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冠禽獸”一詞源于明代顯赫的官服制度,明代官員補服圖案采用文官飾飛禽,武官飾走獸的制度來劃分等級。“衣冠禽獸”圖案作為明代官服的重要標志,是統(tǒng)治者鞏固權(quán)利的表現(xiàn),體現(xiàn)尊卑有別的品級觀念,同時蘊含獨特的美學特征以及深刻的精神內(nèi)涵。
衣冠禽獸
“衣冠禽獸”是通常意義上的貶義詞,適用于那些行為卑劣,如同禽獸一樣毫無道德底線的社會渣滓。但這一詞在最初并無貶低之意,相反,多表達對他人的尊崇和欽佩。據(jù)史書記載,“衣冠禽獸”最早起源于明代官員的服飾。
明朝規(guī)定,文官官服繡禽,武官官服繪獸。官員等級不同,補服對應的飛禽和走獸圖案也有所區(qū)別。正因為“披禽穿獸”,所以古人尊稱官員為“衣冠禽獸”,“衣冠禽獸”也成為為官者的一種代稱。因此,從源頭上講,“衣冠禽獸”一詞最初是不折不扣的褒義詞,含有讓人羨慕、廣受尊崇的意思。
然而,到了明朝中晚期,宦官當?shù)溃賳T內(nèi)部矛盾加重,朝內(nèi)僭越現(xiàn)象嚴重,補服制度形同虛設,此外,文官武將壓榨百姓,聲名狼藉……百姓備受壓迫,于是私下里將胡作非為的官員統(tǒng)稱為“衣冠禽獸”。至此,“衣冠禽獸”一語才開始有了貶義。
明朝官員
明太祖推翻元朝統(tǒng)治后,著意恢復漢文化。由于元朝由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民眾生活皆“胡化”,為鞏固自身統(tǒng)治,明成祖從“服飾”著手,制定了詳細的服飾制度。在官服裝飾上也要求前胸、后背均繡方形補子,且文武官紋樣各異,文官采飛禽,武官用走獸。
飛禽和走獸圖案作為“補子”被用于明代官員的官服之上,官服顏色分為三種:緋色、青色、綠色,分別代表不同等級:一品~四品,五品~七品,八品~九品。文官補服上繡有九種飛禽,按等級從高到低劃分分別是:仙鶴、錦雞、孔雀、云燕、白鷴、鷺鷥、鸂鶒、黃鸝、鵪鶉。
武官補服上則繡制走獸九種,按等級從高到低劃分分別是:一二品繪獅子、三四品繪老虎、豹子、五品繪熊、六七品繪彪、八九品繪犀牛、海馬。此外,還有一些等級較低的官員,補服繪制獬豸和練鵲。
明朝補服除繪制飛禽走獸之外,畫面周圍還用祥云、海浪、山川、茂葉等自然紋樣輔之,與禽獸紋樣相得益彰。祥云、海浪、繁葉等作為裝飾位于四周,使得畫面更加豐富,既不會搶占視覺中心,又提升了審美效果和層次感。
官員補子
補服是明代官階品位的象征,也是古代服飾之美的體現(xiàn),蘊含著我國古代藝術(shù)之風韻,具有深刻的美學特征。明代補服用顏色表現(xiàn)文官與武官的氣質(zhì),用線條勾勒禽獸生動的形象,通過畫面的構(gòu)成傳達著古人對和諧美的獨特見解。
在顏色上,文官補服以藍色為主要基調(diào),而冷色多表現(xiàn)沉穩(wěn)、豁達、冷靜,補服用這一色調(diào)實則為了體現(xiàn)文人冷漠剛毅的氣質(zhì)。同時,黑色、藍色、白色給人一種距離感,也暗示著封建君主統(tǒng)治之下,為官者應尊于平民百姓。
武官補服則以暖色為主要基調(diào),并且大量運用較暗的紅棕色和黃色,既能體現(xiàn)武將的勇猛,果敢,又營造了與文官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同時,補服中團云紋、海波紋等紋樣的交織,也蘊含著武官平定四方、捍衛(wèi)國土的深刻用意。文官的清冷與武官的熱烈也體現(xiàn)了古人對于顏色的審美和認知。
在線條上,禽獸紋樣的邊緣都采用圓潤的線條收邊,采用一筆勾勒而成,即使是尖銳之處也在一針一線之中,變得流暢,趨向平滑,禽獸腳下所裝飾的祥云紋樣豐盈而飽滿。補子紋樣雖然采用柔和的線條,但整塊補子的形狀確是方形,正所謂“方中有圓,圓中有方”,體現(xiàn)著古代推崇的“天圓地方”的觀念,在視覺上,這一張一弛一收一放之間,恰恰反映了古代人民對于天地、對宇宙的理解。
仙鶴圖飾
在畫面構(gòu)成上,補服紋飾呈現(xiàn)出一種和諧美。就一品文官的仙鶴補子而言,兩只仙鶴展翅起舞,點綴的祥云和牡丹相繼簇擁在白鶴周圍。山紋分布在畫面底部采用冷色調(diào),其他裝飾圖案采用朱色做點綴,整個畫面用色看起來和諧整體,體現(xiàn)出一種別樣的構(gòu)成美。
祥云和牡丹看似隨意,實則以白鶴為中心采用中軸對稱的方法相互簇擁在仙鶴周圍,畫面采用仙鶴、祥云、山、牡丹這幾種元素裝飾,但紋樣細節(jié)刻畫栩栩如生,使畫面簡潔大方卻又華麗異常。仙鶴的動與山川繁葉的靜互相補充,這種冷與暖動與靜的結(jié)合,營造出一種和諧美感,極具中國韻味。
明代官服中的補子多為方形,不同品級的官員采用不同的動物圖案,且文武官員之間也有差異,等級明確。統(tǒng)治者用自然界的等級尊卑與官員的品級嚴格對應,形成以龍為首,禽獸相伴的官服體系,彰顯品級觀念。
一品的仙鶴智慧的化身,其地位僅次于鳳凰,故而成為一品官員的象征。九品的鵪鶉,相貌自然不如仙鶴,并且體態(tài)嬌小,姿勢笨拙,故被安置在九等之末,如此,“九品芝麻官”地位卑微也可想而知。
武官官服
明代補服上鮮明的禽獸圖案在短時間內(nèi)給人以深刻印象,從而達到“一眼望去便可辨貴賤”的效果。同時,補服圖案對官員們形成一種適當?shù)男睦戆凳?,這使得他們在身穿官服時,言談舉止都要符合自己特定的角色和級別,不能做有失身份之事和僭越之事。
此外,明代補服紋飾的圖案精美與否,與明朝社會的繁榮與興衰息息相關(guān)。明初厲行節(jié)約,官員整體上較為廉明務實,補子圖案非常樸素,鮮有復雜裝飾。明中期,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官服的質(zhì)量也有了顯著的提升。明后期,社會動蕩,官員內(nèi)部矛盾嚴重,又恰逢政府遭遇財政危機,補服總體水平開始呈現(xiàn)下降趨勢。
“文禽武獸”作為 “補子”花樣被引入官服系統(tǒng),成為官員品階地位的重要標識具有直觀性和鮮明性的雙重特征。無論是 “禽獸”形象的精心選擇還是從一到九的慎重排序,無不體現(xiàn)出統(tǒng)治階級對尊卑等級的刻意強調(diào)與維護。
官員補子
但這個由明代統(tǒng)治階級苦心營建起的等級系統(tǒng),卻隨著封建皇權(quán)的衰敗而呈現(xiàn)出混沌不堪的局面,其為官僚集團所冒濫,以肆意僭越的方式成為士大夫階層追慕權(quán)勢、撫慰虛榮的奢華 “標簽”,從而失去了其原初最樸素的精神用意。
古人常常善借物喻人,格物致知。賦予萬物高尚的品德和內(nèi)在的修養(yǎng),但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的一切無法預料,在封建的等級制度之下,金錢和名譽的誘惑,人性變得脆弱不堪。于是,補服中的禽獸紋樣,逐漸成為官僚階層炫耀的標簽,助長了官僚群體中貪污腐敗現(xiàn)象的滋生。
明代補服上的禽獸圖案,在精神建設層面具有深刻的內(nèi)涵,透過官服上的禽獸圖案,體現(xiàn)明朝對官員文質(zhì)彬彬、文武雙全、德行合一的追求,它們在明代社會中的官員群體中,扮演關(guān)鍵的角色,發(fā)揮著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
明代文官補子中的錦雞、鸂鶒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皆有“信”的寓意??兹副辉娙俗鸱Q為“文明鳥”兼具九徳,則是希望臣子既要明事理,通天道,也要具有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云燕和鷺鷥春去秋來,飛行有序,被引入其中實則在強調(diào)“禮”對于人外在行為的限定,使得臣子下不可犯上,上不可僭越,以保證官場森嚴的等級秩序。
明朝官員
明代補服常常運用云朵裝飾。在下雨前天空常常烏云密布,于是古人就將云霧看作降雨之神,祈求在干旱時降雨之神能夠傾灑甘霖?;实塾肿苑Q“真龍?zhí)熳印保跉夂驉毫訒r常常扮演“天子”,溝通天地。而關(guān)于云氣的神話中,常常有龍的出現(xiàn)。
補子中的云氣紋就在文化背景之下應運而生。云氣作為天人之間聯(lián)系的紐帶,傳達出一種“天人合一”的思想。統(tǒng)治者用這一思想影響人民,用官服上的補子圖案指導群臣遵守秩序和禮制,將等級尊卑的觀念與宇宙萬物的秩序結(jié)合在一起。
明代補服圖案蘊含美好、吉祥寓意,表達古人對高尚品德、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比如象征長壽的仙鶴、代表愛情忠貞的鴛鴦、象征吉祥如意的麒麟、威風凜凜的獅虎等……初次之外,當時流行的吉祥圖案福壽紋、萬字紋、祥云紋等也都大量出現(xiàn)在明代官服之上。
明朝官員
補子作為中國傳統(tǒng)服飾文化的代表,體現(xiàn)了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凝聚了中國勞動人民的智慧結(jié)晶,為后代留下了燦爛的歷史文化瑰寶。不論是從美學形式還是從補子本身所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寓意及背景都十分值得我們學習探究。為我們研究中國古代文化提供了珍貴的研究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