穿用蘆花做的假棉衣。一天,父親因小事鞭打子騫,蘆花隨著打破的衣縫飛了出來。父親方知閔子騫受到虐待,要休妻。閔子騫跪求父親說:“留下母親不過我一個人受冷,休了母親三個孩子都要挨凍?!?/strong>父親十分感動,就依了他。繼母悔恨知錯,從此對待他如同親子。
鹿乳奉親
春秋時期的郯子很孝順,他的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郯子便披著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被獵人看見,剛要對他射箭,郯子急忙脫下鹿皮,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yī)病的實情告訴獵人。獵人以鹿乳相贈,并護送他出山。剡子后成為剡國的國君。
戲彩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爛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strong>
老萊子七十多歲了,還穿上花花衣服,去學小孩子滿地打滾,作嬰兒啼哭之狀,去逗老人發(fā)笑。
老萊子據(jù)說就是老子,道教的始祖。
賣身葬父
董永父親亡故后,無錢殯葬,董永賣身為奴,換取喪葬費用。遇一女子自愿為董妻,女子以一月時間織成了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言畢凌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天仙配的故事千古流傳。
董永賣身葬父,感動了天神,于是天神將女兒許配給他,而且還替他還了債。
中國歷史上賣身葬父的人可能不止董永一個,除了董永,沒人見過仙女......
刻木事親
“漢丁蘭,幼喪父母,未得奉養(yǎng),而思念劬勞之恩,刻木為像,事之如生。其妻久而不敬,以針戲刺其指,血出。木像見蘭,眼中垂淚。蘭問得其情,遂將妻棄之?!?/strong>
這個故事玉蘭君一點都不理解。丁蘭幼喪父母,他的妻子甚至連他的父母的面都沒見過,卻背上了不孝的罪名。木頭可以冒血、可以滴淚,有誰見過?!丁蘭后被封為中大夫。
行傭供母
江革,少年喪父。戰(zhàn)亂中,江革背著母親逃難,幾次遇到匪盜,賊人欲劫持他,江革哭告:“老母年邁,無人奉養(yǎng)。”賊人見他孝順,不忍殺他。后來,他漂泊到江蘇,雇工供養(yǎng)母親,寧可自己貧窮得赤腳,而母親所需甚豐。明帝時被推舉為孝廉,章帝時被推舉為賢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將。
懷橘遺親
陸績,古代科學家。六歲時,曾經(jīng)隨父親陸康謁見袁術(shù),袁術(shù)拿出橘子來招待他們,臨別時跪拜,陸績懷里的橘子滾落到地上。袁術(shù)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只是想拿回去給母親嘗嘗。”袁術(shù)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后,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jīng)》,撰寫《太玄經(jīng)注》。
為母埋兒
“漢郭巨家貧,有子三歲,母嘗減食與之。巨謂妻曰:‘貧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兒可再有,母不可復得?!薏桓疫`。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見黃金一釜,金上有字云:‘天賜黃金。郭巨孝子。官不得奪。民不得取。’”
此段故事實在是慘絕人寰、違背人倫。
這個被撫養(yǎng)了三年之久的親生之子,已經(jīng)可以說話、可以唱歌、可以跳舞了,已經(jīng)和一家人相處有了深厚的感情了,殘忍地活埋,這不是殺人害命嗎?
魯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圖》一文中寫道:“我最初實在替孩子捏一把汗,待到掘出黃金一釜,這才覺得輕松。然而我已經(jīng)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親去做孝子了?!?/strong>
扇枕溫衾
黃香,是東漢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嵯臅r,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jīng)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童”的說法。后任魏郡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
拾椹供母
蔡順,是漢代人,當時正值王莽之亂,柴米昂貴,只得拾桑葚充饑。一天,遇到赤眉軍士兵,厲聲問道:“你為什么把桑葚分裝在兩個簍子里?”蔡順回答說:“黑色的桑葚供母親食用,紅色的桑葚留給自己吃?!背嗝架姙樗男⑿乃袆?,送給他三斗白米和一條像畫上那么大的牛腿......
涌泉躍鯉
姜詩,婆婆愛吃魚,妻子龐氏常到十幾里外的江邊取水做魚。一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將勞動所得的積蓄,托鄰居送給婆婆。后來,婆婆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涌出泉水,味道與江水相同,而且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姜詩因為這個故事被推舉做了孝廉,又做了郎中和縣令。姜詩死后,地方奉旨修建了“姜公祠”,到宋代又被賜為“東雙至孝廣文王”。
聞雷泣墓
王裒,博學多能。父親王儀被司馬昭殺害后,他隱居民間,以教書為業(yè),終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晉臣。
其母在世時害怕打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當風雨天氣,聽到雷聲,王裒就跑到母親墳前,哭著跪拜安慰母親說:“裒兒在這里,母親不要害怕?!?/strong>
乳姑不怠
崔山南,是唐代人,官至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不能嚼食。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一番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養(yǎng)婆婆。如此數(shù)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臥冰求鯉
王祥,瑯琊人,生母去世后,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父親冷淡他。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新鮮鯉魚。適值天寒地凍,無處尋找,王祥就脫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王祥拿回家供養(yǎng)繼母,繼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后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nóng)、司空、太尉。
恣蚊飽血
吳猛,是晉朝人,八歲時就非常孝敬父母。但家里貧窮,夏天沒有蚊帳,蚊蟲叮咬得父母不能安睡。吳猛總是赤身睡覺,任憑蚊蟲叮咬而不驅(qū)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吳猛后仕吳為西安令,再后入道教,以道術(shù)大行于吳晉之間。宋時還被徽宗封為真人。
搤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那年隨父親到田間割稻谷,忽然跑來一只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了。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兇猛的老虎乖乖地放下父親,然后跑掉了。
楊香一個未成年孩子,奮身救父是典型的“將身投虎”。情理之中的結(jié)果是,老虎一掌拍過來打斷他的脊梁。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孩子竟然“扼持虎頸”,就是掐住了老虎的脖子,這需要多大的力氣?想象不到。
哭竹生筍
孟宗的母親年老病重,想吃筍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而哭泣。不久,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很多莖嫩筍。孟宗高興地采回家,做湯給母親喝了,果然病愈。
禮辰愈父
“南齊庾黔婁,為孱陵令。到縣未旬日,忽心驚汗流,即棄官歸。時父疾始二日,醫(yī)曰:‘欲知瘥劇,但嘗糞,苦則佳?!瓓鋰L之甜,心甚憂之。至夕,稽顙北辰,求以身代父死。”
此段為《二十四孝》中最難做到之事。
飯香屎臭,飯可入口,屎不可入口,連動物都明白,人豈可不知,但是庾黔婁做到了...
棄官尋母
朱壽昌,是宋代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父親的嫡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不知所蹤。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jīng)刺血書寫《金剛經(jīng)》,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后,決心棄官尋找生母。終于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這時母親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
滌親溺器
黃庭堅,北宋著名詩人、書法家。雖身居高位,侍奉母親卻竭盡孝誠。每天晚上,都親自為母親洗滌便桶,沒有一天忘記子女應盡的職責。
二十四孝的故事,靜靜躺在民國年畫里,不失其文物價值,但如果走入現(xiàn)實,則有點駭目驚心了。
1946年11月6日《星光》所刊發(fā)了一篇新聞——《割乳療親,孝子喪命》。
故事的男主人公叫卞建章,18歲,江蘇人,在一家藥材行任職,家道小康。1946年,父親患傷寒重癥,醫(yī)治無起色,卞建章于是持菜刀將胸前乳部的肉割下數(shù)塊,后以人肉與青菜同煮,侍奉老父。父親病情略見起色,而卞建章則因流血過多,創(chuàng)口發(fā)作,氣絕身死。
說其為“二十四孝”制造的民國血案,并不為過。
圖片來源:
@小人書趙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