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廷錄先生送來一部稿件,一看題目,與喝茶有關(guān),便有了興趣。對于茶文化,我不敢說懂,但我唯一的人生喜好就是喝茶。在我看來,抽煙,有百害無一利,自然不想與它親近;喝酒一人悶喝,沒勁,找人對喝,麻煩。從政幾十年,唯一的體會:做領(lǐng)導的要會喝酒,但不能戀酒。很多失誤往往就是在喝酒的那一刻開始的。相比較而言,喝茶則顯得安逸和滋潤,既可隨心所欲,泡一杯,想喝就喝,也能逢場作戲,去茶樓,商談大事。尤其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身上水分減少,醫(yī)生反復關(guān)照,多喝水。所以如今喝茶。就是享受的需要,也是健康的需要。
茶喝多了,也慢慢變得講究起來,一改以往喝茶隨意的陋習,慢慢地悟出這盅盅茶湯,不僅僅給你帶來舒適,還影響到你的健康。天長日久,便形成了我自己固有的一套“茶經(jīng)”:
凡保存不好,受潮的茶葉,少了那股清香,即使泡好了也不能喝。我家冰箱的冷凍室,存儲最多的就是茶葉。優(yōu)質(zhì)的綠茶,存放時間再長,取出后香味依舊。
每次泡茶,茶葉不能放很多,沖泡三道后,稍有茶堿味,就必須倒掉重來。依我看來,泡綠茶,最忌的就是茶葉放得多,沖泡次數(shù)多。
喝茶與喝水是兩回事。早晨醒來喝的是水,而絕非茶??诟蓵r,需要的也是水,而不是茶。把茶當水喝不妥,把茶代酒喝更錯。進餐時喝茶,對腸胃有利。以茶代酒,看似健康,實為有害。三餐前后一小時,我是不能喝茶的。
所以,我的第一杯茶是在上班后,喝的大多是綠茶。看著茶杯里一汪嫩嫩的、黃里泛綠的春水,深深呼吸下,肺腑之間隔夜的悶氣一掃而盡,啜上幾口,心神即安,五臟六腑都妥帖了,頭腦也漸漸清醒,一股太和之氣遍及全身,此時再伏案工作,很容易進入狀態(tài)。
午后一小時,人有點昏昏欲睡,此時,喝的是性情剛烈的烏龍茶,覺得唯有它,才能提神醒腦,趕走困倦。相比綠茶,鐵觀音顯得耐泡,五六泡后還有余香,維持一個下午是足夠的了。
晚飯后,我則選擇紅茶,如來一壺大紅袍,那更是美不可言。一來可去油膩助消化,二來品味一下紅茶獨有的厚醇香味,一天的疲勞,頓時消失。更喜的是,我不怕茶醉,喝了照樣能睡。
當然,世上沒有絕對的好茶,關(guān)鍵看喝茶的人是誰。好茶是相對的,自己喜歡就是好茶。只要喝了舒服,就個按所好、各行其是好了,這樣飲茶是最純真的。
正因為如此,我的“茶經(jīng)”,原為個人所有,此次披露,則是因遇到了知音。但當我顏廷錄先生的書稿,這才發(fā)現(xiàn),我是處在喝茶的初級階段,顏廷錄先生則是到了高級階段,我充其量是“品茶”,而顏廷錄則是從“品茶”發(fā)展到了“品道”。
顏廷錄先生通過對茶的歷史、茶的文化的解讀,告訴我們:喝茶不僅是中國人飲食需要,而且成為超出物質(zhì)生活之上的一種精神和文化享受,一種高雅情趣、理性意識和修身養(yǎng)性的過程。這部書通過十多個章節(jié),把感性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解讀,指點你不僅通過喝茶“品其韻”,還幫助你通過喝茶“悟其道”。
讀完這本書,我想,我原有的“茶經(jīng)”看來得好好修訂,力爭上個檔次。中國由品茶引出的文化,博大精深,再怎么探索,也沒有一個盡頭。多少年來,中國茶能在全球范圍內(nèi)一直與咖啡并列為風靡世界的飲品,誰也取代不了誰,其奧秘就在于中國人具有一種行為“品茶”,實為“品道”的文化。
何承偉(上海文藝出版集團總編輯)
古往今來,國人引以為豪者,茶屬其一。一個茶字,何等了得?君王黎明、同胞異族,自古及今,無論文武,皆有品茶論人生的心曠神怡。可見,茶之所以能夠提升為道的境界,因其與人生真諦相關(guān)聯(lián)。
有位智者說,火為父,水為母,養(yǎng)育了茶的家族。華人足跡滿天涯,一脈相承以茶會友。
茶之所以稱謂道論,其歷史、其特質(zhì)、其文化、其科學價值和社會意義,確實獨樹一幟與眾不同。茶者,乃中華民族推崇之高風亮節(jié),清雅雍容人生哲理之象征。
當年,歐洲的冒險家說動皇室造船派員,跨越地中海,敲響亞洲富饒之門。其目的,乃為獲取生長于東方的神奇香料和植物精華綠牡丹——茶葉!
是啊,一杯中國茶,足以緣盟天下。
在茶香沁心茶語親情之際,更感謝顏廷錄先生數(shù)年筆耕,洋洋灑灑一派茶道經(jīng)論。其以非常道的經(jīng)緯文采,編織給世人一卷茶香醇醇、雋永耐味的至簡的民族文化論和道德史,令人讀不釋手。
這是一種奉獻。顏廷錄先生以茶攜史,以史托人,以人論道,凸顯了茶道人格和文化底蘊。
這也是一種提升。他以一種民族的情懷寫茶道,除了增添了我們對茶文化的理解,也增添了國人的自豪和情趣。
在茶文化的史話中,有如此生動辨析和系統(tǒng)詮釋,實在難能可貴。在我看來,每個章節(jié)都可以拍一部微電影,不僅是經(jīng)典案例引人入勝,更是閃光的思想足以照耀我們精神的家園。
我國是茶的原產(chǎn)地,我們更是茶道的啟蒙族。
在我們這個偉大民族復興的軌跡中,茶道的研究和推廣是必不可少,無法取代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茶道在中國的進步和拓展是了不起的。這也是顏廷錄先生寫成此書的天時地利人和之所在,其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意義不言而喻。
借助一句梵語,“把腳步放慢,讓靈魂跟上來”。其中,就是教人們從快餐文化重新回歸到茶道體悟的情懷中來。
我是湖州人,故鄉(xiāng)盛產(chǎn)白茶,近年更是風靡四海,也得益于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傳播。記得我四、五歲時,外公等老一輩就嗜好茶飲習俗,還善誘背誦一些茶藝詩句,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啟明一口茶,十里口會香。朦朧間大大增添了對故鄉(xiāng)的熱愛,對茶的依戀,對江南水鄉(xiāng)的形象記憶。
因此,再細讀此書,更是浮想翩翩,體悟綿綿,他講了許多文化、哲理,深入淺出,令人難忘。我想,這是一本值得推廣的好書。祈祝此書能知音五洲傳播四海。
汪天云(復旦大學視聽藝術(shù)學院院長)